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组织参与所形成的快速规则的心动过速。折返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的最常见机制,占95%以上,自律性增高所致者不到5%。折返是指心脏激动进入环形传导途径,并又回到或指向激动的起始部位的现象。折返激动的形成和持续一般需要3个条件:①折返环(至少有两条通道,二者在近端和远端相连结);②折返环的一条通道在一定条件下(如适时的过早搏动)发生单向阻滞;③另一条通道传导减慢(图3-2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分为房室结折返、房室折返(有隐匿旁路)、窦房折返、心房内折返及心房内自律性增高。

各种类型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们有如下共同的心电图特征。

1.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房性或交界性期前收缩(连续3次或以上),其频率大多数为150~250/min,节律一般绝对规则。

2.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QRS时间≤0.10s。但常因伴室内差异性传导而使QRS波群增宽、畸形。

3.ST-T可无变化,但发作时S-T段下移和T波倒置者亦不少见。

图3-20 折返原理示意图

注:A.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B.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4.如能确定房性P′波存在,且P-R间期≥0.12s,则称为房性心动过速(图3-21)。如能确定逆行型P′波存在,P′-R间期<0.12s或R-P′间期<0.20s,则称为交界性心动过速(图3-22)。如因心动过速异位P′波埋伏于前一心搏的QRST中,不易判定异位起搏点的确切部位,此时可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图3-23)。

图3-21 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

图3-22 短阵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图3-23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心脏正常者。房室折返(有隐匿旁路)见于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如心肌梗死、肺心病、急性感染、低血钾、缺氧和洋地黄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