二、装置之多用性
二、装置之多用性
中国戏曲舞台上有些东西可分为实用与代用两方面。比如桌子与椅子在戏曲舞台上的用途就很广,戏曲舞台的前台,在演戏时,有时也分内场与外场:在前台中间摆上桌子,桌子向后台的一面算是内场,向观众的一面算是外场。这一张桌子,显然就是内场与外场的分界线。椅子摆在桌子后面,叫做内场椅;摆在桌子前面叫做外场椅。比如皇帝视朝,这张桌子,便成了视朝时所需要的御案;县官坐衙,这张桌子,便成了坐衙时所需要的公案;朋友宴会,这张桌子,便成了宴会时所需要的酒席。因为这些场面都需要桌子,这时的椅子,也就自然要摆在桌子的后面,成为内场椅子。假如不是上面这些情况,就不必用桌子,也不便把桌子搬到舞台外面去,只好把它移到靠后一些。在这些场面里,也就不能不把椅子摆在桌子的外面,而成为外场椅子。桌子的摆法不一样,通常摆在前台的正中;也有两张桌子在左右两边分八字摆开的;也有当中既摆了一张桌子,而左右两边又各用一张桌子分八字摆开的;也有单独一张桌子斜摆在左边或右边的;有的正中摆桌子,而椅子则摆在桌子的左右两边;也有在桌子内边摆了内场椅,而桌子前面的左右两边,又分八字摆外场椅的,如此等等,都各视场面的需要而决定。
用桌子当御案、公案、酒案,用椅子当座位,这是把桌子当桌子用,把椅子当椅子用,都是实物实用。但桌子、椅子在中国戏曲舞台上,除了实用外,还可以当做很多事物的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在过去是戏中常见的。人要上山,就站到桌子上去,如果要表示这山很高,就用两张桌子叠起来。要跳墙,就用桌子当墙,人可翻越到墙那边去或到墙这边来。人要睡觉,一般都是坐着,将身体伏在桌上,用手支住头部,就表示这已经是睡觉了。也有人躺在桌子上,搭起一只腿,用手支住头部睡觉的。至于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比如:舞台上表示从矮山爬到高山去,是从椅子上再登到桌子上的,这时的椅子,便是矮山或小山。同时椅子可以代替窑门,也可以代替牢门,演员如需要从窑门或牢门里进出,只要把椅子拿起来,使一个身段,便表示已经过去或出来了。有时把两张椅子或三张椅子连起来,可以当做床铺睡觉。有时椅子也可以表示墙壁。另外,也有在椅子上再加一两样东西来表示其他东西的,如《三娘教子》用腰裙斜搭在椅背上,便表示这是织布机。如果在室外要表示所坐的不是椅子,而是土坡、石块、木墩或其他的东西,也可以把椅子倒下来代替。
桌椅的摆列样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大座桌:在舞台正中,椅在桌子后面。又称“正场桌”、“内场椅”。皇帝临朝用黄色绣龙桌围椅帔,设金色香炉;官员升堂用红色桌围椅帔,设印盒、签筒等。桌围椅帔和桌上陈设,依据剧情而有若干变化。
双大座桌子:摆法与大座相同,桌后设双椅。又称“内场双椅”。多用于老年夫妇接受儿女拜贺的宴庆场面。
大座双椅:以大座为基础,在桌子两旁再各加一椅。如在大座一侧加椅,则称“大座单跨椅”。
斜场大座:大座斜设于舞台一侧,另一侧设其他演出用具。
八字桌:舞台两侧各设一大座。主要用于宾主宴会场面。
三堂桌:舞台正中和两侧各设一大座。用于宴会、会审等场面。
骑马桌:舞台正中竖设一桌,两侧各设一椅。店房、书斋、卧室、船舱等不同场合均可运用,一般用来表现夫妻、兄弟、朋友等之间的亲近关系。
斜场骑马桌:骑马桌斜设于舞台一侧,另一侧配以其他演出用具。
小座桌:在舞台正中,椅在桌子前面。又称“正场椅”“外场椅”。一人独坐,不需桌子时,多用小座。
八字跨椅桌:桌在舞台正中,两侧各设一椅。主要用于内厅议事、接待宾朋、家庭闲叙等场面。
八字椅:又称“外八字跨椅”,遇有大段唱腔,需要演员靠近观众时,即采用此种摆法。
旁椅:在小座或八字跨椅的基础上,一侧或两侧所加之椅。多为辈分、职位低一等的人坐。
门椅:椅子设在台口,表示在门外或帐外。
站椅:是剧中人物登高远望或表示神怪腾云驾雾时用。
倒椅:将椅子放倒,多用于非正常的临时坐处。
大高台:两桌相叠,上面设小帐。两桌之后又设一竖桌、桌上有椅子。桌旁再设一椅,供演员上下,表示将台等。
小高台:两桌前后并列,上设一椅。桌旁又设一椅,供演员上下。表示楼船、将台、山坡等。
帅帐:舞台正中设大座,大座后设两椅,椅背朝外,椅上架设大帐。用于元帅升帐等场面,摆帅帐的大椅,一般为红缎金花,有的在帐额上绣“三军司令”四字。
楼帐:舞台正中架设大帐,帐后设桌椅,演员登高,即表示彩楼或绣楼。
床帐:舞台正中架设大帐,色彩很多,一般彩绣翎毛、花卉。
上述各种摆列样式,为长期演出过程中所积累,成为运用桌椅的基本程式。但在具体戏中,摆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戏曲在演出中使用的旗帜很多,如正方形的帅字旗,长方形的三军司令旗,三角形的大纛旗,都是表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的。长形的门枪旗,为许多龙套所用。正方形的红门旗(又称阵门旗),为军中及状元游街时所用。以上这些不同的旗帜,都只是当做旗帜使用,至于用旗帜当做其他东西使用的场合,有:在白色方旗上绘绿色水纹,演员执旗,略微颤动,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如《金山寺》等戏,都用这种水旗。用红色方旗,或在白色方旗上绘画红色火焰,就可以表示《火焰山》的火(另外舞台上也有用撒火彩来表现火的)。剧中人掌握一杆黑风旗,不断挥舞,就表示这是起了大风。还有:在两面方旗上各绘车轮,用人扶着,就可代表乘车,如《骂曹》中的徐母,《辞朝》中的太君,以及洛神、诸葛亮等出场,都用车旗代替乘车;而在《挑滑车》一戏中,更用车旗代替铁滑车。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其他个别代用的东西。有用这一种东西代替那一种东西的,也有用两种以上的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的,如:用小帐竖起,下面两边加上方旗,人站在小帐后面和方旗中间,表示乘轿。用牙笏代替梳子,用红毡帽代替肉,用布包铙钹,代替照妖镜或电母镜等等。
这些例子,难以尽举。正因为它很多,过去舞台上不能准备齐全,只好临时用其他的东西来代替。同时中国戏曲是注重突出表演艺术的,这些代用的东西,一经结合表演,观众也可能从表演中了解它所表现的是什么,舞台上并不回避这种“露假”,也就不必一一都要求它写实。这种运用的方法,与中国戏曲表演的风格是不矛盾的。现在有不少剧团还在继续这样用它。不过,有些砌末,现在在条件许可之下,也不妨逐渐采用写实一些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