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第一节  批注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一、批注教学的内涵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也是传统的读书方法。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评”即“评论”,“点”即“圈点”。即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悟与评价,圈点文章中的重要内容。金圣叹评点《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堪称评点的佳品,其评点真可谓字字珠玑,妙语连篇,让人叹赏。林语堂说:“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1]此话道出了批注式阅读的价值。批注是精读文章的一种方法,是读者直面文本、走进文本,把自己阅读文本过程的所感、所思、所悟、所疑,用不同的符号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文章的空白处,用词语和短句,三言两语记录下自己阅读的颖悟和感思。批注式阅读的优势是把读、思、写同步,融理解、吸收、表达于一体。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留下读书思考的痕迹。这样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它应该是也必须成为当前指导学生的一种重要读书方法和语文教学方式。批注式阅读教学也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在教学论范畴下的“批注”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文章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2]

批注作为一种阅读方法,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首先,批注具有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价值。学生批注能力的高低,考量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瞬间的直觉能力,快速地捕捉语言的精妙之处,直抵语言的深层意蕴以及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作者、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也是感受体验的过程。学生凭借语感去触摸语言的温度,体味语言的色彩,品味语言的意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有肤浅与深刻之分、体验有鲜活饱满与干瘪单调之别,情感有丰富与贫乏之差,批注有啰唆与精练之异。学生批注的过程就是调动自己的语感直觉,整体把握语言形式、文本结构、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的过程,也是深入文本局部,去发掘、品析、鉴赏文本警句妙语的过程,更是审美表达与呈现的过程。在不断地阅读批注中,学生获得了阅读的喜悦,丰富了阅读的方法,积淀了思想与情感,犀利了阅读眼光,提升了阅读境界与阅读品味,从而整体提升了学生的语感水平。其次,批注作为一种阅读方法,顺应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批注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动脑动手的一种读书行为,真正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凸显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只有独自面对文本,沉浸文本,仔细品味、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展开深度对话,深度品悟,从而超越文本,才能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达到有创意的阅读。学生阅读文本,有感而发,进而用笔墨记录下点滴思考。这样的批注是自主的、主观的、更是个性化的。其实质就是遵循自我逻辑、自我价值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感发与创生。最后,批注能够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写作习惯,彰显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特点,加强言语实践,获得言语智慧。写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感悟、思想情感外化的过程。需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对自己的所感所思聚焦式地表达出来,做到言简意赅,这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简练化。

批注式阅读既是学生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教师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文本解读的能力与语感品味,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独特的感悟与思考,意随文生,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笔拈成,诗意表达,记下自己瞬间的阅读初感,这往往是最真实的、最珍贵的、最可靠的感受。正如支玉恒老师所言,他备课读文章就读一遍,之后再回想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留下深刻烙印之处,一定是文章作者着力表现之处,是文章精妙动人之处,它必是教学设计的支点。支老师所谈的捕捉阅读第一印象的深刻之处,其实还是要凭借教师的语感。因此,批注的读书方法,也是教师提升自己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就学生阅读而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批什么(内容的选择),怎么批(方法的指导),批得好不好(评价的标准)的问题,注重教给学生批注的策略与方法。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批注实践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实现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与语感能力的同构共生。

二、批注教学策略的操作路径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精读课文(教读课文)的批注教学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辨识式批注。这是基于字词句识别的低层次批注,意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对字词句的感知力,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形体感、语音感、语义感、词句感。包括结合文本语境辨识多音字,词语、句子的语境意义,结构复杂的句子或由特殊语言形式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等。提高批注能力,力图培养学生读通文本的能力。

(二)理解感悟式批注。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知识、语文经验感知、感悟、理解、体验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过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所感、所悟、所评。应该允许学生在文本中用笔墨记录下自己思考的痕迹,不加限制,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自由的心灵状态下,自主、开放、尽情书写自己的阅读理解、感受与评价。这能够充分释放与张扬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学生默读静思、沉潜文本之中,与文本倾情对话。

(三)想象(联想)式批注。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要通过对重要词句、段落的仔细阅读、品味,来感受语言的形象。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词语与句子)这一媒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语言的形象,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思接千载,神游万里,走进文本语境,探究作品意义。想象式批注包括整合文本中零星的表象组合成完整形象的批注;填补空白,丰富意象的批注;深入表象,展开联想,探幽寻微,开拓意境的批注等。

(四)质疑式批注。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有疑,正是思维之发展,创新之萌芽,语感之觉醒。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有悟才会产生创新的意识,才会逐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有助于语感直觉能力的建构。

(五)鉴赏式批注。这是基于文本内容、形式的审美与评价的鉴赏,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文学类作品教学中,要对作品的精妙句子、形象生动的字词妙用、句段的构成方式与修辞特点、表达方式的灵活多变、篇章布局的巧妙等进行揣摩、鉴赏、玩味与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