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第二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答题思路】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强调要以残疾人从学前到职后的全程教育为核心,通过整合资源,对家庭、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的残疾人工作者开展服务,改善环境,帮助残疾人实现学习、康复和就业的权利等。具体内容详见指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教材的第七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许多考生看到一些所谓的术语,往往会一下子被吓懵掉,由此变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乱了答题的“方寸”,轻易失去了得分的机会。其实只要牢牢掌握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环境)”三个层面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的技巧,再按照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原则,或者按照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由小到大”一一作出回应,就不会漏掉考点。本题第二问的答题框架,正是按照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环境)三个层面进行梳理的,再对照指导教材中的有关残疾人教育康复模式的工作要点即可。这一解题技巧的运用,可参见与本书对应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2018年考点精讲》一书。

【参考答案】

1.本案例中的小明有如下一些服务需求:

(1)身体康复的需求。通过整合资源,为小明提供残疾康复服务。(注:按照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原则,身体康复是小明所有需求中最关键的问题,能提升小明及其家人的自信。因此排第一)

(2)读书学习的需求。帮助小明返回职校继续学业,为其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注:按照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原则,读书学习是小明需求中次关键的问题,因此可排在第二位)

(3)心理辅导的需求。通过心理辅导,协助小明改变认知(信念非理性),接受现实(肢体已残疾),宣泄情绪(事实难接受),并掌握与父母等家人的沟通技巧等(关系渐疏远)。(注:心理问题很多是由身体状况、环境问题所造成,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心理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可排在最后)

2.根据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注:或可简要点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的要点,为后面答题作铺垫: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强调要以残疾人从学前到职后的全程教育为核心,通过整合资源,对家庭、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的残疾人工作者开展服务,改善环境,帮助残疾人实现学习、康复和就业的权利),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着重开展以下服务:(注:服务即需求,第二个问题,只不过增加了家庭和学校的内容而已)

(1)对个人。为小明提供康复服务(康复是关键)、继续学习生涯(成长最重要)、掌握沟通技巧(家庭要改善)、开展心理辅导(认知需改变)等服务。

(2)对家庭。帮助小明的父母端正偏差认识、改善家庭环境、树立康复信心,共同协助小明恢复自信,重新回归社会。

(3)对职校。对职校等机构的工作人员传授服务残疾人的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技能,尽早安排小明返校读书,协助小明恢复自信,健康成长。(以上技巧:也是“三层分析,圈圈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