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题(方案设计题,20分)
【答题思路】
本案例中的答题点(或者叫“考点”),在案例背景资料中其实都有了“明确的暗示”。其实除了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理念、模式、技巧等试题外,试题中所有的考点都十分“明显”地隐藏在了案例的背景资料之中。所以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只要静心分析、细心梳理、耐心书写即可。
结合表格中的“项目名称:未成年人职业规划服务”(未成年人尚未达到法律规定的就业年龄,所以本案例一定不是就业问题,而是如何寻找、定位自己人生目标的问题)、“理论基础”(所谓生涯选择配合论,无非就是三个步骤:一是提升自我认知,即“自己能干什么”;二是了解就业市场,即“自己可干什么”;三是确定自己的目标,即“此刻该干什么”)、“总目标:认识自我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提升职业规划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暗示”,因为下面四个具体目标是达成总目标的必要手段、必需策略。也就是说只要能正确认识了自我、了解了职业特性,则职业规划能力自然会得到相应提升)和案例背景中的“家庭贫困”(估计很少有考生会关注此点,但家庭贫困作为生存困难中的一种,无论从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原则“生存问题”是关键这一角度看,还是青少年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度来看,都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困境,它同时还决定了这些青少年最后行动方向的选择。因此无论是在分析需求,还是在设定具体目标时,都需要作出回应。当然,这一考点一定也有很多人会觉得不以为然的。如果出题者本来就没有这层意思,则即使不作回应,也不会失分)这些要素,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本案例的四个具体目标。至于这四个具体目标之间如何排序、整合,只要“考点”不少,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其实试题虽然列出了四个具体目标,只要能自圆其说,未必就非要答满四个才行)。
另外,项目计划书虽然历年呈现的“面目”各不相同,但其“需求预估”“目标确定”“策略选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总目标是通过具体目标达成的,具体目标与问题和需要、服务策略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都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看,本题另可参见2011年的第四题、2012年的第四题、2014年的第三题、2015年的第五题的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
(答题内容,详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