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房肥大

一、心房肥大

(一)发生机制

窦房结位于右心房,正常时右心房较左心房先除极,右房肥大时,除极电压增高,时限虽亦延长,但延长的部分只是重叠于左房除极的后半部分上,故总除极的时间并不延长,而只是表现为电压的增高,左房肥大时左房壁距窦房结更远,左房除极电压增大且左、右心房除极分开致其总除极时间延长,产生宽大而有切迹的P波。

(二)心电图表现

1.右心房肥大 P波高而尖“Λ”或呈笠帽形“Ω”,电压>0.25mV,在Ⅱ、Ⅲ、aVF、V1导联较为明显,PV1出现双向,正波比负波明显,但P波时间正常。见图2-1、图2-2。

2.左心房肥大

(1)P波时间延长,>0.11s,并伴有明显切迹,且切迹两峰间的距离在0.04s以上,在Ⅰ、Ⅱ、aVL及导联较为明显,V1出现双向,负波比正波明显。

(2)PV1双向,电压>0.20mV,肢体导联P波电压也可增高>0.25mV。见图23。

3.双房肥大 见图2-4。

图2-1 右心房肥大

注:Ⅱ、Ⅲ、aVF导联P波高尖,振幅≥0.25mV

图2-2 右心房肥大

注:P、P、PaVF高尖,P为0.45mV

(三)临床意义

1.右心房肥大 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故又称这种P波为“肺型P波”;如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三尖瓣下移等)则可称为“先天P波”。

2.P波高尖 可见于哮喘发作时,但于症状消失后可恢复正常,此为暂时性“肺型P波”,可能是一时右心房内压力增高所致。

3.左心房肥大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又称为“二尖瓣型P波”,亦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炎等,P波增宽也可见于房内传导阻滞。

图2-3 左心房肥大

注:P波增宽,P>0.12s,出现双峰,峰间距≥0.04s

图2-4 双房肥大

注:P波异常高大、增宽、呈双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