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剧目数量和特点

第一节 川剧剧目数量和特点

剧目是川剧演出的基本单位,也是观众欣赏的实际对象。剧目有完整的内容、特定的名称、相对独立的结构,譬如只有一段唱词、一段武打,不能称其为剧目。剧目的基干是剧本,但又不限于剧本,还包括表现形式。剧目的创作和整理、改编、加工除考虑到剧本外,还要考虑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的各种要素。一个剧种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说是靠剧目的丰富性和艺术成就体现的,对观众、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靠剧目来实现的。

川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有剧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是与它具有浩如烟海的剧目是分不开的。在川剧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通过移植、改编、创造而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剧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有许多新的剧目补充进来。川剧至今在众多剧种争奇斗艳的情势下,在剧目的丰富性上仍然保持极大的优势。

川剧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四川省川剧研究院收藏的、原有文字的保存剧目约有1700个,已记录的剧本约有1000本。1955年到1957年间,成渝两市经搜集、整理演出的传统剧达400个。这些剧目中属于高腔系统的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

《红梅记》、《金印记》、《琵琶记》、《班超》(即《投笔记》)为高腔四大本;“五袍”即《绿袍记》(即《绿袍相》、《拷春桃》),写薛仁贵事的《白袍记》、《红袍记》(即《白兔记》),写梁灏82岁中状元事的《青袍记》(又名《五福堂》),写释迦牟尼成佛事的《黄袍记》(又名《佛儿卷》);“四柱”即写共工怒触不周山事的《碰天柱》,描写观音差韦陀收滥龙和水龙事的《水晶柱》,写闻太师升天故事的《九龙柱》,写孙悟空大闹天宫事的《五行柱》;“江湖十八本”即《蓝关走雪》、《鸾钗记》(《放白蛇》)、《白鹦鹉》、《幽闺记》、《彩楼记》、《木荆钗》、《玉簪记》、《白罗帕》、《百花亭》、《葵花井》、《三孝记》、《槐荫记》、《中三元》、《聚古城》、《铁冠图》、《全三节》、《汉贞烈》、《五贵联芳》等。此外还有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剧目。

不少戏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史有其人,戏内容多以史实为依据而进行不同程度的生发和虚构,因而对于观众学习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历史人物、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有着很强的普及知识的价值。这类剧目可称普及中国历史知识的辅助教材。过去数以千万计的劳动人民没有专门学过中国历史,他们对历史人物及有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就是得益于看戏。川剧的许多剧目具有宣传民族传统道德的教化价值。由于川剧的许多剧目在长期演出中又经过历代川剧艺人或新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因而在大量的川剧剧目中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对于今天的观众仍然能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的教育作用。另外,川剧具有通俗化的审美价值。许多川剧剧目都是从我国历代的历史、文学名著改编而来,与那些文史名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许多川剧剧目的文学根基还是相当深厚的。实际上有许多川剧的台词就是那些文史名著中人物语言的袭用和改写。因而川剧中许多角色形象都是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既能深入人心,又能给观众以美的感受。绝大部分川剧剧目都不是仅供阅读欣赏的案头之作,而是以上演为目的而编写的演出本,因而与川剧的表演艺术有着非常协调的关系。有的剧本甚至在编写时就考虑到演员的表演特长的发挥,使剧本文学与表演艺术在合为一体时尽量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我们欣赏川剧演出时,之所以能尽情地享受到演员表演所提供的视听之美,则正是由于川剧的剧本自身有极强的可演性,从而使演员的演技得到了充分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