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答题思路】
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指导教材第五章“老年社会工作”中指出了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经济虐待、他人疏于照顾和自我忽视六种类型及其行为表现、高风险因素或情境等内容,详细内容可参见指导教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虐待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耳熟能详的情形,所以如若不记得指导教材上的六种类型,我们凭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也可以作出准确判断。
收集资料的方法,参见2013年的第二题。
【参考答案】
1.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如下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1)询问。王老先生的一些基本情况都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与他直接交谈(会谈)获悉的,这一收集资料的方法属于询问法。
(2)咨询。王老先生的家庭关系等情况,都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向居委会了解后获悉的,这一收集资料的方法属于咨询法。
(3)观察。王老先生的情绪、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都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这一收集资料的方法属于观察法。
(4)家访。社会工作者是通过走访接触到王老先生的,这一收集资料的方法属于家访法。
2.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身体虐待。社会工作者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瘀青;居委会也反映其儿媳常常借口王老先生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很碍事而打骂老人。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老人丧偶不久即被儿媳嫌弃,情感上受到虐待。
(3)经济虐待。王老先生将退休工资全部交给儿媳,没有零用钱,自己的经济权利被完全剥夺。
(4)疏于照顾。王老先生没饭吃、没人洗衣服,经常被反锁在家,基本生活无人照料。
(5)自我忽视。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发出异味,多日不换洗,自我忽视较重。
(注:按照客观题考试“踩点得分”的原则,后面的展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织即可。后面展开的文字,其实都是案例背景资料中内容的摘录,啰嗦重复,没有多大意义,也非阅卷老师所要关注的考点。所以,如若书写时间不够,完全可以省略不写。因为能够梳理出上述五个方面的考点,正说明那是经过考生的理性思辨、归纳总结的结果。这一“踩点得分”的原则,可以运用于本科目考试的所有答题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