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网络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一、理清结构层次,形成语言直觉力
案例:《颐和园的长廊》[2]
师: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长廊的?
师: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了长廊的建筑艺术,哪些自然段介绍了长廊的绘画艺术?
生:第4—7自然段介绍了建筑艺术,第8—10自然段介绍了绘画艺术。
师: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自读勾画,同桌交流。)
生:从造型、风水、结构介绍了建筑艺术,从数量和来历介绍了绘画艺术。
师:为什么长廊的造型、风水、结构被称为“三绝”?
生:它的造型像倒挂的蝙蝠,象征着“福到了”,是对人们的美好祝福。风水——从气候上看,冬暖夏凉;从环境上看,依山傍水。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结构:它的结构是斗拱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
师:长廊的画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课标》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结构层次是文章的内部构造,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恰当有序的组织和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反应。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思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维,达到思维的系统性。案例中,教师从“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长廊的”这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逐层分解课文结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建筑艺术”分为“造型、风水、结构”,造型又分为形状和寓意;风水又分为气候和环境;结构又分材料和做工……这样文章的结构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立体的网络图表,学生就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锻炼其敏锐的语言直觉力和感知力,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二、把握语群联系,训练语言感知力
案例一:《北大荒的秋天》[3]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
生:3句话。
师:哪一句话能管住这一段,用双横线画出来。
生:原野热闹非凡。
师:作者是抓住什么写出原野上热闹非凡的呢?在书中圈出来。
生:大豆、高粱、榛树。
师:你发现第一句和后面的句子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1:像组长与成员一样。
生2:第一句就像个领头的,后面都是他的队员。
师:第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作——中心句(板书)。
围绕中心句作者又从大豆、高粱、榛树三个方面,具体写了原野上的热闹。第一句与后面的几句话的关系是——总分关系(板书),这样的段式结构我们称其为“总分段式”,以后你们写作文也可用这样的方法来写。请大家分组读句子,总写的句子齐读,分写的句子分三组来读。
语言的感知力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要提高感知力,须对文章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联系,包括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内部各句群之间的关联,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读懂文章。以上教学案例,教师依据了文本的特点,突出了这一自然段的训练重点:学习“总分”构段方式。让学生先找出总共有几句话,再找出中心句,明确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理解段落乃至全篇的目的。理清句群之间各部分的联系,遵循语言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更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对语言的感受从肤浅、狭窄逐渐走向深刻、全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案例二:《太阳》[4]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太阳非常热。
生2:太阳表面的温度是六千多度。
生3:太阳能“杀菌”“防治疾病”。
……
(逐一写到黑板上去。)
师:我想问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要大家把手里的课本都交回来,然后我再给你们发一张纸,上面印着什么呢?(指黑板上的所有板书)就是把黑板上现在所有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印下来。我说:“同学们读吧,这就是《太阳》!”你们读得懂读不懂?
生:读不懂。
师:为什么读不懂?这不是你们把课文上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的吗?你们反而读不懂了?
生:因为这样太乱了。
师:太乱了,缺少什么呢?
生:顺序。
师:对啦,没有顺序,东一句、西一句。那么咱们给它理理顺序好吗?
生:好。
教师在黑板上标出句子的顺序。
师:下面,我再给你们发一张纸,就按照你们标出来的顺序,⑴⑵⑶……挨着印下来发给你们。我说“读吧!”这次能读懂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还不能读懂?
生:它没有互相连接的词语。
师:没有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吧?大家注意,咱们举个例子。第一,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板书“1.一亿五千万公里远”。)第二,步行要三千五百年。(板书“2.步行三千五百年”。)第三,坐飞机要二十几年。(板书“3.飞行二十几年”。)大家细心看,这三条实际上都说了一个什么情况?一个字。
生:远。
师:(指板书)这是什么关系?前面一个,后面三个。
生:是不是……总、分关系(较犹豫)。
师:对,是总分关系。咱们今天先不说它是总分关系。打个比方:这一、二、三条好像是三个少先队员,这个“远”在前面领着它们,它是什么?
生:老师。
师:不是,不是,是小队长。一个小队长领着三个少先队员。注意了,(指黑板)你们写的这一片里面还有好几个小队长。有的就在黑板上面,有的在黑板后面藏着,你们能找到吗?第一个小队长叫“远”,还有哪些小队长?
生:还有“大”。
生:还有“热”。
生:还有关系。
师:关系怎么样?
生:密切。
师:对了,关系密切。四个小队长都找到了。你们把“远、大、热”还有“关系密切”都放在一起,让它们比一比,是不是一般高?
生:不是。
师:谁高些?
生:“关系密切”。
师:对,“关系密切”高一点。“远、大、热”都说的是太阳本身,而它(指“关系密切”)不但说了太阳,还连上谁了?
生:地球。
师:对,连上了地球。“关系”是指谁和谁的关系呢?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它显然要比别的小队长——
生:高。
师:对。在四个小队长中它高出一些来。这样,它该当什么了?
生:中队长。
师:对了,它在课文后半部,我们可以说它是第二中队长。那么这“远、大、热”三个小队长就不能有一个中队长管管它们吗?那么这个中队长该叫什么名字?
生:叫“特点”。
师:“特点”,写在小学课本里的,是一些很深奥和很难懂的特点吗?
生:不是。
师:都是普普通通的特点,那么叫什么特点?
生:一般特点。
师:对,第一中队的中队长,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一般特点。
师:中队长都有了,该不该有个大队长?
生:该。
师:大队长叫什么名字?
生:太阳。
师:对啦。
《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里强调了搜集处理信息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篇章的信息提取能力可以是抓住中心句,依据句间关系摘取语段意义的能力;可以是抓住重点和主线,提取段意的能力;也可以是理清思路,依据段落间关系概括章节的能力。把握文章大意往往是几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案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在整体感知后,将感受板书于黑板。在零零散散的书写中,整合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印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排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根据“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步行要三千五百年”“坐飞机要二十几年”这三条归纳出“远”这一特点。“大、热、远”又属于太阳的“一般特点”,除了写太阳的特点,还写了太阳和地球“关系密切”,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用“队员——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这样的层级关系为例,帮助学生厘清黑板上各句之间的关系。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有序、完整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力,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三、领悟表达特点,培养语言鉴赏力
案例:《七月上天山》[5]
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移步换景,由山外到山里。
师:找出课文中写地点的句子,勾画下来。
生: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生: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师: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这些景物呢?自读课文,批注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生1:用了对比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生2:用了很多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这里把“白云”比作“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把“浪花”比作“白莲”。
……
师:第3段作者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自主阅读,批注。
生1: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生2: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生3:以林外阳光灿烂来衬它的幽深。
生4:以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师: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生1: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写出了花的颜色多;
生2:像……织锦……彩霞……长虹——写出了花颜色鲜艳;
生3:“赛八寸的玛瑙盘”——写出花朵大;“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形容花多;
生4:“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写出花很高。
本案例中的课文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方面都颇具特色。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由外到里、由远及近、自上而下,把天山的独特美景有序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显得繁而不杂,运用衬托、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从整篇文章入手,先让学生找出表示地点的句子,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逐步到段、到句、到词,这样由整体到局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注重从文章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通过抓住描写每个景点的具体生动的语句,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声音、动态、色彩等语句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这样既掌握了按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又体会了课文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探究,感受语句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语言运用的搭配美。
四、明确中心主旨,提高语言洞察力
案例:《番茄太阳》[6]
师:明明虽然是个盲童,但她乐观。文中说了这点吗?她的乐观表现在哪里?
生:文中处处写了明明的笑。
读第3、第13、第14、第18自然段。
板书:微笑
师:遭遇不幸,但仍然能——
生读:微笑。明明不再是一个让人同情的盲童,而是一个“天使”。
生读——盲童明明 微笑天使
师:这样的微笑就和我们平常人不一样了,所以明明的微笑感染了我,温暖了我。读第18自然段最后一句,“红红的番茄太阳”指的是什么?
生1:我觉得番茄太阳就是明明那灿烂的微笑。
师:(竖起大拇指)真好!
生2:我觉得番茄太阳就是明明心中的那颗善良的……
师:心中的那颗?
生2:善良,而朴实的心。
师:哦,善良的心。
生3:我觉得番茄太阳就是明明心中的、永远不停的微笑。
师:永不消逝的微笑。
生4:我觉得番茄太阳就是明明的快乐。
师:快乐的明明。
生5:番茄太阳就是明明渴望看见太阳的希望。
师:希望。
生6:我觉得番茄太阳就是明明那颗纯洁的心。
师:嗯,纯洁。
生7:我觉得番茄太阳就是明明那颗纯洁美好的心。
师:好,美好的事物,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事物,就称为太阳,称为心中的太阳,所以作者说她感到温暖,感到光明,说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太阳应该是挂在天上,它怎么会挂在“我”的心里呢?
生:我觉得,太阳可以温暖我们大家,然而这个,这颗纯洁的心,就像太阳一样,也在温暖我们的心。
师:太阳,照在大地上,温暖了世上所有的万物,照亮了每一个角落,但是天上那个太阳,能温暖我当时灰暗无比的心吗?所以这时候的番茄太阳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挂在“我”的心里?
生:使我心里光明温暖的是,那个盲童明明的微笑。
师:老师告诉你,明明的微笑,留在了“我”的心里,于是“我”的心里,也升起了一颗“我”心中的太阳。老师告诉你,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可以改变自己,作者写到最后,其实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这句话是这样的,(板书: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谁会读?
生1:(朗读)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
生2:(朗读)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
生3:(朗读)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
生4:(朗读)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
师:一起读。
师生齐读: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
师:盲童明明,心底有了快乐,虽然失明了,但光明还会远吗?如果(擦掉板书:光明)老师把光明擦掉,每一个读了《番茄太阳》这篇文章的人,他还会感受到什么?心底有了快乐,什么还会远吗?
生1:心底有了快乐,幸福还会远吗?
生2:心底有了快乐,希望还会远吗?
生3:心底有了快乐,期盼还会远吗?
师:期盼还会远吗?应该是有了期盼,才会有快乐。
生4:心底有了快乐,温暖还会远吗?
生5:心底有了快乐,美好的春天还会远吗?
……
师:心中有了这样的番茄太阳,生活就有希望,就更快乐;谁也不能改变你,只有自己才能改变生活。
《课标》对中段学生提出如下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本案例,教师围绕“番茄太阳”这一名字的感悟展开教学。在学生了解了“番茄太阳”名字的由来及意义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明明的笑脸才是最美的‘番茄太阳’”?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悟一悟、议一议,逐步感悟到“番茄太阳”不仅指明明的笑,也指她的善良美好、乐观坚强,接着顺势追问:“太阳都是挂在天上的,为什么这轮‘番茄太阳’却挂在‘我’的心中?”学生通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体会到明明的乐观感染了作者,使她也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力量。“笑对人生”的真理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学生从文本中品出来的,从与文本、与作者真真切切的交流对话中悟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追问,将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文本深处,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感悟过程,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阅读过程。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感受和领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理解文章,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学会从文字表层意义看到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提高了对文字敏锐的洞察力。
[1] 游泽生.文本解读策略新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9(5):11-13.
[2] 王晓丽《颐和园的长廊》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
[3] 李科《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
[4] 支玉恒《太阳》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
[5] 徐允熙《七月上天山》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