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故事化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第一节  泛故事化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一、泛故事化教学策略的内涵

“泛故事化”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一切文本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寓言、成语故事全都可以故事看待;另一层意思是,在同一文本中可将大故事分解成若干小故事。如《麻雀》,大故事可以是一个关于麻雀的故事,其中分解成关于小麻雀的故事、老麻雀的故事、猎狗的故事、猎人的故事。我们运用泛故事化教学策略,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的。儿童与故事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其实,当下也是一个泛故事化时代,很多电视节目都采用了故事化的手法来讲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故事的人物、情节、细节、悬念等故事性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们把小学教材中的诗歌当作故事讲也是趣味无穷的。让学生去发现诗歌中的人、事、物、景,去想象填补诗歌中省略的内容,把人物、事件、场景连缀成一个情节生动、细节饱满、场景鲜活的故事,走进诗歌的情境与画面,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小儿垂钓》《所见》《寻隐者不遇》等叙事性题材类的古典诗歌,是最适宜用泛故事化教学策略来引领学生学习的。此法比传统的逐字讲析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增强语感,提升表达能力。

二、泛故事化教学策略的操作路径

泛故事化教学策略操作需要完成“链接、锁定、搜索、探究”四个任务,试以《丰碑》进行阐述。

(一)链接,直接使用关联词“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如:这是一个关于“丰碑”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大故事”,然后分解成这是一个关于将军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军需处长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警卫员的故事。

(二)锁定,锁定其中一个故事以进行关于这个故事的活动,再锁定另外的故事进行活动。如:先锁定将军的故事,再锁定军需处长的故事,然后锁定警卫员的故事。

(三)搜索,对锁定的故事进行搜索。搜索的范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搜索构成这个故事的要素;另一方面搜索这个故事的联系。联系包括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内部联系就是要素间的联系,外部联系就是和其他故事的联系。

比如将军的故事,搜索到的要素如下:①率领一支红军队伍在云中山为后继部队开辟一条通路。②他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③他思索“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④他在队伍放慢速度,前面围着很多人的时候,催促部队不要停下,要快速前进。⑤当听到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前面有人冻死了,他什么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⑥他看到了一位冻死的红军老战士。⑦他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⑧他两腮的肌肉抽动着,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⑨当他知道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之后,他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⑩他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他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搜索到的内部联系有:①将军思索他的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和他看到了一位冻僵的老战士之间的联系。②他看到冻僵的老战士和对军需处长的极度愤怒的联系。③他听到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眼睛湿润了,举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联系。④他思索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和他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联系。

搜索到的外部联系有:①将军和军需处长的联系。②将军和警卫员的联系。③将军和红军战士的联系。④将军和云中山的联系。

(四)探究,就是对锁定的故事进行探索研究。探究故事的意义、价值、特色。意义探究依据文本逻辑(文本意义),价值探究依据自我逻辑(读者意义),特色探究依据审美逻辑(审美价值)。探究活动既可以指向大故事,也可以指向小故事,还可以指向我们搜索到的故事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联系。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探究、整合,对提升我们的语感水平有直接的建构作用。这里以“将军的故事”的探究为例。

1.意义探究,应遵循文本逻辑,即文本意义。如:关于将军的故事的价值。①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物的意义是什么?他是一名红军将领,负责为后续部队开辟通路,他为遭遇云中山这样的环境,为部队中伤病严重,为可能吃不上饭、睡雪窝,为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为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而担心和焦虑,他思索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他愤怒于军需处长不给那位冻死的老战士发棉衣,他向军需处长敬军礼,他坚信这支队伍一定能取得胜利。这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负责任的将军,是一个十分爱惜战士的将军,是一个在战士受到伤害时感到十分痛心的将军,是一个治军严格、部队觉悟高、信念坚定的将军,是一个爱憎分明、感情强烈的将军,是一个形象鲜活的红军将领。将军的意义就在于,红军队伍有了这样的将军,革命必定胜利。②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一个“让”字,看出红军领导人爱护战士的传统,一个“早”字,看出这支队伍伤病严重。③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想到了什么?由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裹在老战士身上,想到军需处长严重失职,不由得愤怒。④将军向军需处长致敬说明了什么?一是愧疚,二是崇敬。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为什么?如果将军要说,必定是说关于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发扬他伟大的革命精神,但将军的一个军礼已经说明了一切,所以不用说,他大步走进漫天风雪中的果决行为,自然就成了一种感召力。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感召力的证明。沉重不仅在脚步,更在战士们心中,因为军需处长为战士们牺牲了。坚定,是革命信念的坚定,因为他们心中已矗立起一座信念的丰碑,军需处长坚定的革命信念,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已经化作了这支红军队伍的精神丰碑。⑥将军和警卫员的联系。警卫员快步跑回来告诉他前面有人冻死了,说明将军命令警卫员前去察看前面为什么围了一大堆人。警卫员快去、快回,准确报告情况,说明警卫员忠实执行命令。后面将军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警卫员却无动于衷,引起将军的愤怒,“听见没有,警卫员!”可以看出警卫员已经知道牺牲的老战士是谁了,但跑回来没有把这一情况直接告诉将军,为什么?可能担心将军会遭到很大的刺激。⑦将军和军需处长的联系,这个联系是文本的核心。将军对军需处长如此愤怒,强烈谴责,是因为老战士的牺牲源于衣服单薄破旧。军需处长怎么能不给老战士发棉衣?尤其这样一个老战士!简直是严重罪行!战士没有牺牲在战场上,竟然死于军需处长的严重失职!在队伍面临如此严峻考验的紧要关头,将军能不愤怒吗?当得知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一个“愣”字,说明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将军这一愣,表明他正遭受着精神和感情上的巨大打击,怎么会是这样?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忍受着心灵的极大痛苦,由对己深深的愧疚,慢慢升起对军需处长伟大人格、崇高精神的深深敬意。这时他热血沸腾、眼眶湿润,举起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将军和军需处长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一个“误会”来解释,误会的解决方法是消除误会,将军没有去误会军需处长,作为他的部下,将军肯定十分熟悉他,但此时是“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这个误会是困难的处境造成的,这个误会形成了的巨大张力,因为这种张力鲜活了两个人物形象。⑧将军本身的联系,尤其将军开始的焦虑、思索,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到最后坚信胜利,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2.价值的探究,着重表现的是自己的看法,即读者意义。如:关于军需处长的故事在整个小说中的价值意义。我们锁定并搜索出关于他的种种因素和联系,就可以判断,军需处长只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典型,所反映的是整个红军队伍的一种精神。其价值是一种信念,他是理想之碑、信念之碑、人格之碑。

3.特色探究,着眼于文本的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①环境的叙述与描写。云中山的严酷,这支红军队伍可能遭遇的困难,为信念之丰碑营造了氛围。②将军和军需处长的关系是本文最具特色的描写,本文以一种极强的张力,使将军和军需处长两个人的人格特征既鲜活又饱满。③先抑后扬的写法与情节的跌宕起伏,使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④“丰碑”“云中山”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性描写。⑤无言之美,将军向军需处长致敬而无言,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都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泛故事化教学策略的语感意义在于:它伴随的形象思维是“想象”和“联想”,是鲜活饱满、流转运动的场景、人物、事件。它天然地吸引人们的兴趣,激活人们的阅读期待,这也是语感的“可感性”特点的体现。它直接链接成一种感知行为。这样的阅读姿态比起那种直接采取思辨立场的阅读姿态,让人感到更轻松,更具效率。如古诗教学,一般做法总是要采用疏通词语,理解词句,揣摩意境。最后将古诗译成白话,变成一种翻译活动,古诗教学变得了无生机,徒生无聊之思。时下也有人提倡古诗教学不求甚解,懂得字词,诵读一下,积累积累便罢。如此看法,古诗不教也罢。可惜了古诗的文化功能,可惜了古诗的人文功能,可惜了古诗的性灵功能。持这种观点的先生不必知难而退,应多在策略上为我们的小学教师多想想办法。如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我们将它链接成关于“白居易的故事”和关于“小娃的故事”,一下子我们便回到唐朝一同经历小池事件。我们看到白居易所见荷池上一小娃撑来一小船,直奔白荷花而去。将荷花采下之后撑船而归,白居易心想,荷池又不是你家的,小娃采荷,岂偷无误,既然偷采,为何不注意搞得隐秘点,被人发现总是不好的事情,你真让人担心哪,你看看船破浮萍,一道分明,真是太无心计了哟。白居易为何不制止?不声明?还为小娃担心?那是小娃此举太天真、太有趣了。此时乐天渐入老境,又多伤病,见此一幕,童年时光恍然而生,生命力被此一激,找回童心,乐哉,乐哉!再来看小娃的故事,小娃见白莲可爱可喜可玩便直奔而去,所以那“偷”的意识、“藏身”的意识全无,好看便采就是纯属天然,纯粹率真,并无白居易那些心思,真心的童趣罢了。两个人的故事分明告诉你童心之嘉、童趣之真。这两个人的故事,只要老师和小朋友们好好合作,穿针引线、诱导启发,小朋友们一定会津津乐道,在这种津津乐道中构造起精神上的永恒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