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第二节  批注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一、批注——于文章困惑处

案例一:《生命的药方》[3]

师:德诺生病后,艾迪一直陪着德诺,帮助着德诺,我们为他对德诺的这份友情点赞。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德诺,找一找,读一读直接写德诺的语句,把你心中的疑惑写下来。

生:他们俩这么小,德诺还生着病,就去奥尔良找医生,还不一定能找到,为什么还要去?

生:从书上、电视上看到生病的人都害怕死,为什么德诺还要玩装死的游戏呢?

生:如果野菊花熬的药有用,肯定早治好了许多人,为什么德诺还要喝汤药呢?

师:是呀,身患绝症的德诺,为什么还要做这些呢?

生:因为德诺也想活下去,不想放弃。

生:因为没有别的伙伴陪着德诺,只有艾迪一个人,德诺很孤单。

生:因为德诺信任艾迪,虽然汤药救不了他,但是德诺想给艾迪安慰,他很珍惜这份友情。

生:德诺玩装死,是不想让艾迪在自己真死的时候太难过。

师:说得真好,刚才大家都是围绕德诺做的事提出的问题。再读一读德诺做的那个梦,你还有疑惑吗?

生:这个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师:你们认为呢?

生:我认为是真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生:我也认为是真的,他真的觉得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后面说了星光那么暗,那么黑。

生:我认为是假的,200亿年前的宇宙,他想告诉艾迪他很孤独,是希望艾迪不要离开他。

生:他是想说星光那么暗,他活不了多久了,希望艾迪有心理准备。

师: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单、对生活充满希望、珍视友情的德诺。看来,抓住人物的行为、语言进行质疑,也是我们读懂人物的一个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有悟才会产生创新的意识,才会逐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正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经过实践,“质疑”已融入学生们的阅读实践,“质疑”已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疑问去了解学情,了解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生命的药方》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读德诺的句子,并把疑惑写下来。从中让学生懂得抓住人物的行为、语言进行质疑,也是我们读懂人物的方法之一,借此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有裨益。课堂上让学生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提出疑问,渐渐地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而这种在文章困惑处进行批注的方法,为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让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案例二:《我的老师[4]

师:看着这一连串描写动作的词,写出的是残疾老师写板书的艰难。此刻,你们心中是否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质疑)并写下自己的疑问。

生1:这么艰难,为什么刘老师还每天重复着这些动作呢?

生2:是什么在支撑着刘老师?

生3:难道仅仅是那一根圆木拐杖吗?

师:那是一种信念,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工作的敬重,是顽强的意志支撑着他。(板书:乐观坚强、工作敬业)

师:与其说刘老师写板书是一种特殊的站立,不如说他是在演绎一支生命的舞蹈,这支舞蹈的主题,就是一位残疾老师面对生活的乐观坚强,是一位残疾老师在工作中敬业的体现。

师: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质疑,感悟到了人物的情感。(板书:情感)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进行批注就是让学生在未经教师讲解之前,潜心研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地对话,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批注式阅读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或者猜测,在疑问处批注上“?”。如在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工作敬业这部分,让学生抓住几个动词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在疑问处批注上“?”,这样的批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教师需要有足够的定力,予以真切的关注。教师抓住学生的批注点,联系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从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体会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也激活了学生的语感思维。

二、批注——于文章感想处

案例一:《黄河的主人》[5]

师: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 你能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那么,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写出艄公勇敢、机智、镇静、机敏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6—8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生1:我从“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这句话中感受到艄公是勇敢、镇静的。

生2:从“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可以看出艄公的智慧和机敏。因为他随时关注水势,根据水流的急缓来调整自己的方向。

生3:“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河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这句话既写出了乘坐羊皮筏子的人需要勇气,更衬托出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

在以往的阅读中,我们大多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读完了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过目即忘。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阅读文本时,要调动他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感知力,可以在读中思,思中批,将自己思考的痕迹用笔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以获取一些好词好句,在作文中运用,在交流中运用。阅读书籍的选择不能以成人的逻辑和想法去评定,应从儿童立场出发,尊重儿童的想法和意见。如:这位教师在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在学生读出自己画下的句子并谈了自己写下的感受之后,教师引领他们再读中心句,从而深刻感受句子的内涵。新语文教学观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要进行整合,要能够抓住一条主线开展教学。文章的中心句无疑是整篇文章的主线,把这条线抓住了,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继而写写画画,看似不经意,却也是其独立思考的成果。“人生若只如初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初见的惊喜和好奇去阅读真实的文字,在觉得有趣的地方进行勾画,或者画上一个“感叹号”,这就是在兴趣处作批注,这就是初见真文本。

三、批注——于文章精彩处

案例一:《泊船瓜洲》[6]

师:同学们,王安石写诗时,爱仔细推敲每个字,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他反复推敲才决定用的吗?

生:“绿”字。

师:猜一猜他曾用过哪些字?

生:到、过、入、满……

师:那我们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看谁更好?

(生读。)

师:那“绿”字好在什么地方?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全班交流。)

师: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多少联想;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诗人推敲得妙,孩子们体会得也很妙!

师:现在,咱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下面的诗句里该用哪个字合适?并批注下理由。    

红杏枝头春意(  )。

生:旺、闹、浓

师:结合批注说说你的理由吧。

生自由表达。

师:真是能干的小诗人。咱们接着来——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生:动、皱、翻、起……

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将文中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握全文的精神所在,即文本描写的精华点。只要突破这一点,就能盘活全文。这一个教学片段教师抓住语感点“绿”字为切入口,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诗人曾用过哪些字?把猜想的字填进去与“绿”进行对比,想想“绿”字好在哪里?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想象,写下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这样的批注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语感的生成。

案例二:《荷花》[7]

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很美!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简直就是一大幅画,这幅画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第2小节,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交流收获,结合指导朗读。)

(师板画理解“挨挨挤挤”。) 

师:孩子们,开动脑筋想想“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长、钻、伸、探、露、冲……

师:你觉得怎样长才可以叫冒出来,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并把关键词批注在旁边。

(生结合批注的关键词谈感受。)

生: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

师:请分别把这些词语填在原句中去,再来读读体会。

这个片段抓住的语感切入点是“冒”字,学生在旁边相机批注上怎样长才叫“冒”出来,这样的批注让学生有了形象而又丰富的画面感。理解“冒”这个字后,荷花生长的动态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的语感从中得到了发展和积淀。

四、批注——于文章留白处

案例一:《天鹅的故事》[8]

师:孩子们,看来你们已经走进课文,把自己也当成了天鹅。读书就是要这样,入情入境,学会想象。

师:同样,写批注不仅可以用词概括写感受,还可以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想象和批注。下面我们就来尝试一下。

(课件:假如我是在场的小天鹅,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假如我是老人我会想……)

下面请你们静静地思考,真正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角色,任选一个写在最后一段的空白处。(师板书:换位想象。)

(生想象写批注。)

师:写好的孩子,自己再读一读,待会儿,老师请你当小作者,来交流交流。

师:孩子们都写好了,请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的批注读给大家听听,互相学习,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生小组内交流。) 

师:孩子们,假如你就是在场的小天鹅,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生全班交流。)

师评:看,你进入角色,进行了想象,你的感受就很真切。

师:你加入,我加入,你加入吗?你们加入吗?好!天鹅们都加入了破冰的工作中。孩子们如果你是斯杰潘老人,看到天鹅群破冰的这一幕,你又会想些什么?

(生交流。师随机点评,一从内容上,二从批注方法上。)

师评:

是呀,老人被天鹅坚强的意志所感动。

是的,在天鹅的世界里,也有着同人类一样的精神。

面对困难,面对绝境,面对这样的动物,老人的心被深深震动了。

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教师可以提示孩子,根据前面阅读信息,推想故事的发展,把猜测的结果简要地批注上去。这就是“猜想处做批注”。如:学完老天鹅破冰那段后,教师就提问:大家想象一下,在场的小天鹅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大胆想象批注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顺势利导,进入天鹅群破冰段落的学习。孩子们很感兴趣,自己也当了一次作家,用笔写下了故事发展的过程,从中也拓展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

案例二:《荷花》[9]

(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教师旁白。)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又仿佛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1:(读话)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生2:(读话)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3:(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4:(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5:(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游客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生6:(读话)我是一朵快乐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夏天可真美,我也要为夏天添一些色彩。”

生7:(读话)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生8:(读话)我是一朵充满希望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美丽,这样我就可以成为花中之王了! 

师:同学们,其实呀,每个人的心目中都绽放着一朵美丽的荷花。你们心中有,老师的心中同样也有。(播放视频,随着轻柔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老师深情地朗诵——)

荷花啊

我只能在诗歌里模仿你的

皎洁  素雅

用含苞欲放的语言

伴你一夏

我要让蛙声

像唢呐一样

大声呱呱

我要叫醒那些叫作泪水的

露珠

和你一起告别晚霞

我们在阅读时不难发现,很多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进行批注,将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或者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白。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两全其美。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种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王老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并进行批注。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荷花已经被学生拟人化了。它不再是自然之花,已成了学生的心灵之花。学生言说的不是荷花本身,而是在言说自己的思想、体验、情感、悟性和灵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感能力。


[1] 林语堂.大荒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 韩中凌.“中小学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反思[J].内蒙古教育,2010(8).

[3]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杨晓丽《生命的药方》教学实录

[4] 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韩灵琳《我的老师》教学实录

[5] 王萍.批注式阅读让学生站在高处的阅读[J].江苏教育研究,2009(11):13.

[6]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凌雯《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7]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蒋尼《荷花》教学实录

[8]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蒋尼《天鹅的故事》教学实录

[9] 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