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概念

第一节  语感的概念

“语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20世纪国内外众多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对语感就有所意会和论述,散见于各类文章中,提到“语言与感觉”“语言感觉的培养”等,但未能对此展开持续深入的研究,形成研究专著。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对语言文字应有敏锐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在他之后先后有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语感的内涵。叶圣陶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了解力”。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他认为“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语感在学生学习母语和掌握母语的复杂过程中是一个核心因素,离开了语感,文学作品无从欣赏,听说读写能力无从谈起。学生的语感水平对其语文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语感教学研究真正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在1990年以后,近30年形成了语感研究的高峰。随着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拓展,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语感”的研究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出现了一批研究语感的专著,如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徐云知的《语感与语感教学研究》等。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教育界不但认识到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已经把语感的培养明确写进了《课标》之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研究者们对语感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梳理语感的定义,大致有以下观点:

以上阐述分别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角度来分析与研究语感,界定语感的概念,探讨语感的内涵。他们的提法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研究者们站在不同的学科立场对语感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与论述。概念界定中出现的高频词有语言、言语活动、感觉、感受、感性、感悟、感知、直觉、心理、能力等。由此观之,这些定义大致是从语言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切入阐释的。

语言学层面上的语感定义是从语言活动认知对象,从言语主体和言语客体的互动关系与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如吕叔湘从语言学分类的角度来定义语感。他认为语感包括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语音感,有的人学说话总是学不像,就因为对语音不敏感”“语义感,就是对一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相同相异等的敏感”。语感是言语主体与言语客体互动的结果。人在语言学习和言语运用过程中不断积淀言语材料与范式,逐渐累积,形成语感。还有研究者从篇章修辞学的层面认为,语感还包括分寸感,指对语言是否合乎规范、合乎逻辑、合乎情境,感知、理解和恰到好处的把握。和谐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客体或口语或书面语在整体上的多样统一,组合上的搭配相宜和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等方面的感知与理解。情味感,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客体(作品)文情、文质、文势、语味等的感知、理解和把握。[1]

心理学层面的语感定义涉及“感觉、感受、感悟、感知、直觉、心智技能”等,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敏锐的感受能力,不需要理性思考,不经过分析、综合、逻辑思辨、推论,就能够直抵言语核心与本质,直达语言隐幽与深层意蕴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语文修养,是在语文活动中对言语对象进行直接建构的一种心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