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答题思路】
本题测试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估的技巧;二是对社会资源(社区资源、社区支持网络)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而这两者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正是息息相关、一一对应的。此方面的内容,可参见2009年的第一题“社会支持存在不足”、第四题“丽芬拥有哪些资源”、2012年的第二题“正式与非正式社区资源”和2016年的第二题“社会生态系统”、第三题“社区资源的种类及其使用原则”等试题。
本案例第一自然段共有四个分号、一个句号,分别代表了老年人五个方面的需求:第一个分号表述的是老年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困境;第二个分号表述的是“老人没有退休金,生活困难”的困境;第三个分号表述的是“时常感到孤独寂寞”的困境;第四个分号表述的是“文化活动太少、缺乏展示才艺的舞台”的需求;最后一个句号表述的是“老人被家人忽视,甚至受到虐待”的困境。而第二自然段是社会工作者拟订的社区老人服务计划,只解决了“协助贫困老人获得经济补助”(回应了第一自然段第二个分号的困境)和“请青年志愿者为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照顾”(回应了第一自然段第一个分号的困境)的问题,后面精神层面的关怀(即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的展开(即社区参与)和家人的忽视虐待(即家庭和睦)等三个困境,都没有作出回应。因此,本题答题时就应当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和需求作出回应。
【参考答案】
1.该服务计划满足了老年人经济补助和生活照顾等两个方面的需求。没有满足的需求主要有:一是心理慰藉与情感交流;二是子女关怀和家庭和睦;三是社区参与及社会融入等。(注:可以通过生理、心理、家庭、社区四个层面来预估老年人的需求。上述三点,如能以竖向排列的方式,一点一行,则更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2.构建社区支持网络的途径、方法
(1)非正式的支持网络
①家人支持:离家的子女要多联系、在家的子女要多尽孝。(注:这是回应“家人忽视,甚至受到虐待”的困境,即子女关怀和家庭和睦的需求。有些考生觉得应该写上通过法律途径等具体手段的内容,如果考试答案都要写到如此细枝末节的东西,就是再给你两个半小时,你也未必够用。所以,一定要牢牢记住“踩点得分”的客观题答题方法,如果题目没有特别的要求,考试答案的内容只关注结果,不书写过程。这一原则也必须运用到所有的答题过程之中)
②邻里援手:动员社区中的老街坊、老邻居、老党员结对帮扶,相互照顾。(注:这是案例背景资料中展示的社区资源,必须在答题时予以回应,否则就会失分)
(2)正式的支持网络
①开展志愿服务,关注情感需求:除了上述那些老街坊、老邻居、老党员外,还可以动员社区里(甚至社区以外的)的青少年、社区居民等,成立志愿服务小组(或组织),为老年人提供谈心、读报等志愿服务。(注:这是回应“时常感到孤独寂寞”的困境,即精神慰藉的需求)
②成立社工小组,建立支持系统:将社区里需求相同、情形相近的老年人组成支持小组,分享生活经历,寻求相互支持。(注:这也是“时常感到孤独寂寞”的困境,即精神慰藉的需求,通过小组工作,让他们建立相互之间的支持系统)
③展示老人才艺,增进社区融入:设计一些社区活动项目,如兴趣小组、才艺展示、节日庆典、迷你俱乐部等,让老年人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展示才艺,让社区居民了解他们,也让他们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注:这是回应“文化活动太少、缺乏展示才艺的舞台”的困境,即社区参与与社会整合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