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十六
这一晚上,大家都睡得挺踏实的,也许是累了一天的原因,梅和紫烟还有磬儿,三个人睡的什么都不知道了。还是梅在天亮的时候,听见七夕在咳嗽,呼吸急促,就忙爬起来看,只见七夕面色红赤,喉中痰鸣。她吓得忙叫紫烟和磬儿,去让谢管家再请小王先生。磬儿胡乱地披了件外衣,连鞋都没顾上穿就跑出去了,紫烟也忙出去告诉二娘。眨眼间,二娘和春披着衣服过来了,谢管家也把小王先生请来了。
小王先生仔细的查看了一下,说道:“你们不要紧张,孩子主要是感受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宣,肺气上逆,才致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又多随风而侵袭人体,若风夹寒邪,风寒束肺,则肺气失宣,咳嗽频作。若风夹热邪,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致咳嗽不爽。”小王先生咳嗽了一声,又说道:“你们看,孩子气喘,喉间痰鸣,面色红赤,呼吸急促,还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显于气关,这是痰热壅肺。还是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才是。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吧。”便在单子写到:
炙麻黄二钱杏仁二钱煅石膏五钱黄芩二钱紫苑二钱冬花二钱川贝二钱桔梗二钱桑叶二钱甘草一钱
小王先生写好后说:“还是昨天那几句话,少量多次,一天多吃几次,如果还发热,就给冷敷一下。”二娘和春儿忙答应着。紫烟把药单子拿出去给管家,管家忙叫人,却一个人也没有,都不知到哪里去了。没办法,只好自己亲自跑一趟了。
小王先生坐下喝了杯茶,就收了诊费起身告辞了。
梅也顾不上梳洗,泪眼汪汪的坐在炕上紧紧的抱着儿子。
二娘见此情景,强忍着心酸说道:“你先把孩子给我去梳洗一下,药很快就拿回来了。唉,你也不要太难过,哪个孩子小时候没个病呀灾呀的。小王先生说了,不要紧的,只是昨天偶感风寒,怪我们太不小心了。”二娘说着从梅的手里接过孩子,把他放在炕上,又让小丫头端了盆凉水,亲自把手帕放在了七夕的额头上。
梅下了炕洗了把脸,紫烟刚帮她把头发梳好,就听见谢管家在门口说道:“老夫人,药抓回来了,我已经交给范嫂煎去了。”
“知道了,你歇息去吧。”二娘隔着窗户应了句话。
春也洗了把脸,在地上走来走去的,心急的说道:“这药怎还没熬好,急死人了,我去看看。”
二娘摆了摆手说道:“别心急,你先坐在那里,别在我面前晃荡。你以为熬药就那么快吗?”
春没办法,只好坐在椅子上,不吭气了。
这时,夏和剑儿冲进来了。剑儿先问道:“伯母,姐夫,姐姐,早上好!孩子又怎么了?昨晚不是好了吗?”
梅见剑儿火烧火燎的冲进来了,忍了许久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顷刻间流了下来。她想对弟弟说,可噎的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有失声的痛哭。
春见状,就站起来,走到剑儿面前,双手搭在剑儿的肩头上说道:“没有什么大病,你别担心。七夕昨天偶感风寒,今晨早起时,有点咳嗽发热,已经请过先生了,正在熬药,你坐下来,稍等一会儿吧。”
夏走过去坐在母亲身边,低下头看了看七夕,小声的问道:“不严重吧?我怎么看挺严重的?妈妈,你看他面红唇红的,一直咳嗽,还有点喘,连哭的力气也没了,真的不要紧吗?”
二娘瞪了夏一眼,说:“你小孩子家懂个什么,他昨天满满的哭了一天,哪还有力气哭叫。你不知道就别多嘴,你不说话,别人不会把你当做哑巴的。”二娘说着抬头看了一下梅,怕夏几句无心的话,让媳妇不高兴。见媳妇好像没什么,只顾哭自己的,才长出了一口气。
这时,张妈端着汤药进来了。春看见张妈把药端来了,忙站起来说道:“张妈,药好了?快给孩子喂药,我都等的心急死了,这熬药怎么这么慢呢。”春说着走来接过药碗,放在嘴边,轻轻地吹着。
张妈陪着笑脸说道:“大少爷,你也太心急了,熬药是个慢功,不能心急的,我倒觉得药还没熬到火候,先给孙少爷喂点儿,我再去用慢火熬第二遍。”说着就退了出去。
第一天也许是大家心太急了,一天下来就喂了二十多次药,可梅还觉得喂得太少了。每给七夕喂一次药,二娘就累的出一身汗。一天下来,她都觉得自己也好像是病了。除过吃饭,二娘一直躺在七夕身边,她觉得自己一下子老了,不论做什么事儿,都力不从心。现在,她觉得孙子好多了,额头没那么烫了,出气也好像平稳了许多,这才让她觉得有点欣慰,这个累没白受。对了,今天还是八月十五,一家老小都忙忘了,也没好好的吃一顿团圆饭,就连赏月这件事儿也没个人提起。唉,都是被孙子的病给闹的。二娘躺在炕上,透过窗纱看出去,碧空如洗,圆月如盘。每年看见这个情景,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已故的丈夫。那时,虽说丈夫身体不好,但只要稍有好转,就和两个儿子在一起,给他俩讲很多的故事,还教他们认字。自己还笑话他,说他这是对牛弹琴。那时候,婆婆还在世,每逢八月十五,他们一家二十多口人也坐在院子里的杏树下赏月,面前堆满了各种鲜果和式样不一的月饼。大儿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的,丫头们抱着小儿子在大门外面玩,婆婆每年这时就一遍一遍的讲着嫦娥奔月和兔子拜月的故事。丈夫也说些诙谐的话语,惹得全家人捧腹大笑……可现在,丈夫已故去,自己带着两个儿子也冷清了十几年,好像也没好好地过个中秋。本想今年添了个宝贝孙子,热热闹闹的过个节,可这孩子偏偏又病了,真是天不随人愿哪!算了,自己也很累了,既然没人提起,就罢了吧。
二娘躺在炕上正思量着,紫烟笑吟吟的进来了,说:“老夫人,小姐,今晚月亮很亮很圆的,二少爷和剑儿少爷在院子里忙了半天了,现在让我来看孙少爷并请老夫人和小姐出去赏月呢!”紫烟的话语刚落下,彩虹、云儿、坠儿、玉儿还有磬儿都进来了,齐声说道:“请老夫人,少奶奶赏月去。”二娘和梅在丫头们的簇拥下出来了,磬儿则留下来看护着七夕。
一大家人围坐在杏树下。二娘看见桌上好多新鲜水果和花色不一样的月饼,就问:“今年怎这么多葡萄、核桃、枣和梨呢?这是谁做的月饼呀?”
张妈答道:“老夫人,这是昨天少奶奶从娘家带回来的。还有亲家老爷专给你送的,我待会儿拿到你屋里去。”二娘听了张嫂的话,笑着对媳妇和剑儿说道:“剑儿,改天回去了,替我向亲家问个好。真难为你父母了。昨天那么忙乱,你姐姐回去,也没待多久,就又忙着回转,还特意给我带这么多水果,真是受之有愧。媳妇,你也不知道拦一拦,带了这么多。”
剑儿忙站起来说:“伯母,你太客气了,我们那儿满山遍野都是核桃树,每家房前屋后都有葡萄,我还嫌拿的少了呢。昨天走的也仓促,没顾上再去摘些。我明天家去了,再送些过来,家里多得很。”
梅也附合着说道:“就是啊,我娘家那边有很多,家家户户都有,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不过,这月饼倒是个稀罕物。母亲,你们大家怕没吃过吧?我父亲前年出去,从南边领回来一个厨娘,做的一手好菜,特别是月饼,味道不错呢。母亲,你先尝尝。”
二娘忙说道:“先不要急着吃。春,先祭月吧,祭完了,再吃也不迟。我记得《礼记·祭义》篇里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唐朝有个叫孔颖达的,在《礼记》疏里也说‘祭日于坛谓春分也,祭月于坎谓秋分也。’就是说秋已过半了。你们怕不知道吧,在一年里,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在一天里,白昼属阳,夜间属阴。所以祭月的仪式都在夜间。才有了在中秋之夜举行祭月的这种礼俗。”
夏和剑儿早都摆弄好了祭坛。祭桌正前方摆着香炉,香炉两边大红烛摇曳着红色的烛光,切成莲花状的西瓜、月饼、梨、枣、葡萄等分列在祭桌上。距离祭桌两步远的地方,摆着一块红毯,春和夏缓步走到祭桌的两侧,正式祭月。春跪在红毯上,从弟弟手中接过三炷香,许愿后,插在香炉里。连续重复了三次。夏斟满酒杯递给哥哥,春将酒洒在祭桌前面的地上,再将酒杯放到祭桌上。接着,他借着烛光,向着月亮朗读着祝文:
银河在天,明月当空;感怀忧思,花好月圆。望星月之盈虚,感天地之无穷,其所何忧哉?惟告月仙之明鉴。
先贤曰: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呜呼,哀之!良人之所不遇,唯愿其所不达,空悲华年,奈何,奈何?抚弦而歌!歌者情音,遥寄嫦仙。
启:广寒之主,阆苑之仙,久慕仙子之圣仪,常念神女之通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愿之所往,心之所驰,谨以此香而焚祝,祈之祷之,慎之虔之!诚拜于斯,呜呼尚飨!
读完后,春将祝文放到祭坛前的小瓦盆中焚烧。紧接着,所有家人在春的带领下,向着月亮三拜。最后,以长幼顺序依次到祭坛前下跪、上香,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再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祭月结束后,大家都坐下来边吃月饼,边听二娘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二娘吃了口月饼,又喝了口茶,才说道:“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都枯死了,民不聊生的。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其中有个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去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神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可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神药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儿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走后不久,便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神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神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神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可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距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儿。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那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奈,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传开了……”
二娘说到这里,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春接着也讲了一个关于吴刚伐桂的故事,他说:“中秋节还有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没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中来,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春说完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看着夏。夏不好意思的笑着说道:“我不会讲故事,我知道的,妈和哥都讲了。还是让剑儿讲一个吧,怎样?”大家都赞成。剑儿没办法,只好给大家讲了一个朱元璋与月饼的故事。这也是他前些天听从南边来的那个厨娘说的,就现蒸现卖了。他吃了一颗葡萄,说:“听说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朝。当时,中原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的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造反,可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事’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义军手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事。到了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了元大都,义军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中秋节的那天,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也越来越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就流传开来。”
接下来,丫头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笑开了,二娘和梅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
转眼三天过去了。七夕也好了些。早上刚吃过饭,小王先生不请自到了。春忙迎出去:“王兄,你来了,我正准备差人去请你呢,没想到你先到了。未能远迎,失敬得很。王兄,你可吃过早饭?让她们给你去准备。”
“不用了,不用了。我是吃过早饭才过来的,你家还没吃饭吗?还是我来得早了?呵呵……”小王先生笑着回答道。
“快请进。刚吃完饭。”春说道。
小王先生进屋后,先和二娘打了招呼:“伯母,你好!今天的气色好多了,身体还好吧?那天来只顾看孩子,都忘了问候你了,侄儿今天给你赔罪了。”小王先生说着,朝着二娘鞠了一躬。
二娘笑着说道:“大侄子,你太见外了,乡里乡亲的陪什么罪呀。你救了我孙子,我们应该谢你才对啊。”大家说笑了几句,小王先生就说道:“孩子好些了吗?我先去看看。”母子俩都说“好多了”。说着三个人一同前去。
“哦,小王先生过来了,快请坐,今天又要给你添麻烦了。”梅忙从炕上下来说道。
小王先生说:“弟妹说这‘麻烦’二字就见外了。”说着就坐了下来。
紫烟把七夕抱到王先生面前,小王先生仔细的查看了一番,说道:“比那天好点了,药吃完了没有?我再开几副,吃着再看吧。”说着就来到外屋,洗了洗手说道:“孩子发烧已退,咳嗽呈阵发性,咳痰不爽,可气喘明显减轻,气色还好。还是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吧。”说着坐下就开起了单子。
炙麻黄一钱 八杏仁二钱 黄芩二钱 川贝二钱 桔梗一钱 七前胡二钱 紫苑二钱 法半夏二钱 甘草一钱
小王先生写完站起来把单子递给了春,春接过单子仔细地看了一遍,又转身交给了身后的磬儿,磬儿拿着单子出去了。春转过身来双手抱拳笑着说道:“王兄啊,多亏了你,这孩子才转危为安。说真的,我们一家人都捏着一把汗呢,都害怕这孩子有个三长短的。真要好好的谢谢你了!”
“老弟,你这话说得太见外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本家。再说了,远亲不如近邻,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我能不尽力吗?哈哈……”大家都一起笑了。
……
在这三天里,七夕好了许多,气不喘了,精神也好了许多,咳嗽明显减轻了,但咳痰还不利,不好好吃奶,大便溏稀,一天有四五次,但量不多。
到第七天,吃过早饭,二娘又支小武去请小王先生。去时,春吩咐张妈准备了些礼品,让小武一并带去。半个时辰不到,小武就把王先生请来了。
小王先生和春母子寒暄了几句,看了一下七夕,又向梅问了问七夕的饮食及大小便,就又给开了三剂药。
法半夏二钱 陈皮二钱 桔梗二钱 云苓二钱 黄芩二钱 白术二钱 甘草一钱
他开完单子后,站起来走到二娘和春面前说道:“伯母,老弟,孩子的病好多了,这是单子,再吃三剂药,估计就差不多好了。伯母,实在不好意思,我今天要出门两天,我尽量在药吃完前赶回来,万一赶不回来,孩子如果还是这样,那我就再留一个单子,再吃几剂,行吗?”
二娘和春忙说“好。”
王先生就又开了一个单子。
沙参二钱 麦冬二钱 玉竹二钱 扁豆三钱 花粉二钱 桑白皮二钱 党参三钱 白术三钱 陈皮二钱 半夏二钱 云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 大枣二钱
春见王先生写好了,就忙走过去接了过来。
王先生对着春说:“老弟,我估计前几剂药吃下去就差不多好了,这个单子你先别抓,等这几剂药吃完了再看吧,说不定我就回来了。”
春笑着点了点头,二娘也说了几句道谢的话,王先生就急匆匆的告辞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七夕一天好似一天,精神也很好,也不咳喘了。但食欲欠佳,大便稀溏,两三次,量也不多。
从王先生走的那天午后就下起了阴雨,时大时小的,好像没有停的意思。几天过去了,二娘见王先生没有回来,就和春商量了一下,把王先生留下的单子抓了回来,也熬着吃了。说来也奇怪,七夕什么都好了,不哭不闹,能吃能睡的,全家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连阴雨一直下了七八天,才停了下来。山洪冲走了河上的独木桥,村里的年轻人都商量着去河边再搭一座独木桥,夏和小武也去了。用了四天的工夫,才把桥搭好。刚搭好,就见小王先生低着头快步地走了过来,他猛的一抬头看见了夏,就大声叫道:“夏老弟,夏老弟,你在这里干吗?”
夏听见有人好像在叫自己,刚转过身就看见了小王先生:“咦,王大哥,你怎么也在这里,你也是来修桥的吗?”
小王先生摇了摇头说:“你别提了,我那还有工夫修桥啊,我到这河边都来了好几趟了,就是过不去,急的一头一头的出汗,你侄子怎样了,好些了吗?”
夏笑着回答道:“这个呀,你别担心。他好了,没事了,能吃能睡的,可精神了。”
小王先生长出了一口气,说道:“这就好,这就好,常言说的好,应人事小,误人事大啊。我走时答应了伯母和你哥,要赶回来的,结果让这雨给耽搁了。这几天我几乎天天来河边,看能不能过去,我也是心急如焚啊,夏老弟。”
“你放心,我侄子真的好了。你现在要回家去吧?咱们一起走。”夏说道。
小王先生拉着夏的胳膊说道:“好,一起走,我就是要回家去的。”他们说着话一同朝村子里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