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第一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答题思路】

本题的焦点问题,是低保家庭中家庭成员的非理性信念,以及由此而蔓延的社会风气问题。

案例背景材料中的三个分号:“觉得自己学历低、没技术,找不到工作”;“周边虽有一些工作岗位,但不理想”;“外出工作,路远、待遇低,还不如待在家”等想法,都是非理性信念支持下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根据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观点,要彻底解决低保家庭的“自助”问题,必先从去除非理性的信念开始。类似的题目,分别有2011年的第五题、2012年的第二题,考生可以参阅上述题目的解题内容。

依据解题时预估问题、排列答案(工作目标、干预策略)的技巧,我们仍然可以按照“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的次序来进行。也可以从微观(个人和家庭)、中观(小组或机构)和宏观(社区或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搭建答题框架。本题的参考答案,按照前者的思路进行回应。

【参考答案】

1.该地区申请享受低保待遇家庭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

(1)个人原因:认知有偏差,技能有缺失。(注:踩完点以后,可以将案例背景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展开。如:“觉得自己学历低、没技术,找不到工作”;“周边虽有一些工作岗位,但不理想”,以及“外出工作,路远、待遇低,还不如待在家”等想法,都是非理性信念支持下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同时,有些家庭成员可能确实因为学历低、技能差而导致无法就业。下述问题按照同样的技巧进行处理,不再赘述)

(2)家庭原因:沟通有问题,代际有感染。(注:此点回应“甚至出现有的家庭两代都申请的现象”的案例背景,这是家庭教育、成员沟通之间出现的问题)

(3)社会原因:观念较负面,经济较落后(岗位太稀缺)。(注:此点回应“‘等、靠、要’的思想在该地区开始蔓延”“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案例背景,可以将更为宏观的“观念”,即社会意识、社会氛围放在此点)

2.从提升服务对象能力的角度,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以下服务。(注:答题框架不用另起炉灶,直接按照第一问的框架,一一对应,列出策略即可。文字的表述上,则将“反话”“正说”即可)

(1)改善偏差认知,增强自我信心。通过心理辅导和社区宣传,去除低保家庭成员的非理性信念,改变“等、靠、要”的错误思想(非理性信念),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理性作出就业选择。(注:外出就业可放在此处,“等、靠、要”的社会意识可放在此处作干预)

(2)开展就业辅导,提升就业能力。评估低保家庭成员的情况,根据不同条件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3)引进社会资源,改善社会氛围。一是引进社会资源,开发就业岗位;二是开展社区宣传,改善社会氛围;营造一个就业观念理性、就业态度积极、就业岗位多元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外出就业也可放在此处;“等、靠、要”的社会意识也可放在此处作干预)

上述答案也可以调整为:(1)改善偏差认知,开展就业辅导;(2)引进社会资源,开发就业岗位;(3)改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