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本新书的认识,与两位老朋友的重逢——序《美丽的谎言》

对一本新书的认识,与两位老朋友的重逢——序《美丽的谎言》

方斌和源娟早该出书了,从本书的《后记》看出他们似乎亦早有此念,却“总被一些意义不大又不得不做的事打扰”,究竟什么事,不得而知。我们不也常常两手被现实事物占着抽不出身,把一些情感方面、理性要求我们必须完成的事情一拖再拖、甚至明日复明日到一阵青烟之后而未果,举目人间这种事情还少么?况且人们的精神产物既已用报刊发表等形式洒落人间,出不出书不是最重要的。老子毕其一生、毕其功于一役的《道德经》,五千字集个薄薄的册子也嫌不够呢,不一样光照历史两三千年么?当然那是古代,印刷术尚未发明,信息传播极不发达,这种做法早已被今天的时代搁置在身后。而反观今日世道,谁又能说传媒不会被粗暴地滥用?单就文学类印刷品一项而言,便可管豹一窥。出书的目的:A.对自己进行阶段性或一生的总结;B.把自己的所感所思给社会一个交代;C.评职称、分房子、晋级升官、沽名钓誉;D.一种游戏、自我娱乐的方式;E.赚钱营利。在目前中国图书出版质量标准以富有弹性为其重要特征的状况下,C、D、E三种情况的出现便势不可挡。只要有钱,几乎是通行无阻。而《美丽的谎言》的出版则主要基于以上所列的A、B两种情况,两位作者均已年届不惑之时方才出书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由此看来,“总被一些意义不大又不得不做的事打扰”并非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出版此书还没到“不得不做”的时候。这种“认为”,我宁愿理解为本书“千呼万唤始出来”,正是建立在作者对书籍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之基础上的。不错,现今已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近乎无限地膨胀增加,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在因特网上制作软件、编程序、发布信息,这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信息垃圾遍地的苦恼。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对文学制造欲的节制是一种美德,一种对他人的尊重。

这种说法不知是否会给人以牵强附会、朋友之间相互吹喇叭抬轿子的嫌疑。那么我们来看看作品。《美丽的谎言》中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曰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引发思考获得的感触,精短散文;二曰对艺术家或著名运动员或企业家生活、事业的全景式展现或阶段性描绘,报告文学。散文多为千字左右,言之有物、言简意赅,有些篇章甚至淡化情节,浓缩感情,简约文字几近散文诗。报告文学篇幅虽长,却也决不铺排无度,把人写活,把事写透,所谓“行于所当行,止乎不可不止”(苏轼语)。作者行文之间当然时而会忍不住发出自己的感慨,作一些评说议论,也决不漫漶无边。读过之后令人感到若把这些抒情段落、哲思性的文字删去,定将大使读者失望。报告文学中篇幅最长者当属《人生蒙太奇》与《梦之手》,后者为前者的续篇,合约二万七八千字,占了本书的近五分之一。奇怪的是,它们竟让我这种因长期搞文字工作而对长篇文字非常不耐烦的人能够津津有味地一口气读完。文字结束了,主人翁李华华到深圳后将怎样?她的时装公司与化妆公司仍在想象中还是已经使产品走进人群(此文写作时间在数年之前,请原谅我对大多数新闻人物,或曾经是新闻人物的人们关注不够)?总之,文中的主人公之命运唤醒了我的注意和思虑。这就看出这些文字(包括主人公身世)对读者产生了影响,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魔力。还有《一个好人》是写洛阳风动工具厂厂长——一位企业家的。张弛结合、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故事精于剪裁,生动感人,议论准确到位,可以说与全国一流刊物诸如《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等所发表的一些这类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并不逊色。因此我有根据认为这是一本内容充实、富有文采的沉甸甸的书。当然此话的涵义并非要把方斌、源娟抬到一流作家的位置。要做一流作家谈何容易,除非歌德、兰波、莫扎特、艾青那样的天才,没有一个不是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北京一位作家,闻达四海名扬海外,离了婚把女儿放在父母那儿,长年只身行走在大西北的烈日下风沙里;山东一位作家著作等身,生活却如修道士一般,独居郊外日夜奋笔疾书,周末夫人送来日常所需。为避免闲杂人等干扰,电话线都摘了。方斌、源娟大约不理解、起码是不能认同如此的生活方式。在“壮丽的文途”(张承志语)上,曾像电影《车轮滚滚》中“推着小车,吱扭、吱扭、吱吱扭扭上呀么上前线”(该片主题歌)的人一样黑压压一片如江河洪流,尤其前些年。但成就伟业,成为英雄的又有几个?不去争那个英雄的牌位,就先自避免落个不自量力的“白痴”下场。生活的目标不宜过分抽象,《美丽的谎言》的作者的生活观肯定是现实主义的。这是一种非儒非道、亦儒亦道的现实主义。说非儒非道,既不似儒家那般上赶着、一溜小跑、看人颜色,不遗余力地入世,又不似道家的“曳尾于涂”“以其不材得享天年”(庄子)或梅妻鹤子,啸傲山林(我对“啸傲山林”素无好感——对人自诩隐匿,理应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地方修身养性才是,你“啸傲”个什么劲?怕别人听不见?怕朝廷不注意你,不知道你在隐匿?)说亦儒亦道,既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同时又对生活的世俗性保持一种清醒的态度。亲和生活中的诗意、人生过程中的美,拒绝与诗意的美相裹挟汹涌而来的泥沙。很明显,他们对生活的要求是享受普通人的幸福,绝不好高骛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结果也许难以辉煌,但毕竟是靠得住的,认真的诚挚的生活总有它那一份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光亮。这相应地对自己也比较人道。良好的家庭教育、优秀的个人素质(他二人均出自干部家庭,均有过艺术家或曰文艺工作者生涯),而这些条件一定曾向许多人的内心吹过灿烂的春风、弹洒过明媚的阳光,可方斌、源娟却又双双随父母到洛阳,到中原这不大不小的城市琴瑟和谐,安居乐业,只能说除了命运的力量,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自己为自己选择了平凡的充满了文学气息和艺术色彩的生活。既现实又浪漫,既朴实又决不缺乏情调。我一直对“伉俪”一词感觉神秘,觉得它带有某种天意,所谓“天作之合”,“人间能有几回闻”,连“阅尽人意春色”的老人都说不多见。但这个词用在方斌、源娟这里,竟是再贴切不过,只让诸多的朋友羡慕不已,啧啧称奇他二人的审美趣味亦颇为接近。在这本书里,熟识者均能看出哪些篇章是方斌所作,哪些篇章乃源娟所为,哪几篇归于二人的珠联璧合。

他们在书中回忆童年,到城外空旷的河岸散步,跳舞,在山里游走,在京城品尝异域风味,乘船渡海,记叙清晨月夜,钓鱼……接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感受市声中人们的友爱温情,沉默于空灵的幻想,追求灵魂的自由,既能把一群蚂蚁的生存斗争活灵活现,又能让一只小青蛙的生死惊心动魄,而至爱亲情的倾吐,最是如泣如诉,如悲如歌。在艺术上,《春祭》《小蛙》《蚁趣》《失乐园》《冬咏》等堪称上品,书中的重头戏——报告文学,每篇也都颇多华彩乐段。尤其《春祭》中情态的写真,情感的奔涌兼之文笔有效的控制,达到有机结合,既无“不逮”,又不至于“过”,相当不易。《巢》的奇特构思,情、景、趣、理,浑然一体,读来妙不可言,突出显示作者的过人之处。诚然,从篇幅上看,书中散文多为小品,大约是由于报纸容量的原因,限制了文思驰骋。报告文学中定有应命之作,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幸而靠作者的才华垫底,令文章不失品位。唯一遗憾的是作者的创作太少了,没有像大家所希望的那么勤奋高产。再反过来说,凭真性情,去虚夸浮躁,淡泊名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美丽的谎言》已大致反映了作者的精神风貌,真实的感情,不断的思考,平凡的时光,潇洒的意态,从容的风度,这难道不是已经足够了?这如何不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那个经常给方斌、源娟带来灵感的他们的女儿方方,她稚气未脱,又有性格,在幸福家庭里心理健康。她母亲为了她的成长为她记日记,批评教育与关爱呵护双管齐下,就像写过《妈妈日记》的诗人姜华、《尚书的故事》的作者——内蒙古的尚贵荣,永垂史册的罗斯福总统的母亲。儿女必定是也应该是防止我们心灵老化、艺术感觉钝化的一剂良药,方方理所当然地将成为《美丽的谎言》作者日后写作灵感的一个源泉。我最后想说说本书的书名《美丽的谎言》,虽然它只是一篇短文的篇名,但“美丽的谎言”几乎与所有的艺术形式有涉,旨在突出艺术的虚构成分、想象特征,强调艺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性,用它来涵盖本书的文字,自无大差,自无顾此失彼的偏颇。

谢谢二位,谢谢你们让我第一个读到这本书稿,让我又一次想起我们昔日的友情。

1998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