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心象》简介
《影像·心象》这本书是由陆健创作的,《影像·心象》共有40章节
1
《爱的爪痕》后记
诗人并不孤独。 诗一经写出,于诗人便是另一种存在。纵然未曾公诸于世,有诗和诗人在一起交谈友善,这怎能是孤独? 诗应该走进人群中去,走到读者面前,作为对当今人们精...
2
《名城与门》自序
这是我的第七部诗集。 数字不能说明问题。但,自我感觉这是迄今我最好的一本集子。是的,敝帚自珍的,还有去年11月由新加坡文化艺术协会出版的《窗户嘹亮的声音》。其中...
3
读周颖南先生
我认识周颖南先生已逾十年。一直想写篇文章,说点什么。然而周先生岂是可以随便谈论的?他是新加坡著名企业家,享誉东南亚、被称为“南国玉树”,“南洋一支笔”的作家,新...
4
我心中默念的名字——谈《名城与门》的创作
12年前走出大学校门,拔笔四顾,心中自有一缕踌躇。那时已在报刊上发表了少量短诗,觉得应当做出点像样的事来给社会。 但严格地说,我的诗思既无可以一蹴而就声闻大众的...
5
《核桃林与白杨树》编后记
这是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文学写作课的辅助教材。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古今中外大师的经典著作里汲取营养,以历史为鉴,以前贤为鉴,登高望远,也需要留心身边...
6
纪 念——《娜丝碧》后记
这两年,我们的前辈亲人连连故去。虽说人老了,这是自然规律,但毕竟肝肠之痛,从此天上人间。温晓明在四舅王毓麟病重于中日友好医院时说:隔代人没了,前辈人,大舅母、老...
7
《买卖船》序
我与本书作者都晓相识甚久,但讨论文学的次数不多。都晓在文学上不是功利心很强的人,他在电视台当导演,拍电视剧。比如拿了“飞天奖”的十八集剧《颍河故事》和十二集的《...
8
一个人的45年与一本书
俄国楚瓦什族文学奠基者康·伊凡诺夫(1890—1915)的长诗《娜丝碧》的中文本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且不说它的作者早已于83年前长眠不醒,单单这本书在中国的翻...
9
对一本新书的认识,与两位老朋友的重逢——序《美丽的谎言》
方斌和源娟早该出书了,从本书的《后记》看出他们似乎亦早有此念,却“总被一些意义不大又不得不做的事打扰”,究竟什么事,不得而知。我们不也常常两手被现实事物占着抽不...
10
发生了什么?——《湿衣忝集》序
眼前是一张非常年轻的面孔,对过去和即将发生的事情胸有成竹的样子。他为什么1997年以后不再写诗?今天已经两次了,他说已经封笔,以后不再写诗。 朋友介绍他来找我,...
11
权作与朱滢莹和她的同学聊天——《对镜起舞》跋
朱滢莹的小说集《对镜起舞》将要出版,让更多的朋友们读到,我非常高兴。这是继去年5月我帮1994、1995级的同学编选出版作文选《核桃林与白杨树》之后,在广播学院...
12
故乡的面容——关于李伯安的画
离开过家乡的人都有过乡愁,其实故乡也常常想起她在外未归的儿女。这种想念人们有时意识不到,除非夜深人静、除非你心底有过无法言说的痛苦,你才能听见她的低吟。 半个多...
13
叶延滨的杂文
早就有一种说法:叶延滨的杂文超过了他的诗。我在大约12年前曾于河南的《散文选刊》杂志读过“叶延滨杂文特辑”,十余篇作品。那是该刊首次、或第二次集中较大篇幅推出杂...
14
地球的痛苦——读徐刚的《地球传》
现代人是一些平视的人。看滚滚红尘,看公路上有关汽车行驶的各种标志,看别人的眼睛里的天气阴晴变化。向上看则有证券交易的股票潮涨潮落,低头俯首则看脚下会不会突然出现...
15
中国文化的诗学本体论阐释——介绍《中国诗性文化》
随着中西文明在当代交流与接触的深入,尤其在西方学者提出“文明的冲突”与“殖民文化”理论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论结构的理论阐释,也就变得更加重要起来。但长期以...
16
回顾,又不仅仅是回顾——重看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
一、话题的缘起 我是一个教书匠。说好听点,是教书人,是把自己放在“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位置上。说“匠”,是自知之明,或曰“不敢忘却自己应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17
刘海潮诗集序
接到朋友要求写序写评论的诗稿,往往一愣就是老半天。我变得越来越怕对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已经多次告诫自己:就此封笔。因为历来以创作为主,为主的还有我的社会职业,现...
18
《别人的诗歌》自序
一次借朋友的书桌为某同窗写一帧条幅。一边写一边自语:这几笔字还敢称书法?称“恬不知耻”还差不多,典型的“无知者无畏”。放下笔我跟朋友说,“我应该起个别号,叫‘大...
19
从《渔人的晚餐》中分一杯羹——略论王涛诗作
读王涛的诗集《渔人的晚餐》,有一种新鲜感扑面而来。海潮的喧响,椰树的摇曳,鱼虾的咸腥味,还有那“在冷风中咳嗽不停”(《生》)的狂涛声如在耳畔。诗集封面上那著补丁...
20
关于《感觉再生》的一些思考
1998年末,陈有才参加“大别山诗会”时遭遇车祸。昨天我读完了他近期出版的诗集《感觉再生》。 车祸本身不具有文学、文化意味,却意外地催生了一本诗集。这种事件对任...
21
初识《白马》
在文学艺术界,这样的例子并非鲜见:某某原非这个行当中人,偶尔涉足,便登场闪亮,煌煌然使大众大吃一惊,众曰“杀出一匹黑马”,哗然一片,文学史、艺术史由此改写也说不...
22
《二十世纪外国著名短诗101首赏析》后记
在为出版社提供的关于本书的创意中笔者曾写道:“国内以往曾出版《诗海》等外国诗赏析著作多部,影响广泛,印量甚丰。但是有两种情况为这本书留下了创作余地。其一,多数作...
23
关于《非典时期的了了特特博士》——《非典时期的了了特特博士》后记
今年3月底,伊拉克战争硝烟正浓,非典型性肺炎即从广东悄然北上,到4月上、中旬已成强劲之势。卫生部长离任,北京市政府要员换人,报纸大呼小叫,电视新闻节目、综艺类节...
24
隐显在字里行间的“马”——牛汉诗歌作品意象谈
牛汉诗歌作品中的意象是丰富多彩的,植物、动物、人物,可以说牛汉在他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接触过的事物,有许多都直接或经过变化地再现在他的诗歌中。而“马”并非牛汉诗歌作...
25
走近牛汉
半月前,王明韵兄命我写篇向《诗歌月刊》的读者朋友介绍牛汉老师的文章。 写写我所知道的牛老师,我早就有此动意。但鉴于能力,一直没敢。 这回我先把家中收存的关于牛汉...
26
《有一种罪行叫饥饿》序
邓荫柯先生的散文集将要出版,让我在书前写几句话,我答应得爽快,但心里着实没底。邓先生写这本书的计划我是较早知道的,听他讲过书中将涉及的一些片段,读过他已经写好的...
27
《凉水泡茶》序
面对一本新书,我们凭什么要看它,我们看它的什么?这是个很具体的问题,同时也是个决定性的问题。因为一旦得出了否定的回答,阅读过程便在开始之前结束,或者说不存在结束...
28
吴芜的一些诗作——《歪瓜裂枣》代后记
吴芜兄很久前寄来一组诗作,让我“方便时谈谈看法”。时隔多日,我愧疚于近年自己关于诗歌阅读面的狭窄和偶尔阅读时的迟钝,久久未能动笔。作为内心一直惦记着的一件事,今...
29
“34份礼物”送给谁?——《34份礼物》后记
今年2月,我们根据学校安排到哈尔滨参加艺术类专业招生。哈尔滨零下26摄氏度,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奇冷。工作间隙我突然产生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设想——能不能为我的学生写...
30
《三星堆之门》的结构、叙事及其文化意义
去年10月,我们读到了梁平的长诗《重庆书》,没想到仅仅时隔数月,梁平的又一部长诗力作《三星堆之门》又闪亮登场,出现在读者面前。2003年10月下旬的一天,《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