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第二节  鉴赏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一、语词鉴赏,感受语言表现力

案例一:《推敲》[2]

师:孩子们,接下来我们继续完成另外两个目标:品味一段佳话,欣赏“推敲文化”的现象。我们一起去宋朝看看一位大诗人他是怎么“推敲”的?我们来读一读《泊船瓜洲》。

(生齐读。)

师:话说王安石行船到长江北岸瓜洲,就把船停在瓜洲码头,抬头一看对岸就是镇江京口,京口和瓜洲被一条长江隔着,转头向西北方向望去就是钟山了,离家已经不远了。放眼望去一片绿色,天上的月圆了。月圆了,地上的人何时团圆呢?传说,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开始不是写“又绿江南岸”,而是先写“到”,不行;又改为“过”,又改“入”,再改“满”等十几个字。我们先把“到”放进去读一读。

生:春风又“到”江南岸。

师:你们帮王安石推敲一下,这个“到”好不好?

生:我觉得这个“到”有点干巴巴的。

生:不美。

生:没有色彩感。

生:到江南岸干什么呢?

师:什么也没有看到,不行,换一个字,春风又“过”江南岸,“过”行不行?

生:不行。

生:春风怎么“过”江南岸的呢?

生:比“到”还要干巴巴。

生:就像春风一走了之一样。

生:就算过了又怎么样?

师: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和“到”比起来,“过”有动态感。

师:我们再换一个词,春风又“入”江南岸。“入”好不好呢?

生:江南那边的色彩怎么样?

师:是啊,有什么变化吗?都没有。我们把“满”放进去读一读。

生:春风又“满”江南岸。

师:“满”好吗?

生:不好。

师:那,“绿”好在哪里?

生:有颜色。

生:让人觉得诗情画意,把江南的景色描写清楚了,春风标志性的色彩就是绿。

生:春风来了,江南一下就绿了。

师:春风一来,就披上绿装了。多美啊,多有诗味呀。

生:我再补充一下,“绿”显出了生机勃勃。

师: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么美的景色,作者的家乡在江南——南京,怎么不想早点回去和家人团聚呢?这样的美景更引发了作者回家的念头啊! 

《课标》强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突出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学习语文固然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阅读和鉴赏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或辞典是不够的。要深入地理解体悟语言文字的情味,非靠语感不可。在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通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让学生欣赏“推敲文化”,抓住一个字——“绿”,在比较推敲中让学生感悟“绿”的妙处,体悟到“绿”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在选字时对语词的严格选用,用词的准确,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案例二:《桥》[3]

片段1:品味语词,感受“不简单”的环境人物描写。 

师:看看这里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雨的?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表达方法,写出了雨非常大。

师:哪里可以看出雨大?

生:“像泼,像倒。”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短短的四个字,就是两个句子,这还是我们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这么短的句子,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样短的句子吧!

(生读。)

师:句子虽然简短,但孩子们读得很有气势。这样短的句子你刚才读的时候,有什么特殊感受呢?

生:紧张、急促、喘不过气来……

师:这样的短句渲染了当时紧张、危急的气氛。这就是小小说文字简练的魅力所在。还有哪一处描写也用了比喻的写法呢?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作者把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是为了写出什么样的洪水呢?

生:山洪来势凶猛,无法阻挡的气势。

师:我仿佛听到了它咆哮而来的怒吼,看到了它无法阻挡的疯狂。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吧!

(生读。)

师:那剩下的句子又是怎样描写洪水的?

生:剩下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洪水。

师:是呀,剩下的四句都用了拟人的写法。孩子们,让我们抓住拟人化关键的词语,去体会作者写出了怎样的洪水?

生: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既写出了山洪的可怕与恐怖,又暗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灾情的严重。

生:这些句子一个比一个描写得情况紧急,洪水来得越来越猛,村民们的处境越来越危险。环境的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师:孩子们,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就写出了疯狂放肆、凶狠如魔的洪水呀!一起来读好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吧!

(生读。)

师:这些环境描写可真不简单,一共才91个字。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放肆疯狂,突出洪灾的严重。几字就是一句,一两句就是一段,短句短段的写法渲染了当时危急紧张的气氛。这就是小小说文字简练的魅力所在。

片段2:感悟语词,学习“不简单”的结局悬念。

出示结尾:“几天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的儿子是谁?

生:小伙子。

师:那个被老汉揪出来又推上去的小伙子。老汉为什么“凶得像只豹子”似的将儿子“揪”出来?

生:不徇私情,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在他眼里,村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儿子是党员,应该和自己一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从这个“揪”的普通的动作中,仍然能非常强烈地表现出老汉不徇私情的形象。在人物描写中,动作描写还真是不容小觑。从镇定的神态、掷地有声的语言、准确的动作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

生:从容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

师:老汉受人爱戴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已深深震撼了我们。可是,为什么还要写上“用力推”这个与“揪”截然相反的动作呢?这不前后矛盾了吗?

生:作为共产党员,在危险面前,他选择了不徇私情,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作为父亲,在危急时刻,他毫不犹豫将“生”的希望留给儿子。

师: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不简单,我们读懂了老汉的心,他既是党员也是父亲,作为党支部书记,他无私无畏;作为父亲,他也爱子心切对儿子有着如山般深沉的爱呀!这样的老汉真不简单。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故事的结尾吧!作者在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作者以这样的方式让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你认为他的用意何在?

生: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设置情节的悬念也是小小说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这样的结局构思真不简单。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上述案例中,师生品味语词,感受着“不简单”的环境人物描写,感悟着“不简单”的结局悬念。首先,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环境描写来增强表现力的表达方法。其次,抓住课文中的一个“揪”字,品味语词,感悟出老共产党员果决沉稳、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语言文字是如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在此过程中,学习了小小说文字简练的魅力,了解了小小说设置悬念的好处。

二、事理鉴赏,提高语言的领悟力

案例一:《最大的麦穗》[4]

师:那么,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呢?你找了书上的什么词?或者你自己用什么词概括的?

生:要把握机会,不能错失良机。

师:他概括的是:“要把握机会,不能错失良机”。很好,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要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不能错失良机。

师:把握眼前,不错失良机。她跟你稍有区别啊,你呢?

生:要把握良机,不错失机会。嗯,这样就是实实在在的。

师:你用三个词“把握良机、不错失机会、实实在在”。

生:追求真理应该是最大的,但是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他用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世界上永远没有最大的麦穗,最大的麦穗就是你手中的那一束。

师:给他掌声。

生:不要总以为好的机会在后面,眼前有机会就要善于抓住它。

师:不要总以为好的机会在后头。我把同学们的这些内容提炼一下,揭示的哲理是什么呢?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是把握眼前的机会,却是非常重要的。

对本文所述事物、事件、故事及蕴含在其中的意蕴、意义的欣赏叫事理鉴赏。在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说道理,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去提炼道理。这样的语文课堂考虑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学生们可以直接用书上的话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提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感悟了故事其中蕴含的道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故事语言的领悟力。在不知不觉中,把故事蕴含的道理浸润于学生的心灵。

案例二:《梅兰芳学艺》[5]

师:请孩子们读读这句话:“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生自由读。)

师:这句话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不懂的问题?

生:什么叫“紧盯”,什么叫“注视”?

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紧盯”和“注视”这两个词能对调吗?

师:出示教具——儿童爱玩的红蝴蝶红外线玩具。请小朋友看着这只红蝴蝶,千万不要分神,以免让它跑了!

生:哎哟!眼睛累死了,它老是动,我都看不过来了。

生:眼睛都看花了。

师:那,孩子们刚才那句话中还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呢?

生:我知道什么叫“紧盯”了,就是盯着它看,“注视”也是这个意思。

师:孩子们,你们才盯了这么一会儿就累了,梅兰芳累不累呢?

生:梅兰芳肯定很累。

师:还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呢?

生:“常常”说明他经常看,看的时间也很长。

师:这就是“勤学苦练”中的“苦”字。小朋友猜一猜,梅兰芳在什么时间练眼神?

生:他早晨起来就到花园的池塘边,看水底的鱼儿。

生:中午他不休息,到小山坡上看天空飞翔的鸽子。

生:有鸽子的时候他就看鸽子,没鸽子时他就去看鱼儿。

师:是啊,他总是找机会练,这就是“勤学苦练”中的“勤”字。这么难做的事,他不时地练习,一有机会就练,多么勤奋呀,正因为他有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所以成功就在眼前。 

在案例中,教师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了“紧盯、注视、常常、勤学苦练”的意思,从而体会到了梅兰芳练习过程的艰辛,意志的顽强,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同时,课堂上对梅大师的欣赏,也会在学生的精神上形成向上的力量,引导学生向梅大师学习。这既是对语言的领悟,也是对眼光的历练和鉴赏。

三、情境鉴赏,提升语言感悟力

案例一:《绝句》[6]

师:孩子们,诗人用语凝练明快,仅仅一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能找到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

生:分别是“黄、白、蓝、青”这四个字。

师:孩子们,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特征,使我们读诗时仿佛看到了一幅早春美景图,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眼前的画面呢?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___________,柳树___________,黄鹂___________ ,白鹭___________。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_____。

生: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湛蓝湛蓝,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随风飘荡,柳树嫩绿的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绿枝条间蹦来跳去,快乐地鸣叫,是那么生机勃勃。一群队列整齐的白鹭,展开洁白的双翅,身姿优雅地向蓝天飞去。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一幅绚丽的水粉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师:你说得很棒!让我们齐读第一、二句诗,把画面的美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诗。)

师: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拨动了心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一抬头,却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了?

生:诗人被远处西岭雪山的美景吸引住了!

师:相机在大幅挂图的左上角贴上西岭雪山的水墨画。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诗中“西岭千秋雪”该怎么解释呢?

生:远处岷山上覆盖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

生:这里的“千秋”是说时间很长久。

师: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

生:从杜甫堂的窗口向远处眺望。

师:相机适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窗口。你理解诗句中这个“含”的意思吗?

生:“含”就是衔着、镶嵌的意思。

师:那我们可以用哪些字来换这个“含”字呢?

生:可以用“有、里、包、嵌……”

师: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觉得太一般。

师:“窗嵌西岭千秋雪”呢?

生:我觉得“嵌”字只写出了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在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

生:我把几个字都换了进去读了读,觉得就只有“含”字才能把窗框给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

师:孩子们能开动脑筋,把“含”字的妙用理解得这样好,知道了诗人用字的深刻含义和饱含的情感,感受到了诗句的动静结合之美,真是太棒了,不愧是爱学习的小主人,让我们一起充满感情地读好这首诗!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可见培养语感能力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情境,使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加速学生完成认知的过程,从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训练自己的语感,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语感能力的目的。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画面情境,让学生描述美丽的春景,从而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接着,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含”的妙用。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词句,而且突破了课文的教学难点,提升了语言的感悟力。

案例二:《青松》[7]

片段1:创设情境,领会诗意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出示大雪中的青松。虽然这是雪后的情景,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雪下的时候,一定很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长。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这真是?

生:鹅毛大雪。

师:是呀,那雪多大呀!每片雪花儿都有鹅毛般大,不一会儿,世界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我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积雪一定怎样?

生:很厚很厚。

师:天气一定怎样?

生:很冷很冷。

师:可是,就在这冰天雪地里,在这寒风暴雪里,却挺立着一棵——青松。谁来读好这一句诗?

生:大雪压青松。

师:这么重、这么厚的雪压在身上,青松有什么反应呢?

生:青松挺且直。

师:从这句中,你认识了怎样的青松?

生:不畏严寒。

师:让我们也来学学青松,把胸挺起来,把腰直起来!挺直腰板,你们看起来多有精神多自信啊!我们再来看后两行,就是等到雪融化了的时候,跟大雪压着时的青松相比,你觉得雪化之后,阳光照耀下的青松,又有哪些不同呢?

生:雪化后的青松更高。

生:雪化了之后,青松一定更绿了。

生:青松一定更好看了。

生:青松在阳光下可能还闪着光。

生:雪化了之后,青松一定挺得更直了。

生:被雪洗过的青松,可能更干净了。

师:更干净了,就是洁,更挺了,就是高。雪后的青松,被大雪压过,洗过的青松,在阳光下更绿了,更美了,更挺了,更有男子汉的气概了,也更加惹人喜爱了。这就是松的高洁之处,不同于其他树木之处。

片段2:了解背景,感悟情理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陈毅元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那是 1960 年的时候,我们国家连续三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的大部分田地都收不上来粮食。没有粮食可以吃,这让无数的中国人民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可是,坚强的中国人民没有害怕,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很快地度过了这段艰难时期。你们想想文中的青松指谁呢?

生:中国人民、中华民族。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吗?你觉得中国人民怎么样?

生:中国人民真了不起呀!

生:中国人民真坚强呀!

生: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管多苦,都是勇往直前的!

师:是呀!中国人民面对困难,毫不屈服,多么坚强,多么了不起呀!就像这高尚、纯洁的青松!于是,在1960年的那个冬天,陈毅爷爷提笔写下了《青松》这首诗。

生:齐读。

师:这首诗赞美的是勇敢的青松,更是坚强的——

生:中国人民!

情境鉴赏,是对特定的场面、场合、景物、环境、状态及其蕴含在其中的情绪、情感、情态的鉴赏。在案例中,教师依托诗歌所描绘的雪中青松,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雪中的青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大雪压时的青松和雪化之后在阳光照耀下的青松,感受到是一棵不怕重压、高洁的青松。其次,诗歌乃托物言志也。这首诗正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必然。在案例中,学生感受到青松本身美好的形象之后,让学生走进陈毅,了解《青松》背后的故事,感悟情理,赞美坚强的中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没有害怕,没有屈服,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很快地度过了这段艰难时期,这就是青松的高洁品质。在此过程中,也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情趣鉴赏,培养语言体验力

案例一:《猫》[8]

师: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猫很可爱,特别是“蹭”字我觉得很好。

师:能说说“蹭”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把“摩擦”放入句中读一读,再与课文中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用“摩擦”,句子中就没有猫那种可爱的感觉了。

生:用“摩擦”,猫就没有温柔可亲的味道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是轻轻摩擦。因为很重的话,老舍爷爷肯定不高兴了。

生:我觉得这里“蹭”应该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用身子擦老舍爷爷的腿,其实是在打招呼呢!

生:我觉得这个“蹭”很亲昵,因为老舍爷爷很喜欢猫,所以猫对他也很友好,他们两个就像好朋友一样,见了面很亲热。

师:理解得真深刻!猫这样轻轻、温柔、亲热地蹭老舍爷爷的腿,你觉得还蹭出了什么?

生:蹭出了友谊!

生:蹭出了感情。

生:蹭出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场面。

师:同学们,一个“蹭”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场面,老舍爷爷不愧是语言大师。

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往往是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象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充满灵性、闪耀着创造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一个“蹭”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在案例中,教师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信息,使“蹭”成为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打火石”,从而使文本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敲击出了妙悟的火花,从而感悟出这是一只温柔的、可爱的猫,感受到了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场面,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所在。

案例二:《珍珠鸟》[9]

师:小珍珠鸟出生了,它可爱、漂亮,作者自然是备加关心、呵护,它和作者是怎样和睦相处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对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段落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边读边在书上圈点批注。)

师:谁来说说你觉得哪一段给你的感受最深刻?

生:我觉得第11自然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最能看出小珍珠鸟与作者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小珍珠鸟胆子很大,还向作者作挑战,很可爱。

师: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有! 

师:那么这段文字中,有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的胆量越来越大了?

生:挨近、蹦、低下来、瞧瞧、跑。 

师:你的语言感悟能力真不错!大家想不想把这段话读好,读出小珍珠鸟的调皮、胆大!

(生有感情读、评读、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这时,我不理睬小珍珠鸟,而它却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一点也不陌生。”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生:小鸟会说:“朋友,我口渴了,喝点你的茶,不介意吧?”

生:小鸟会说:“主人,不要这么忙着写文章,陪我玩一会儿,好吗?”

生:小鸟会说:“朋友,写文章休息一下吧,把笔给我,我来帮你写。”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小珍珠鸟把作者当作了知心朋友,对作者的感情越来越深了,一只顽皮的小珍珠鸟跃然纸上。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小鸟的可爱。

(生有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看看,还有哪些段落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生:我觉得文章第14自然段给我的感受最深刻,因为小珍珠鸟竟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这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啊!

师:老师也有同感,请大家读一读该段落,并看插图好好想一想,作者在笑什么?

生:作者在笑:小东西,你玩累了吗?为什么不回窝里睡,你趴在我的肩膀上不要摔下来哟!

生:作者在笑:小珍珠鸟,你的胆子太大了,就不怕我把你抓起来!

生:作者在笑:小珍珠鸟,快睡吧,我一定不影响你,让你做个好梦吧!

生:作者在笑:小东西,你睡在我的肩膀上,真把我当作好朋友啦,我的肩膀可是吃不消哦!

师:作者的笑是会心的笑,是善意的笑,小珍珠鸟真的把作者当作亲密无间的好伙伴、好朋友了。那么,小珍珠鸟趴在作者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呢?

生:小珍珠鸟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捉迷藏,一起嬉戏。

生:小珍珠鸟梦到自己帮主人写文章,主人看了,连声称赞,说它有文采。

生:小珍珠鸟梦到主人就是它的父母,它在主人的怀里撒娇,要小虫子吃。

师:大家的想象真精彩,从中可以看出小鸟由远到近,多次试探作者,靠近作者,最后信赖了作者,人与鸟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营造出了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温馨的画面、感人的情怀。

(生有感情朗读。)

师:作者与珍珠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信任是无价的,也是最感人的。文章学到这儿,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出你此时的感触吗?

生: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

生:作者这么关心、爱护珍珠鸟,我们也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生:人与鸟都这么友好,我们同学之间也应该互相信赖、互相学习。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爱心滋润周围的一切事物,用我们的爱心浇灌友谊的花朵,创造人世间最美好的情谊,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在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接着,教师提出“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或庄或谐,或智或趣,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结尾,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学生说出了“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等真实的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升了语言的敏感力。


[1] 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J].语文学习,2003(5):4.

[2] 孙双金.《推敲》课堂案例[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9).

[3] 重庆市北碚区双凤桥小学,刘洁《桥》教学实录

[4] 薛丽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最大的麦穗》教堂教学艺术赏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2(25):17-20.

[5] 王蕾《梅兰芳学艺》教学实录

[6] 李吉林《绝句》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

[7] 盛冯慧《青松》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

[8] 莫国夫《猫》教学实录

[9] 姚玉红《珍珠鸟》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