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剧主要乐器
一、川剧主要乐器
1.唢呐:簧管乐器。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吹奏时侵子上按一芦哨以发音。侵子形似葫芦;木管形似竹节,上细下粗,开有八个音孔;碗子即铜制扩音喇叭,套在木管下端,可以上下移动。根据尺寸大小来区别种类,如喇叭、大吹、海笛、小青等,可以转奏七种调门,以小工调(“D”调)为基调。六寸以下的称为“海笛”,又名小唢呐。发音尖而响亮,是民间吹打乐器中的主要乐器,亦可用于独奏。戏曲中常用来烘托渲染发兵、饮宴、庆典等场面的气氛,以及群吹曲牌时做伴奏。海笛常用于武戏中伴唱昆曲。
2.笛:横吹管乐器。现今的笛是由古时称之为“横吹”的管乐器发展而来,俗称笛子、横笛。笛子种类很多,如竹笛、铁笛、铜笛、玉笛、芦笛等,后四种都不普遍。竹笛有吹孔一,指孔六,近吹孔另有一膜孔,蒙以芦膜或竹膜。尾部常有两个定音孔和两个放音孔。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的重要民族乐器。其形制大小不一,最常用者,有“梆笛”、“曲笛”两种。“曲笛”常用于昆曲和京剧。梆笛形体小,音色清脆;曲笛形体大,音色醇厚。一般梆笛比曲笛的音高四度。一支曲笛经吹奏时指法的变换可以转出七种调门。目前另有一种特制定调门的笛子,吹奏时不需变换指法。
3.笙:簧管乐器。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簧片古时用竹制,后改用响铜,施于笙管内下端。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竹管,十三至十九根不等,近上端处开音窗,近下端处开按孔,并插入锅形用瓠、木或铜制成的斗子内。斗子连有吹口。吹奏时手按指孔,吹吸振动簧片而发音。能奏和音,音颤而柔和。是民间器乐合奏中的主要乐器。
4.大锣:大锣、小锣均可分为锣光、锣眼、锣帮、锣边四个组成部分。锣中心的平面称为锣光,锣光的中心点称为锣眼,锣光外围的斜平面称为锣帮,锣帮的卷沿称为锣边。大锣用(布制形如算盘珠的)槌敲击,小锣用木板敲击。大锣槌杆以六道木为佳,小锣板以枣木制为佳。奏时左手持锣绳,使锣面垂直,右手拿击槌,以槌头(用布裹成)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音高亢。常用于戏曲伴奏及民间吹打乐。
5.小锣:重500克左右,铜制,圆形,中部稍突起,直径约20多厘米。奏时左手食指、拇指掐锣边,右手拿锣板(长约17厘米的竹片),以锣板下端侧面斜棱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发音清朗。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锣、揣锣、打边等。戏中一般用于文人、女性或诙谐人物的上下场和配合各种表演上的小动作。因小锣是用左手食指挑着演奏,所以也有“手锣”之称。与大锣相像,但小且无锣绳。
6.钹:又名铙钹,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半球状,其径约全径的二分之一,正中有孔,穿系绸条或布条,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有铙钹、鼎钹、齐钹、小钹四种。两扇钹均可分为钹顶、顶眼和钹边三个组成部分,钹中间的凸肚叫钹顶,钹顶中心洞眼是拴钹扣用的,叫顶眼,或称扣眼,钹顶外围的平面叫钹边。几种钹中,铙钹是常用的一种,每扇重约500克。鼎钹又名大铙,传统戏里有的大将“起霸”时用它渲染声势。齐钹又名哑钹,传统戏里的唢呐或笛子曲牌中用它代板击节。小钹又名镲锅,传统戏里的“走边”或夜行舞蹈使用。每扇钹还需备方布一块、短皮条一根。将皮条纫过扣眼,把方布角系好,方好握持进行演奏。凡是好的铜制乐器,均是刀纹均匀又光滑,音色纯净而无杂,耐击性强。
7.云锣:也叫“十面锣”、“九音锣”。打击乐器。由十个固定音高的小铜锣组合而成,并按照音阶的高低编成一组,放置在特制的木架上。用于伴奏和合奏。
8.鼓:也叫板鼓,又有小鼓、班鼓、单皮之称。演员歌唱时辅助板按节拍。形扁,面圆而略呈弦形,中央开孔,鼓框由紧硬厚木合成,鼓面蒙猪皮或牛皮。演奏时,架于三折式鼓架上,以两根竹箭(通称鼓签或鼓箭子)击打发声。习惯上与板合称“鼓板”,司鼓板者称“鼓师”。小鼓是与大鼓相比而得名,用两根粗如饭筷的竹棍敲击,名叫“鼓楗子”。班鼓是依剧团旧称“戏班”而得名,又因鼓皮只蒙一面而称单皮。板和鼓由一人操击,司鼓者就是板和鼓的演奏者,所以,又常将两件乐器合称“板鼓”。小鼓是由橘、杏、椿木或其他比较坚硬的杂木与猪或牛皮合制而成。木料制成的鼓形体称为“鼓腔子”,腔子内心称为“鼓膛”,蒙好皮的鼓膛表面称为“鼓光”。鼓膛尺寸大小及鼓皮蒙得松紧,决定小鼓音调的高低。
开场锣鼓闹台就是以川剧锣鼓作为主要演奏乐器,四川地方特色突出,韵味十足,音乐气氛热闹,富有感染力,烘托出一片热闹欢喜的祥庆之气。是旧时正戏开幕前招揽观众,活跃气氛的一种形式。
9.胡琴:拉弦乐器。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装琴杆,杆上端设木轸二或四,从木轸到筒底张弦。琴筒面置琴码架弦,以弓张马尾纳二弦间,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擦弦而发音,按五度关系定弦,凭弦的松紧定音高。奏时用弓的中段或稍近右端,发音才能圆足饱满。有二胡、板胡、京胡、四胡等不同形制。
10.三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鼗”发展而来。筒形长方形而四角弧形,两面蒙蟒皮。柄长而无品,张三根弦,上设三轸,左二,右一。琴颈长约三尺三寸(1米=3尺=30寸)。以指甲或“拔子”拔弄发声。按四、五度关系定弦。分大小两种:大三弦又名“大鼓三弦”、“京三弦”,原盛行于北方,用以伴奏大鼓等曲艺;小三弦又名“曲弦”、“南三弦”,原盛行于江南,用以伴奏昆曲、弹词及江南丝竹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