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整合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第二节  音画整合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一、声音元素刺激语感

案例一:《三峡情》[1]

师:同学们,三峡的云和雨是这么美,三峡的生活是这么快乐,可是作者却离开了三峡。在他乡,几十年后的作者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常常独自站在山顶向着自己家乡的方向眺望着……孩子们,你们觉得老爷爷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会想家乡。

生2:他会想他的叶笛、羊群,他撑船用的竹篙。

生3:他会想三峡的云、三峡的雨。

生4:他想家。

……

师:他会想他是否还能吹响曾经吹过的叶笛,他会想羊群是否还能听懂他的呼喊,他会想曾经用过的竹筏是否还在……

多媒体:播放《三峡情》的音乐,学生边听边跟着唱。

师:他会想“几时再登巫山顶,唱支山歌唤羊群。几时再登夔峡门,喊一声号子驾船行”。他会想——

生在音乐背景下,齐读:“几时再登巫山顶,唱支山歌唤羊群。几时再登夔峡门,喊一声号子驾船行。”

《课标》指出: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吸收祖国优秀文化精神,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过程。《三峡情》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若单凭语言文字,学生很难领会到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初次感悟作者的情感后恰当地配上《三峡情》的音乐:三峡美丽的景象和着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带进了歌词所描绘的意境中。他们聚精会神地听着音乐,跟着音乐动情地唱着,尽情想象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和家乡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学生在配乐中深情地反复吟诵课文,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和谐统一。可见,将音乐的感觉功能整合进教学中激起了学生的兴奋情绪,使他们的主观感受得到加强,使语言的训练和发展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观潮》[2]

片段1: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多媒体: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生:潮水的声音。

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你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多媒体: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声。)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一开课,教师就用潮水震耳欲聋的声音紧紧“抓住了”学生,这出其不意的设计,深深把学生吸引住了。更为巧妙的是,教师通过播放潮水来时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天下奇观”。

片段2:

师:读得不错,挺有感受的。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块儿讨论。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

多媒体: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伴有巨大的响声。

师: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向前涌。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课标》强调,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突出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案例中多次运用音响,如涨潮的声音、战马的声音刺激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强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听说能力,使语言所表达的境界、氛围、情感情绪,在音响的支持下更加饱满、鲜活、深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画面元素激发语感

案例一:《小鹰学飞》[3]

片段1:

师:先请大家自己看第1段、第2段,结合插图,看看读读,想想小鹰到底飞到了哪里?用笔勾出来,一边读一边勾。

(生边读边勾。)

师:第一次小鹰飞到了哪里?请一位同学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生读: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

师:老师从他的朗读中听出来了,这是一棵很大的大树。

师在黑板上一边画大树,一边深情地介绍:粗壮的树干,茂密的枝叶,高大挺拔。

师:可是小鹰在哪里啊?

请生读。师提出要求:小朋友们听一听,看她能不能把画面给大家读出来。

一学生读:在大树的上面。

师:能飞得高一点吗?谁再来。

一生起来读,强调了“大树”。

师:多高多大的树啊。让我们知道了“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

(师随机范读。再抽学生读。)

师点评:飞得真高啊。咱们一起读。

(学生齐读,有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在学生朗读后板画大树的样子,帮助学生再次巩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这棵大树样子的想象,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由画到读的指导也水到渠成。

片段2: 

师:小鹰听了老鹰的话,它又继续向上飞了。这一次请大家自己读,你觉得该怎么读就自己试试,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把重点词语勾下来。

师:读得真认真。再读一次,把重点词语读好。

请两个学生分角色读。

师:老师从他们的朗读中看见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

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画出高高的大山。

师:好高好大的山啊,要飞上去可不容易,想象老鹰飞到了这么高的山上,该怎么读?

生:更加高兴了。

师:请你用更加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吧。抽生读,齐读。

师:比上次更高兴,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教师在学生第一次小鹰学飞朗读后,板画大山的样子,激发学生想象老鹰飞到高高的大山上时的心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片段3:

师:老鹰这时慢慢地说——

(学生读老鹰的话。)

师在黑板上简笔画“盘旋”,随机用做动作的方法解释盘旋。

生:盘旋就是绕着圈儿飞行。

师:请你上来做做“盘旋”这个动作。

(生上台示范,学生一起做。)

师:小鹰看见了这些高高翱翔的鹰,它会说些什么?

生:它会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我强的人还多着呢!

生:看来自己还不是最强的,还要多学习、多练习。

生:我真不该骄傲啊。

生:小时候不努力,长大就会后悔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看来,你们已经理解了小鹰的心情,也明白了老鹰的用意。愿大家都能够勇往直前,不断努力,永远翱翔在蓝天之上。

教师在“盘旋”这个难理解的词语教学时再一次运用简笔画将抽象的事物直观化,减轻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教给了学生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边读边画,从而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对于后面升华课文中心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小鹰学飞》中的三个片段都是教师在学生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进行有机地板画,将课文和简笔画有机地、科学地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和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简笔画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情境间的思维障碍。简笔画成为了一种简便、高效的辅助手段,在学生想象中加深对课文的再现,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案例二:《别董大》[4]

师:人们常说触景生情,刚才我们读第一句诗时就抓住了诗中描写的景物来想象画面,感受到了诗中人物的心情,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读读这首诗,看看诗中还写到了哪些景物?一边读,一边把它们勾画出来(北风、大雁、白雪);然后想想:透过这些景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好后,和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讨论一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生:我仿佛看到了大雁南飞,一边飞翔,一边发出“嘎嘎”的鸣叫。

师:他们好像在说什么?

生:天气好冷啊!咱们可别掉队呀,如果董大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他的心情会怎样?

师:董大的感受也是诗人的感受啊,你来读——

生:我仿佛看见了凛冽的北风卷着雪花,雪花像棉球一样从天空飘落。

师:如果你一面吹着刺骨的寒风,一面走在这样厚厚的雪地,会觉得怎样呢?

生:艰难,孤独,像被风雪吞没的感觉。

师:你的感受就是诗人的感受呀,你来读——

生:我仿佛听见了北风呼呼的声音。

师:它像刀子一样刺着你的心,也刺着董大和诗人的心,一起读——

生齐读“北风吹雁雪纷纷”。

多媒体:在学生自己想象意境后,出示配上埙乐的“北风吹,孤雁鸣”的画面。

师:北风呼啸,黄沙千里,大雪纷飞,孤雁哀鸣。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读到这样的诗句,我们脑中想到这样的画面——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看着这些画面,我们又会想到这样的诗句——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此时此景,作为董大的我心中充满了对前路的担忧:不知道在遥远的他乡,能不能认识新的朋友,你是高适,你想对我说——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谢谢你,我的朋友,我不那么忧愁了。

师:不知道在新的地方,会不会找到懂我的知音,你是高适,你想对我说——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谢谢你,我的知音,你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师:不知道在以后的道路中,能不能遇到赏识我的伯乐,你是高适,你是高适,你们是高适,想对我说——

(生齐读全诗。)

“黄云”“北风”“孤雁”“大雪”等图片运用于学生想象画面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到的画面更饱满,感受更强烈,使学生的情绪更高涨。此时图片的恰当引入为这首诗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境界,我们不仅需懂得诗意,更要体验、默会其境界。体验、默会便是学生徜徉在这图画之中。这些图片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境界,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中分别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心境,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然而,后面两行诗,诗人画风一转,压抑内心离别的愁绪,鼓励安慰友人,学生能较快、较好地体会诗人的乐观豁达,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视频元素提升语感

案例一:《别董大》[5]

多媒体: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唐朝时期,先去了解两位朋友之间的故事。微课:同学们,跟随时光穿梭机,我们来到唐朝认识两位挚交好友吧,这是董庭兰,人称董大。他是高适,才高八斗,才华横溢。董大琴艺超群,高适是他的知音,两人经常品茶弹琴,吟诗作赋,情谊十分深厚。可惜,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董大的琴艺在长安渐渐不被人赏识,为了寻找更多的知音,董大只好离开长安,临行当天,高适前来送行,看到董大失落苦闷,高适写下了这一首令人回味悠长的诗。

师:从刚才微课老师的介绍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高适和董大是很要好的朋友。

生:我知道了董大因为自己的琴艺不被人赏识,所以要离开长安。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是高适为送别董大而作的。

师:读懂了题目的意思,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古诗的内容吧。

古诗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学生亲近古诗,走进古诗。教师有很多办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课,教师就设置情景,用微课帮助学生轻松了解古诗的背景,调动了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积极进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借助微课视频,解除了学生介于文字与历史背景的思维障碍,打开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大门。

案例二:《再见了,亲人》[6]

在学生初步感知“亲人”的含义后,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下面,我们先看几幅照片,你有怎样的感受?

多媒体出示相关照片。

生:心里非常难受,看到了战争非常残酷。

师:看到了战争的残忍。

生:看到了战争时,无数人无家可归。

师:无家可归。

生:从这些孩子的眼泪中看出他们要的是亲人,他们要的是和平。

师:是呀,需要和平。

生:他们还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的帮助。

师:他们需要的是“爱”,家人的,同胞的,甚至于是超越国度的“爱”来帮助他们。他们需要的是伟大的人世间真挚的“爱”。从刚才我们的谈话中我们会想到当年的朝鲜人民,他们在被侵略中,得到了一种伟大的“爱”,那就是我们的志愿军对他们的“爱”。

图画的介入,拉近了学生和课文写作背景的距离。

师:下面,我们把时光退回到那场战争中,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当年千千万万故事中一个感人的故事。

微视频:欣赏“忆亲人”片段。

师:中国志愿军们帮助朝鲜人民奋战了8年,你们算一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大家感情肯定是很深厚的。中国志愿军们经历的这8年,和朝鲜人民的感情肯定也是深厚的。这场战争,最后终于以正义方赢得了胜利,在1958年的10月25日,他们离开朝鲜时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就要上火车时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已经登上了火车,他们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是呀,他们呼喊着“亲人”,不同的民族,大家却称彼此是“亲人”,这可得要同学们讲一讲,他们怎么就是亲人呢?

师:“讲”,怎么来理解?

(生略。)

师:你们要默读课文,找找哪些事例,好好揣摩揣摩,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让大家觉得他们真的是“亲人”。汇报时,做到侃侃而谈,讲得大家都认同,这样才会赢得掌声。

生1:大娘给我们送食物时,文中一个“雪中送炭”让我感受到大娘就是我们的亲人。

生2:大娘抢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子,这种“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学习语文固然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阅读、鉴赏的能力。正如叶圣陶所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或辞典是不够的。”而要深入地理解体悟它的情味,非靠语感不可。《再见了,亲人》要带领学生领略几十年前那个战火纷飞、情意浓浓的岁月,就需要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感悟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只是一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品悟,但有时候学生没有相关方面的情感体验,教师再怎么调动,学生也无法想象得到。这时候,教师适时让学生欣赏“忆亲人”微视频,带领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便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综合音画元素培植语感

案例:《观潮》[7]

片段1: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

多媒体:①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②钱塘江横卧江面图。

师: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出示画面,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了“横贯江面”的意思。

片段2: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儿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

多媒体:潮来时的过程(视频)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到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

生:天下奇观。

用课件的视频画面为背景,通过导游的角色扮演来介绍钱塘江大潮,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片段3: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们也能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指名读,齐读。)

师:下面请女同学读第3自然段,男同学读第4自然段,看谁读得更好?(生分男、女齐读。)

师:女同学的声音清脆悦耳,男同学的声音抑扬顿挫,都读得很好。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学生填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句。)

生:“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是说潮水是由远到近的词。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我来读这些词,你们来接,我们小声地背一背,不记得的可以看看书。

(生小声试背。)

师:非常好,下面让我们边看录像画面,再来试试。

多媒体:钱塘江涨潮过程。

(生看画面背诵。)

语感之“感”,既包含形象思维,又孕育着逻辑思维的因子。因此,培养语感,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系统,其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语感的想象和联想侧重于语义的领悟、形象的再现、情感的体验,从而探究言语的旨趣,把握其深刻的意蕴。而此案例中,教师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时多次将声音、图画、微视频运用于教学中,如区分“横贯”“横卧”两个词语的不同意思时,教师借助图片,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了“横贯江面”的意思,在比较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词语解读能力;潮来时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教学部分,教师又适时地加入涨潮时的微视频,形象直观地再现了语言文字,然后学生将看到的、理解到的转化为逻辑思维,成功地扮演了小导游的角色;最后再借助这些音频元素,加深对课文的巩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综合音画元素,会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将会像种子一样在心中静静地长高。


[1] 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辛娟《三峡情》教学实录

[2] 赵东《观潮》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

[3] 文蕾倩《小鹰学飞》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

[4] 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辛娟《别董大》教学实录

[5] 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辛娟《别董大》教学实录

[6] 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赵东《观潮》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