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网络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一、提纲网络教学策略的内涵
提纲网络策略既是一种宏观、整体地解读文本的策略,也是微观地解读文本的方法。它与传统的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从整体、系统的宏观视角解读研究文本,动态地把握文本的内在结构与联系,而不是孤立、机械地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提纲网络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整合文本信息、梳理文本结构内容、动态把握文本层次关系、概括文本中心及语言表达特点的能力。
二、提纲网络教学策略的操作路径
我们试以《燕子专列》为例,对其形态、内容加以阐述。[1]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提纲网络的基本形态是呈网络状的图表(辅以文字说明)。整个图表构成一个大系统,大系统中又包括了若干子系统,它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联结,形成合力,从而表达文本的主旨。提纲网络的构成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分解—联系—特点—主题。
(一)分解。将一个文本分解成若干部分,每部分分解成若干层,将每一层又分解成若干小层等。只要具有可能性,就做相应的分解努力。于是分解一个文本的资讯就被建构成一个网络的图表。案例就体现了能分尽分的原则:小贝蒂寻找燕子的特写就细分为结果与过程,而在过程上又突出了外貌、心理描写的层次与表达作用。这样的分解有助于把思考的触角引向文本的细微之处,探究其价值和意义。如《燕子专列》,浏览全文便知,先写故事的结果人们送别燕子,再交代原因,为何要用空调专列送,接着写经过,人们不畏严寒寻找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送别一幕,首尾呼应。由此文章几个部分的划分就有了依据。对于经过部分又可再分为两层:一是政府的呼吁及居民的行动;二是贝蒂寻找燕子。这两层还可以继续再分。
(二)联系。在表中用不同符号表示,“联系”也就是“段落”“层次”“语群”间的结构方式,常见的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果因)“假设”“承接”“总分”等关系。联系所表示的是文本内各资讯组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作用在于使整个文本浑然一体,如果说分解侧重于全面性,那么,联系则更多体现整体性。探究联系就是整体地、动态地考察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关系及其地位与作用。
(三)特点。每个文本都具有独特性,其重要方面则表现在语言和手法上。语言方面:一是语言操作的方式;二是被操作的语言的个性。我们主要是认知语言的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法,也称作技法,主要用来解决结构和效果问题(表现力)。结构的一般方式主要有时间(纵向)结构、空间(横向)结构、时空互动结构、心理结构诸种。表现力的手段在小学课文的文本中常见的有:白描、比喻、夸张、排比、对比、象征、拟人和通感等。案例中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手法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经过如此详细的剖析,使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又深入了一层。
(四)主题。主题是作家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对生活事件加以倾向性地介入之后产生的一种价值判断。它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索和解读才能浮现出来。一个文体的主题往往不止一个,所以中心思想不能和主题画等号,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它主要是通过事件的主体和主要人物来体现。因此,我们对文本中心的认知往往可以采取追问作者的写作动机来实现,然后通过确认事件主体和主要人物来确认中心思想。就《燕子专列》中心思想而言,作者的写作动机一看就明,这是很容易把握的,但主题要复杂得多了,呈现出多元性、多向性。
以上说的四方面,就构成了提纲网络的基本内容,如果按此法去细读文本,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提纲网络的教学价值是多方面的。①提纲网络能帮助教师在备课时快速高效地把握文本,做到对文本把握的全面、具体、完整、深刻。②提纲网络具有强大的记忆功能,其记忆优势超过背诵。背诵耗费的时间数倍于网络记忆,且保持时间也低于网络。因为背诵运动方式是线性的,网络的记忆方式是立体的。经过分解和联系,分布在网络上的信息元,以有机体的方式时刻方便着你的提取,提纲网络是不背之背,是优于背诵之背。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效应,称为“熟能生巧”。提纲网络的记忆优势能在课堂的师生互动、对话中,在若干个性化的复杂变化中,提供老师以“巧”的有力支持。③提纲网络是语文思维能力的训练样本,从分解的层递看,可以使分析能力得到提升。从终端向始端的运动看是概括的训练,从联系看则可训练整合思维能力,从特点和主题的获取看,可以使推理能力得到发展。④提纲网络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文本解读策略,也可以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尤其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策略。在自学中,反馈这一环节,难度是较大的,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范围、程度、质量单靠课堂设问是很难有良好效果的。如果采取提纲网络的策略,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如果要凭提纲网络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小网络到大网络,从部分网络到完整网络。
提纲网络的语感意义在于:经过训练,提纲网络变成语文思维的内隐模式,阅读文本的过程成为这个模式整合运行的过程,它具有同步化功能,能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录入”。这样我们的解读活动便成为一种即时性的透视,实际上就是一种直觉力,具有复合性、多重性、整合性。这也体现了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当然,这种语文的解读训练也会提升教师洞悉全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