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答题思路】
接案面谈(新版教材修订为“会谈”)的主要任务,指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教材中列明有四大方面,包括: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以及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其实考生就是记不住这四个要点,也可以从上述案例背景中找到答案的蛛丝马迹。比如:
1.“我听了你的讲述,觉得你儿子的问题也与你平时的态度有关吧,能不能一起探讨一下呢?”这是明显的接案面谈(会谈)中开放式提问的技巧运用不够,或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经验不足有关。
2.“那你今天来找我,最希望的就是让我帮你说服儿子回家?”这是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明显地在被服务对象改变,与接案面谈(会谈)的任务背道而驰。
3.“好的,我明白了你的需要,我会马上找他的。”不在危机状态,何须作危机干预?
有了这些基本的判断,再结合案例背景资料中的情景,答题就一定能找到“灵感”了。
【参考答案】
根据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或一般过程模式),社会工作者在接案面谈中的主要任务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注:模版一,以下是教材上的内容)
一是界定需要和问题。主要包括了解服务对象求助的原因、对社工的看法、期望的目标等;(注:此即为初步预估)
二是澄清角色和责任。主要包括服务对象和社工对对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等;(界定角色)
三是激励对象进入角色。主要通过展示助人的过程、说明应有的行为等方法,引导服务对象进入角色、接受角色等;(注:这点也可以与第二点合并)
四是促进服务对象改变。通过良好的沟通促使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等。(注:要明白一个道理:接案即服务的开始)
(注:模版二,用自己的文字,归纳教材的观点)
1.界定需要和问题(了解求助的原因、对己的看法、期望的目标等);
2.澄清角色和责任(社工与对象对对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
3.促进对象改变(社工对服务对象的角色引导、角色接受、角色改变等)。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接案面谈中,除了初步了解了小军离家出走、母亲盼其回家的问题和服务需求外,基本没有涉及上述四项任务,主要是小军母亲急切的要求(请社工说服小军回家)打乱了社工的服务程序和策略。原因可能是社会工作者本身的专业服务技术和工作模式等,掌握与运用有所欠缺。(注:题目问没有完成的任务,答题时则可以先点明应当完成的,再减去已经完成的,剩下的就是没有完成的。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试题中,曾先后出现过“实习社工”“新社工”三次,都在2012年考试中。在回答他们的预估问题、设计方案等为何出错时,作为考生,应该坚定不移、信心十足地选择这样的答案: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技能尚未臻于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