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题(方案设计题,20分)
【答题思路】
介入是社会工作计划的具体实施,即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内在动机、潜能,协助服务对象共同解决问题。
介入分为直接介入(社会工作的直接实践)和间接介入(社会工作的间接实践)两类,概括地讲,“直接介入”策略是针对服务对象而采取的行动或开展的服务,“间接介入”策略是针对服务对象的环境而采取的行动或开展的服务。前者可以简称为“面对对象,改变对象”,后者可以简称为“代表对象,改变环境”。详细内容可参见指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教材第二章的第四节“介入”的相关内容。
本题之解题思路,可参见2013年第三题的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
社会工作服务中,“直接介入”策略是针对服务对象而开展的服务,“间接介入”策略是针对服务对象的环境而开展的服务。结合案例,可设计如下服务方案。(注:答题时可简要解释一下“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策略的定义,既表示自己心里很明白是怎么回事,也为后面具体内容的展开作一铺垫)
1.直接介入策略(注:下文中的“目标”与“策略”亦可不写)
(1)目标:开展救助帮困。策略:评估外来人员家庭的经济状况,整合政府(社会救助)和社会(社会帮困)的资源,为部分因病致困的家庭提供必要的经济的、物质的帮助。(注:按照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原则,生存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排第一)
(2)目标:提供医疗服务。策略:为有健康问题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医疗服务,治疗疾病,恢复健康。
(注:按照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原则,康复问题是关键困境,因此排第二。另外,将同样有身体疾病的家长纳入服务对象范畴,同一问题,一并解决)
(3)目标:传授生活方式。策略:为外来人员家庭(包括学生和家长)传授正确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目标,是“自助”的境界)
2.间接介入策略
(1)目标:整治社区环境。策略:整治社区卫生环境,清除垃圾,增加公共卫生设施。
(2)目标:增进社会融合。策略:开展社区活动,让外来人员熟悉社区环境,共享卫生资源。
(3)目标:改善社会政策。策略:建议政府修订社会政策,将打工子弟学校学生(也可以将家长纳入),纳入免费体检的范围。(注:以上三个间接介入策略,按照社区自治、社会环境、社会政策的次序,由“小”到“大”、由“实”到“虚”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