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一、感知性朗读,扫清障碍,激活语感
案例一:《两小儿辩日》[5]
这是王崧舟老师教学《两小儿辩日》中引导学生朗读“辩斗”部分的教学片段。教师把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扮演两“小儿”,要求学生在教师引读后认真地读好课文中对话的语句,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教师(以下简称“师”):好,剑拔弩张,开始辩斗。(念读课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A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B组:“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A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B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适当添加提示语,但要求学生仍然只是读课文内容。)
师:一儿不服曰:
A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争辩曰:
B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扯着嗓门曰:
A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以脚跺地曰:
B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以手相指曰:
A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不甘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B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学生全身心投入,辩斗渐次激烈,全场掌声响起。)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读通全文”,也就是进行“感知性朗读”。小学语文中古文的教学,读对、读通、读顺课文更是至关重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崧舟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简单,要求学生认真地读好课文中对话的语句,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只有学生把全文读对、读通、读顺,才能为后面理解文章内容扫清阅读障碍。王崧舟老师做得非常巧妙,没有采用常规的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而是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两“小儿”,朗读“辩斗”的部分。[6]学生被带入情景,有“辩斗”的体验,朗读起来更加认真带劲。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为课文学习扫清了阅读障碍,而且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也悄然形成。
案例二:《蜘蛛织网》[7]
师:一个故事就像一部精彩的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给《蜘蛛织网》这部动画片配音。
欣赏《蜘蛛织网》动画片段。
师:哪个小朋友来给这段动画配音。(谁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他把戴“小红帽”的字读准了吗?
(学生评价。)
学生(以下简称“生”):朗读词语:刚、刮断。(师关注词语连读。)
师:丝被风刮断了,蜘蛛怎么办呢?这次,谁来做配音演员!
生:朗读。
师:还有哪些孩子也想来给动画片配音。
预设:如果孩子们非常积极踊跃,就让孩子们来PK一下。
如果大家读起来很困难,就给一点时间让大家练习练习。
师:我也想来做做配音演员。你们来做小评委。
师:范读第4自然段,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师:出示生字卡片。这个字我读得好吗?我怎么读的?
生:专心倾听,模仿正音。
师:你们看,蜘蛛的网织成了,正在捕捉害虫呢。会给它配音吗?快去准备准备吧!
一年级的孩子读书存在着“唱读”的现象,读起书来一字一顿,还拖长声音,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孩子没有过字词关,对课文不熟悉。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指导孩子“读正确”上多下功夫,然后再要求他们读通顺,读流畅。一味地朗读,孩子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会最佳。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用“给动画片配音”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小朋友朗读的兴趣,在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纠错,在朗读中巩固生字、生词的读音。这样,在感知性朗读中,帮助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示范性朗读,学习模仿,培植语感
案例:《鱼游到了纸上》[8]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聋哑青年在西湖玉泉边,忘我地看鱼,专心地画鱼,让鱼“游”到了纸上的故事,更赞美了这位青年由爱而生的执着精神。这是王崧舟老师上《鱼游到了纸上》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朗读课文中有关情景的语句,要求学生读文中七个带“游”的句子,并把这七个带“游”的句子都串联起来品味理解。
师:(读课文相关语句)西湖啊,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
(在教师不同语词的引读下,同学们接续读出了如下七个带“游”的句子)
生1: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生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生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生4: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生5: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生6: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生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
师:是的。孩子们,正是青年这样静静地画画,才让那个小女孩发出这样的惊叹——
生齐:鱼游到了纸上!
师:正是那位青年这样静静地画画,让每一个围观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深深的感受——
生齐:鱼游到了纸上!
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从教师成功的范读中,获取信息,把握语言的节奏韵律,感受文章的意境韵味,体会作者的意趣情感。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崧舟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中有关情景的语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提高其阅读能力,促进其语感的有效生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还有设计非常巧妙的地方:首先,读的方式新颖有趣,教师引读课文中有关情景的语句,而学生仅是接读文中七个带“游”的句子。如此的师引生读,学生自然就精神集中,情趣盎然,较之单纯的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要有趣得多,鲜活得多。其次,读的指向性非常明晰,就是要让学生的眼神和思绪都聚焦在这七个带“游”的重点句子中,通过品读和把这七个带“游”的句子串起来思考、体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游”渐变含义的理解。
三、品味性朗读,涵泳玩味,培养语感
案例:《鱼游到了纸上》[9]
这是王崧舟老师上《鱼游到了纸上》的一个教学片段。课文对金鱼的“动态”没有具体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扩展想象,学生先后说出了金鱼“吐泡泡”“甩尾巴”和“吃食物”等。教师要求把这些动态画出来,但不是用笔画,而是用朗读“画”出来,也就是在“动态”前添加具体的描写动作的词语,于是,同学们以下的朗读就变成创造性的朗读了。
生1朗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吐泡泡)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当你在画金鱼吐泡泡的动态时,还需要走到金鱼缸边看看它是怎么吐泡泡的吗?
生1:不需要了!因为我已经记住金鱼吐泡泡的样子。
生2朗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甩尾巴)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当你在画金鱼甩尾巴的动态时,还需要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是怎么甩尾巴的吗?
生2:不需要了!因为我已经把金鱼甩尾巴的样子装在心里。
生3朗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吃食物)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当你在画金鱼吃食物的动态时,还需要再走到金鱼缸边看看金鱼是怎么吃的吗?
生3:不需要了。因为金鱼吃东西的样子已经刻在我的心里。
师:好一个“刻”字啊!是的,当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鱼的时候,他心里记着的只有谁?
生齐:金鱼。
师:当青年在静静地画鱼的时候,他的心里装着的又是谁?
生齐:金鱼。
师:当青年在静静地画鱼的时候,他的心里刻着的又是谁?
生齐:金鱼。
师: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他的心里只有——
生:金鱼!
师:这叫什么?(引导学生归结。)对,这叫——静!(板书:静。)一心不乱的静!胸有成“鱼”的静!
没有对作品到位的理解、精准的体味,就不可能把握作品真正的含义和精髓,也就不可能通过声音把作品的内涵全部表达出来。因此,好的朗读首先应来自于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在品味性朗读中,涵泳玩味语言文字,也可以滋养语感。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同样也是读课文中的语句,但却是在“动态”一词前加上学生自己意象中的“吐泡泡”“甩尾巴”“吃食物”等不同动态的词语,这样就使得抽象的“动态”具象化了,这种添加词语的读当然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那么,这种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读当然也就具有了美读的特征。在学生创造性的美读中,教师又先后两次用“当……时候……”的排比句式追问学生,使学生在反复讨论与朗读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感悟性朗读,抒发真情,形成语感
案例:《长相思》[10]
师: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有的只是——
生: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与妻子相偎依一起的温馨和幸福,有的只是——
生: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郊外踏青时的杨柳依依和芳草青青,更无法与孩子一起嬉戏玩耍,有的只是——
生: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梦会被破碎,我的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自己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播放具有浓郁悲壮美的乐曲《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齐:长——相——思!!!
师:好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边关如何思念亲人的情景后,马上又转换到诗中描绘的现实中,用“这里没有……有的是……”的排比引说,让学生自然地接续说读“长相思”;最后结课时,教师的语言极富诗意: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
这样的表达方式,从情境渲染上看,所播放的民乐《怆》是借用古曲《苏武牧羊》的几个音符重新发展而成的乐曲,其音调悲凉不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从语言上看,可谓字字如泣如诉,句句如怨如慕;从写法上看,排比和复现交错,情感逐层递升。那一声声“长——相——思”反复地点染了文题,既催人泪水滂沱,又使人精神抖擞!如此美读,一种悲壮之美油然而生!诗意语文在这里也得到了形象的诠释!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崧舟老师指导朗读不着痕迹。在这样的情感铺垫下,学生再不用教师多费唇舌地强调重音、停顿,他们的声音随着诗行的跳跃而跳跃,内心的思乡情也随着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外化出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和语感也在一次次的感悟性朗读中得到了丰富与升华。
五、体验性朗读,想象入境,发展语感
案例:《荷叶圆圆》[11]
师:看来,小朋友读得很不错,现在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好吗?要想赛过老师,你们的眼睛可要看好每一幅图,注意老师的手势,看谁接得好!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并配上音乐:
荷叶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飞机场,小蜻蜓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采烈地跳来跳去,小青蛙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把撑开的凉伞,为小鱼儿挡住了刺眼的阳光,小鱼儿说:……
师:老师这里有4顶神奇的帽子,是什么呢?(出示头饰。)
(生根据头饰顺序逐一回答。)
师:小水珠在哪里?想想,小水珠的声音、动作、表情是怎样的?
(生表演小水珠的话。)
(生评价。)
师:谁喜欢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你们在荷叶上玩得开心吗?那你们也要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现在你们想一想,该怎样出场,怎么读,怎么做动作。
(生分别表演。)
(生评议。)
(师评议。)
师:其他小朋友想来表演吗?现在老师请刚才四位同学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表演。一会儿我们进行比赛,看谁最会表演。
(生分组练习。)
(生分组上台表演。)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小朋友分角色扮演朗读,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强化了“角色”意识,增强了朗读效果,更为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再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融入角色、在角色中培养语感搭设了平台。学生在角色表演中,想象入境,发展了语感。
[1] 迟子建.朗诵与写作[J].小学语文教师(卷首语),2009(9).
[2] 李伟诗.朗读教学理念的四个突破[J].教学月刊,2005(2).
[3] 王荣生.课例沙龙[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4] 游泽生.朗读教学的本质探析与设计原则[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11):98-101.
[5]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J].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版,2011(1):21-23.
[6] 张华毓,胡兰.我们的朗读课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7]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谢婷婷《蜘蛛织网》教学实录
[8] 王崧舟.《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及点评[J].小学语文教师,2008(13).(选入有改动)
[9] 王崧舟.《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及点评[J].小学语文教师,2008(13).(选入有改动)
[10] 王崧舟.“见”到一种诗的境界——《长相思》教学实录[J].小学语文教学,2011(3).
[11]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谢婷婷《荷叶圆圆》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