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对于学生的意义

第二节  语感对于学生的意义

语感对于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可以说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其语文素养将会得到全面提高。语感作为一种内隐的、潜在的能量源泉将会支撑起学生形诸外显性的听说读写言语能力,从而达到“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的语文教学理想境界。[6]具体来说语感对于学生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拥有了良好的语感,也就是具备了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感悟力、感知力,或者说获得了一种语文思维、语文悟性。这必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学习的情趣性。针对语文教学“感觉、体验”的缺失,《课标》特别强调了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感悟、领悟、品味”,这一点正好与语感的功能是相一致的,也体现了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高品位的语感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他们会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面对文本,阅读主体会自觉运用各种方法去感知文本,加深领悟。或通过朗读体悟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或以朗读传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与理解;或默读静思,切己体察,对比观照;或动笔勾画、圈点、批注,记下自己的感悟与体会、疑惑与妙想;或在反复吟诵、涵泳中体悟文本的情感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传神,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力与鉴赏力。这样的阅读,感受是丰富的、多元的,领悟理解是准确的、深刻的,感知是鲜活的、形象的。反过来,高质量的阅读实践又深化、敏化、广化、美化了学生的语感。

其次,高品质的语感还能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直觉的把握能力,即直觉思维能力。语文的直觉思维表现在它不需要经过预先的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言语经验,直觉地对言语作出敏锐的感受,瞬时性地感知和领悟语言,整体直觉地把握,直抵文本的深层内涵和意蕴。这也是构成语感的核心要素。当然,语感的这种直觉思维是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经过言语作品的长期打磨、雕琢而逐渐形成的,表面看来似乎是不假思索,其实它暗含着理性的认识,积淀着逻辑理智的基础。直觉思维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就理解词句来说,则能见词知义,读句悟情、明意。这里的“意义”,不仅指词的辞典意义,句的语法、逻辑意义,更重要的是感性意义、语境意义、深层意义、象征意义等。如课文《丰碑》中“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当学生读到“晶莹”一词,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光亮而透明”,而且能够迅速敏锐地体会“晶莹”一词的深层意义、象征意义。“晶莹”既描摹出了大雪覆盖在军需处长的身体上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更衬托出其心灵的纯洁善良与崇高美好,象征着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心灵。就这个句子来说,不仅仅知道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身体”比作“丰碑”,而且能快速捕捉到两者能够作比的内在共同点,观照到“丰碑”指向的意义是精神、信念与人格,从而直觉顿悟句子的深刻意蕴。直觉思维还能使学生对文本做整体的直觉把握,准确、敏锐、迅速地获取文本主旨、要点、大意,并且这种直觉把握感受是充满灵气、洋溢着热情的,它不带理性分析的成分,而是一种充满灵气的直接感受。如教学《自然之道》时,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就能整体把握课文的要旨,尤其是“自然之道”的多元意义。它既指自然规律、法则,也指绿龟的生存之道。抓住向导(生物学家)“救”与“不救”的矛盾心态及其行为后果以及人们两次救助幼龟,更能感受到做人之道(同情弱者,救死扶伤),那么,是否还能感悟到更深一层的意蕴:人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只会好心办坏事。另外,直觉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高阅读速度,对文本进行跳读、猜读。他们能够凭借语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的句段联系及意义作出预测和判断。而预测和判断以及“阅读期待”都和阅读主体相关,直觉思维活跃的人能迅速产生对作品的准确预测和贴近实际的期待。还是以《自然之道》为例,课题是“自然之道”,它肯定会引起我们对课文内容的“预期”,文章一定要通过叙述什么事情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学生读了第一自然段,就能“预测”到课文定会具体描写“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过程,并且以此来揭示太平洋绿龟的生存之道。这样的预测与推论,充满智慧的挑战,增加了读书的趣味。同时也使学生对文本宏观整体的把握能力以及快速抓住文本要旨、结构线索的能力得以提高。

最后,学生高品位的语感使之在语文学习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移情力。学习语文,离开了想象和情感是面目可憎、惨不忍睹的。那将使语文教学沦落到单调、枯燥、肤浅、失去生气和灵性的可怕境地。语感的想象与情感功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并且两者相互作用。想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而情感是否真切、浓烈又要看想象的鲜活度、饱满度,是否历历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想象越鲜活饱满,情感就越真切浓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凭借的唯一材料就是语言。具备良好的语感,学生就能够通过语言感受鲜活的形象,生成饱满的画面,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当然,由于语言文字的多义性,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的差异性,会导致阅读主体独特的感受、理解和想象。这正好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想象和情感都带上了浓重的个人色彩。它体现了语感的个性化,也是审美个性化的凸现,应予以珍视。如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活跃的移情力就会显示其巨大作用。凭借语感,学生自己就能抓住词中的关键性词语如“独立、染、争、击、翔、竞”等进行揣摩、品味、比较,唤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调动情感去体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情感体验状态。接着再按想象描绘出一幅色彩纷呈、动静结合、远近交替的湘江秋色图,进而还可想象出毛泽东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的伟大形象,并体察其内心澎湃的激情、万千的思绪。学生依据过去积淀的知识经验,还可能联想到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色。欧阳修笔下的秋色,“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那是一幅萧条凄凉的秋景;李白眼中的秋色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出了秋景与秋意,道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无限伤感之慨叹。而对比之下,毛泽东同志所描绘的秋色却与之截然不同,没有萧条伤感的基调,而显示出明朗绚丽的色彩。这是伟人的胸襟与气度,描写出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那种拼搏向上的蓬勃之气。通过品味、联想、想象、移情,学生的阅读欣赏就不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对文字表层意义的理解上,而是更深一层地感知,领悟到诗词的深层意蕴,进入诗词意境,达到审美愉悦和满足、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通过教师深情凝重的朗读,自然唤起学生过去已有的情绪体验,产生与课文情感内容相契合的情感状态。读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时,就会浮想联翩,老奶奶的形象如在眼前,且能通过联想、想象、切己体察、换位思考,来理解“焦急而又耐心”这一看似矛盾的独特表述,体验感悟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从而领悟到老奶奶对周总理深厚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移情力对化解阅读障碍,加深理解感悟的强大牵引作用。有了高品位的语感,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审美对象中,产生“移情现象”。这种“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中的移情现象,也就是在审美主体反映审美对象的过程中,审美主体方面的情感作用于审美对象的认识的一种表现,是在美感和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情感与联想、想象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7]。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强烈,联系与想象更加丰富,也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音乐就成为教师首选的媒介。例如,教学《丑小鸭》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朗读丑小鸭历经磨难,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来到花园里这部分时,配以《天鹅湖》名曲。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朗读声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自觉地移情于物。听着配乐朗读,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一幅幅画面:波光粼粼的湖面,美丽圣洁的天鹅优雅地漫游湖中,划出长长的波痕。各种联想纷至沓来,天鹅的遭遇、人生的苦难、善良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崇高的理想等萦绕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崇高圣洁感。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主要是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移情力所致。学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天鹅的形象之中,仿佛自己就是那只屡遭磨难的天鹅,借此宣泄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体验,即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在凝神观照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获得精神的解放和人格的提升。语感的想象、移情功能,使我们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不自觉地感悟,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的熏陶,产生“净化效应”,从而起到价值导向功能,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怀着这种情感态度去对待生活,引导行动,从而达到建构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积极作用。


[1] 李海林.语感教学的内涵和外延[J].语文学习,1997(5).

[2] 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3.

[3]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22.

[4] 洪镇涛.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218,222.

[5]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32.

[6]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8.

[7] 彭立勋.审美经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