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第二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答题思路】

关于正式的、非正式的社区资源的定义以及解题的技巧,可参见2013年第一题、2016年第二题“生态系统”和第三题“社区资源的各类及其使用原则”的解题内容。

解答此题时,有两个方面的技巧不妨在此说一说,在历年的试题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形式,希望考生能够引起注意:

1.自然段落。本案例分为两个自然段落,第一自然段落展示的是低保家庭的困境,第二自然段落展示的是社区资源的状况。而社区资源的状况正一一对应着第一自然段落中家庭困境的状况。

2.标点符号。第一自然段落三个分号、一个句号,说明分别代表四层意思:“有些因病致贫,家庭照顾负担较重”表示家庭的生理、经济和服务困境;“有些虽有较强的就业动机,但因缺乏技能,找不到工作”表示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有些则产生了福利依赖思想,缺乏就业动机”则表示价值观的问题;“有些眼高手低无法顺利就业”则是认知系统出了问题,等等。

另外,问题中第一问只问你社区资源有哪些,并没有问这些资源有什么功能,所以答题时只要点出资源有哪些即可。因为这些社区资源的功能如何发挥,正是第二问“如何整合”所要回答的内容。

此外,本题还有一个大大的漏洞,案例背景中展示了“部分低保家庭中,有些因病致贫”的困境,但对应的资源系统中,却没有列出医疗系统的资源。按照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原则,生存问题排第一,则疾病的治疗应该是这个案例中首先应当予以考虑的,但案例的资源系统中却找不到医疗资源,也许可能隐藏在“社区位于中心城区”这一句里,可以想象成中心城区的医疗设施应该都是比较完善的。答题时这个内容可以予以考虑,但不是必答内容。

【参考答案】

1.该社区内主要存在的资源

(1)正式的社区资源

①企业和社会组织。(注:边抄写边思考其功能,准备回答本题的第二问,可以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也可以为低保家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②社会福利中心。(注:边抄写边思考其功能,准备回答本题的第二问,可以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心理疏导等,也可以为低保家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2)非正式的社区资源

①居民关系融洽;

②邻里相互关照;

③信息沟通顺畅。(注:此处三句话,也可以合并成一句,不用分行)

2.整合社区资源的方式

(1)争取政府救助,开展社区互助

一是争取社会救助。评估低保家庭的经济状况,争取政府救助(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帮助低保家庭解决生活困难。(注:政府的社会救助属于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社会工作者应当熟悉这样的资源系统)

二是开展社区帮困。强化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整合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开展社区帮困,为困难家庭提供经济援助。(注:以下社区帮困和邻里互助两大资源,是作为整合资源高手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予以关注的,政府的社会救助体现的是公平,社会的帮困体现的是爱心,政府的救助永远是“低水平”的,为低保家庭争取更多的物质的、经济的帮助,既是体现社会工作者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低保家庭走出生存困境的重要资源。政府的社会救助属于雪中送炭,而社会帮困则属于锦上添花)

三是开展邻里互助。整合社区居民的资源,通过如社区募捐、“一对一”结对帮困等形式,开展邻里互助,为困难家庭募集更多的帮困资金。(注:社区帮困和邻里互助,前者针对正式的资源系统,后者针对非正式的资源系统)

(2)整合社区资源,为家庭照顾负担较重的家庭提供家庭照顾服务

一是整合正式的社区服务资源,完善中心城区的社区服务体系;

二是动员居民,组成志愿服务组织,为需要家庭照顾的家庭提供服务。

(3)开展就业辅导,提供就业岗位

一是端正就业观念。通过个案服务、小组活动、社区宣传和教育,去除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改变错误的就业观念。

二是开展就业辅导。可整合社会福利中心的资源,为困难家庭中有就业能力的家庭成员提供技能培训,提升能力,恢复自信。

三是提供就业岗位。动员社区里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岗位给困难家庭成员就业,帮助他们依靠自身力量,彻底解决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