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答题思路】
服务对象资料的收集是接案开始就要进行的工作,也是预估阶段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资料收集是否全面,直接影响到预估问题的全面性、正确性,因此考量一个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强弱,往往可以直接看其预估问题的精准性。指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对于收集资料的解读,呈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收集资料的内容:包括个人(主要有生理的、心理的)、家庭(主要有经济的、成员的)和社会环境(主要有非正式的、正式的)三个层面,后两者都属于环境方面的资料。三个层面的资料其实也正是服务对象支持网络、资源系统的三大内容。考生可结合历年考题中有关社会资源、社区资源、社会支持网络等试题作一全面的了解。如2009年的第四题“丽芬拥有哪些资源”、2012年的第二题“正式与非正式社区资源”、2013年的第一题“社区支持网络”等。
2.收集资料的方法:指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中描述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包括询问(即直接向服务对象询问,主要有会谈、角色扮演、问卷等方法)、咨询(即向专业人士咨询,以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更全面、准确和科学的把握)、观察(即通过实地观察以了解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使资料收集更丰富、准确。它包括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前者以旁观者、局外人身份,后者则同时也是观察系统的一部分)、家访(即实地观察服务对象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情况等)和利用现有资料(即利用机构已有的服务对象资料,类似文献法)。2014年的第二题“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2015年的第二题“信息收集的方法”,测试考生的正是这一方面的技能。
本题案例背景中社会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个人层面的部分资料,因此才会有让考生从小美的家庭层面和与环境的互动层面去继续收集资料的考试内容。
【参考答案】
1.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家庭层面收集以下一些资料。(注:试题只要考生去进一步收集资料,所以只要将资料收齐、将问题定性即可,不必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
(1)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收入低、经济压力大(父亲是一线操作工,母亲没有稳定工作)。(注:有的参考答案说“居住环境差”,那是想当然的话——虽然事实可能就是如此。当然主观题多写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也未必扣分。但如果写过了头,错误百出,那就别怪脾气不好的阅卷老师手下无情、痛下杀手了)
(2)家庭成员情况:父女关系劣,父亲工作累、母亲身体差,父母沟通少、老子说了算。(注:以小美为核心,一一辐射放大,先父女、再父亲、再母亲、再父母,最后家庭规则,如此一一梳理,自然不会遗漏)
2.在本案例的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还应从小美与环境的互动层面收集以下资料。
(1)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情况:父亲专断、父母隔断。(注:背景材料中母亲对小美的态度没有交代)
(2)与学校同学的互动情况:同学互动少、老师关爱缺。(注:虽然看不出老师对于小美的态度,但其成绩低下应该也有老师的因素)
(3)与社区的互动情况:朋辈支持少(注:这也是想当然的问题,试问:社区里的同龄孩子,城市里现在还有互动吗),社区融入低(邻居交往少,社区活动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