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第一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答题思路】

社会工作服务目标是依据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来确定的,所以服务目标存在偏差,一定是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首先出了偏差。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科学,不仅因为它具有专业的理念、价值、伦理、理论、模式和方法,更在于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实践中如何融通、内化这些专业智慧,精准、全面地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并且根据这些问题和需要,在设计服务方案时确定工作目标、选择介入策略等,在推进服务进程时整合社会资源、监督工作进度,在评估服务成效时评判投入产出、提炼服务经验、固化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本土化发展。

精准、全面地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是一切社会工作服务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考量一个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问题预估偏了,后续的目标确定、策略选择就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根浮萍,其结局只能是越肥吴瘦、郢书燕说,越走越远,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预估时收集资料的范围、工作的步骤和主要方法,在指导教材《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中有详细描述,此处不赘。概而言之,无非就是从服务对象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查找问题及其原因,进而凝练出工作目标,并据此提供专业服务。在考试中,无论是通过案例分析题的方式来考查考生的问题解析能力,还是通过方案设计题的方式来测试考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实都是围绕着预估的技巧(即《考试大纲》样题要求的解析问题的能力)而出题的。关于预估问题的能力,由笔者编写的与本书对应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2018年考点精讲》一书里会有专门的训练方法。

【参考答案】

(注:2012年的试题可谓是“新社工”年,本年的三道试题中,有两道题目的主角是新社工,有一题是实习社工)

1.本案例中,社工小王设置服务目标时的偏差,主要是错误预估了服务对象的问题。

服务对象李某的主要问题是认知问题,“金钱万能”“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等错误的观念,导致了李某消极、颓废的就业行为。(注:在几乎所有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试题里。矫正对象的问题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存在着非理性的信念,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予以去除)

2.修正社工小王的服务目标

(1)改变错误认知。改变服务对象李某的错误认知,纠正其观念,端正其态度,强化其认识。

(2)开展就业辅导。根据李某的实际情况(学历低),结合市场需求,为李某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

(3)寻找岗位资源。整合社区资源,为李某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供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