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题(方案设计题,20分)

第五题(方案设计题,20分)

【答题思路】

社会工作服务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服务对象有各种需求。也就是说,社会工作服务是因为服务对象有需求而开始的,需求预估是一切社会工作服务的出发点,满足需求是一切社会工作服务的落脚点。因此,预估和判断服务对象需求的技能,永远是社会工作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能力,舍此,则一切服务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英国学者布赖德·肖归纳总结出以下四种服务对象的需求类型:

(1)规范性需求,即专业人员依据专业知识和现有规定、规范所指出的在特定情况下所需的标准;

(2)感觉性需求,即服务对象在被问及是否有服务需要时所感觉到的需要;

(3)表达性需求,即服务对象通过自身行动来表达和展现的感觉性需要;

(4)比较性需求,即服务对象在与某种事物所作的比较中而产生的需要。

本题的答题内容,可参见指导教材《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七章社区工作方法的相关内容。

社区支持网络、社区支持系统、社区资源等内容,可与2009年的第一题“社会支持”、2009年的第四题“丽芬拥有的资源”(详见与本书对应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2018年考点精讲》一书的相关内容)、2012年的第二题“正式与非正式社区资源”、2013年的第一题“社区支持网络”、2013年的第五题“社区居民与环境互动”、2016年的第二题“社会生态系统”、2016年的第三题“社区资源的种类”等互见。

答题时只要按照试题中给出的四种需求类型来搭建答题框架即可,社区建设的总目标一般都是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居民需求)、提升自治能力。服务策略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即将需求进行分类,再按照重要程度或者大小范围重新进行排序。

【参考答案】

1.本案例中,搬迁村民的服务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觉性需求:村民感觉邻居被拆散、无人可交流。

(2)表达性需求:家长们多次向社区反映,希望解决孩子放学回家无人照顾的问题。

(3)比较性需求:与其他安置社区相比,A社区缺少专门为村民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

(4)规范性需求:社区工作服务机构在评估服务需求时,发现村民缺乏城市生活适应能力。

2.本案例的服务总目标与介入策略

(1)总目标

激活社区力量,提升自治能力,解决社区问题,增强村民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注:总目标一般都能在案例背景资料中找到“原文”,且一般都在最后部分。本案例的总目标,也可以简化成“增强村民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2)本案例的具体服务策略

①开展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一是孩子照顾问题,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予以解决;二是改变生活方式,即传授村民城市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组织社区活动,满足居民需求。根据居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年龄大小等特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融洽邻里关系,促进情感交流,学习知识技能,打造相互帮助、携手共进的熟人社区。

③培育社区组织,提升自治能力。将社区里的党员、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组织起来,强化能力建设,规范运作要求,明确各自职责,回应居民需求,为增强社区参与意识,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奠定组织基础。

(注:可以按照重要程度和大小关系对上述三个服务策略重新进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