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抄读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一、强化抄读教学策略的内涵
抄录读书法是指边读书边抄书,以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的一种读书方法。强化抄读作为一种抄读的形式,源于古老的抄读传统。唐初我国才出现雕版印刷,此前的文字记述不是刻于龟甲兽骨,便是著于简牍丝帛。汉代虽出现了纸[1],但并未广泛使用,书始终未离手抄。抄录使不少典籍得以保存,文化得以承续。同时,也成就了一代一代学问家,抄书之薪火不绝,流芳百世。其中,为人熟知的如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抄录《太史公书》;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在天气寒冷、手指冻得不易屈伸时,仍坚持抄录文章;明末文学家张溥有个习惯: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如此反复七次,因而他的书房名为“七录斋”;近代教育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也恳切地向人推荐抄录之法,他认为“自一经手抄,当时意既专注,可使过目不忘,较之泛泛浏览者迥乎不同”。还说“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俗话说得好,“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学问是抄出来的,文章也是抄出来的。当然,我们不要错误地认为,学问文章来自抄袭,这自不待说。
作为学习方法的抄读,自然是眼到、心到、手到,精神集中,揣摩涵泳,悟其精义而已。长期抄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便会大大提高,运用语言更能得心应手。抄读虽是古人推崇的传统的读书方法,但其耗时甚多,我们不可能像张溥那样“抄完读一遍就烧掉,再抄再读再烧掉,如此反复达七次之多”。传统抄读对时间的花费,是当代学校教育所承受不了的。对于古人的抄读之法,我们必须加以改造,结合当下语文教学的现实予以创新。因此,我们提出强化抄读的教学策略。
所谓强化抄读,指的是抄录文本的幅度要较普通抄写来得大一些,并且越来越大。普通抄写的状态基本上是频频地左顾右盼,看一点抄一点,而强化抄读就在于打破这种状态,看抄读文本时得一块一块地看,初起时幅度可小一些,一两句、四五句也可,逐渐发展到一段或数段,甚至半篇到一篇。
二、强化抄读教学策略的操作路径
强化抄读时不能采取背诵方法,要以正常的阅读速度或略快于正常的阅读速度进行抄写。抄出来后,将抄文与原文进行对勘,将错、漏、重复的地方找出来,然后和原文作对比分析,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出入,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的语文素养便能得到提高,这也正是强化抄读的主要价值。
在强化抄读的训练中,教师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不因背诵而抄写。②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抄读幅度。③将抄写讹误当作财富。④仔细对勘。⑤悉心对文本与抄本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研究结论。⑥把逐步减少讹误看作是语文素养与语感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表现。⑦经常做不定期的总结。
强化抄读的语言心理机制。因为强化抄读将抄读材料的幅度扩大,这就必须将注意力高度集中。提升记忆水平是抄读的关键,强化抄读使注意力水平也得到强化。同样,注意力水平对建构学生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没有较高的注意力水平,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无从谈起。由于抄读幅度增大,记忆能力必须相应提高,这里的记忆并不是专门识记发生的记忆,而是正常阅读速度下发生的、随机的、瞬间的记忆。要使记忆的效度高,除维持高水平的注意外,知觉的敏度也要提高,使知觉后的材料比较好地“保鲜”,得以记忆。这实际也是对语言敏感度作出的反应,是语感能力的特殊表现。随着幅度的增加,在知觉敏度中逐步强化记忆。这就是发生在其中的理解与领悟,只有理解与领悟才可能胜任大幅度记忆的要求,而这里面的理解与领悟只是发生在一次性流动的瞬间,这就要求理解与领悟必须作出快速反应,这就强化了对思维敏度和强度的训练,也强化了对领悟能力的训练。其实,这就是良好语感得以生成的语言心理机制。由于抄读的幅度大,讹误总是难免的,这些讹误不仅不是“垃圾”,恰恰是发展语文素养,提升语感的宝贵“财富”。我们在进入对勘程序时,就会经历十分切实的涵泳、欣赏、理解,体会种种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我们往往禁不住要惊喜于自己找到了差距,得意于与文本会心,欣喜于与文本对话。这样的学习近乎于一种把玩,可谓心心相印,可具体而细微地提升语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