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对应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第一节  读写对应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一、读写对应教学策略的内涵

读写对应,简言之,就是读什么写什么。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从文本体式层面的读写对应,读诗、写诗,读小说、写小说,读散文、写散文,读写人者则写人,读写事者则写事,读写景者则写景。二是指就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独特之处的片段的读写结合。由此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同创共生、相互促进的目的。多读的同时是多写,多写的同时是多读。读多写少,眼高手低,落笔铅重;写多读少,长进不了,眼低手拙。其实,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建构的。朱自清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的。因为思想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1]忽视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必然带来人文情感与语言能力的两败俱伤。因此,《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的积累、运用,读写对应无疑是实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

二、读写对应教学策略的操作路径

读写对应的策略大致有:题材对应、文词对应、思路对应、手法对应、意趣对应、综合对应等。

题材对应。物、事、人、情、景,题材浩瀚。各种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文章题材广泛,十分有利于学生心系大千世界,活络内心世界,走向多姿多彩的生命之路。题材是指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而选取的材料。题材作为表达的对象,为表达者提供表达的经验,这就为读与写的对应提供了适合的参照。如《荷花》一文,写荷花的姿态和神韵。“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如果我们对花卉题材进行对象写作,也可以写出桃花、李花、杏花、玫瑰、水仙、百合的姿态与神韵。老师与学生一起徜徉于花的世界,观赏花儿们的形态,端详其神韵,伴随着叶圣陶写荷花的那种意念,予以描写与表达,由一荷花的描写引向对姿态各异的众花的描绘。

文词对应。文章的文句、词语在语文素养的积累升华中有基础的作用。人说词好不如句好,句好不如篇好,篇好不如意好,虽然突出“意好”为最高境界,但这并不排斥词好,句好。不仅不排斥,而且对一篇文章的词好、句好,也是很有必要的。词好,句好绝对能为意好生色,有的好词、好句本身就是一篇文章意好之所在,更有些词句积淀为意林经典。

好词好句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备受重视。当然,记忆与积累的目的在于理解与运用,运用是最好的积累。不要机械地记忆与积累词句,而要注重理解性积累、文化性积累、体验性积累。理解体验之后的运用,才用得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血脉,融入到自己的言语表达之中。教师应将阅读到的有特色有意味的词语作第一时间的表达性转化,在第一时间将这些词语与相关内容直接对应练习。其实,语文教学中类似于“造句”之类的练习就是这种接轨和对应的常见操作。只不过这种实践频率和强度尚未充分到位,这反映了表达首位意识滞后。我们来分析词语对应的一些例子。叶圣陶《鸟的天堂》“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啊!”这个句子就很有意思,“鸟的天堂”短语重复使用,前后一个“鸟的天堂”指的被人传扬、自己耳闻的“鸟的天堂”,后一个“鸟的天堂”是指自己目之所见、心之所感的“鸟的天堂”,这个“天堂”既有大榕树栖鸟的自由快活的生活场景,又有乡民们自觉的护鸟传统,由于护鸟传统,“鸟的天堂”才有可能出现。人成为其决定因素,所以作者要以“真是”来抒发赞赏之情,所以这个句子蕴含丰富,意味深长。这种表达方式理应建构到学生的表达系统中去。可作如下对应:“狐狸真是狐狸啊!”“江南真是江南啊!”“将军真是将军啊!”“老虎真不是老虎啊!”“语文哪是语文啊!”“春天哪是春天啊!”前则为正对应,后则为负对应。这种对应的练习,还颇能引起思考的快乐,饶有趣味!又如《庐山的云雾》中“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一段的文词对应,可以选择两个明喻、两个暗喻:“就像、又像”,“它是、它又是”;又可选择动词:“罩在、戴在、缠绕、系在、弥漫、遮挡”;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如:“那罩在山顶的月光,就像戴在山头的银盔,那缠绕在山腰的雾气,又像系山腰间的一条银带,月光弥漫山谷,它是秋水闪着微波;月光下的山峰全无遮挡,它又是玲珑世界。”一般说来,综合性的文词对应偏难,但其价值也大一些,老师只要善于采取推进“最近发展区”的策略,学生也会乐于上台阶的。

思路对应。我们使用的思路的概念,主要指布局谋篇的方法。具体说就是结构、线索、段层、始终、过渡、照应、疏密、抑扬、对称、烘托、张弛、虚实等。结构若以材料向内部联系,可分为:纵式、横式、纵横交错式、并列式、递进式、并递式、总分式、条款式、因果式、对比式等。纵式,有头有尾,层次分明,以记叙文、说明文为多见,前呼后应。横式,将事物横向断开为若干层面,分别安排,它不以时间为序,处理素材活泼自由,多用作写无中心人物、中心事件的文章。纵横式则以时间为“经”,以内容为“纬”,相互交织,时空互动,既线索清晰,又适时穿插,灵活机动。并列式则不依事物的主次,平行叙述或说明,产生多点透视的效果。递进式则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探寻其事理,深刻而完整。并递式,则既有并列又有递进,以增加文章的广度和深度。总分式,或先总说后分说,或先分说后总说,或先总、后分、再总,有个别又有一般,有具体又有抽象,说明文多用此法。条款式,只用于说明文和应用文,条理清晰,简洁醒目。对比式则鲜明地辨美丑,明是非,识真伪,色彩、形象、本质反差鲜明,人物形象、性格得以凸显,是非得以昭然。因果式或以因推果,或以果求因,论事可悉事情之原委,说理可明判断之所本。除此以外当有“意识流”或颠倒时空,变化多端,错综复杂,一切皆随人之意识,潜意识随意进出,这种结构小学语文中比较少见。线索,古人称为筋脉,今人喻为“彩线穿珠”,其作用是串联全文材料,自成条理。叙事性作品的布局谋篇得首先考虑这个问题。常见的线索安排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物件线索、性格特征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思想感情线索、事件线索。其中又有主线与副线之别、明线和暗线之分。段层,其分法大致有:依时分、依地分、依景分、依对象分、依论点分、依性质分、依对话分、依特需分。始终,有点题始、设问始、提要始、交代始、比喻始、迂回始、树靶始、议论始、抒情始、特写始、悬念始、渲染始、对比始、起兴始、对话始等。有总结终、点题终、收束终、戛止终、启诱终、激励终、引用终、烘托终、联想终、抒情终、揣想终、比喻终、反问终、提问终等。过渡照应,过渡是上文已毕、下文将至,需要承上启下,安排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便是过渡,以免文章上气不接下气,可用一段话过渡,可用一个句子过渡,可用关联词过渡,可用呼告方式过渡,也可用顶真过渡。照应是重提前述之语,予强调,予补充,其中有扣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反复照应、伏笔照应、综合照应、人物照应、情节照应、论点照应等。疏密即详略,有先疏后密、先密后疏、疏密错综等。抑扬又称褒贬,它使反差巨大,波澜乍惊,抑扬必须同体,互为张力。其方式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交互。衬托是以此事物突出彼事物的方法,有三种衬托方法:正衬、反衬、对称。正衬乃好中又好,劣中又劣,可以动衬动,静衬静,美衬美,丑衬丑,勇衬勇,人衬人,物衬物,景衬人,人衬景,物衬人,人衬物。反衬可以动衬静,静衬动,哀衬乐,乐衬哀,真衬伪,伪衬真,善衬恶,恶衬善,美衬丑,丑衬美。对称则是以相关事物来衬主体事物。衬托与对比异趣,衬托的衬与被衬是主从关系,对比则所比双方是并列关系。烘托是此事物若得突出强调,就借写它事物来表现。有对照烘托,两两相对,突出一方。反衬烘托,两事物对照鲜明,使主体事物鲜明突出。陪衬烘托则将两事物置于一处,着浓墨于彼来衬托此。张弛即紧张松弛,指读者的心情变化,可因预感、担忧、悬虑而紧张,又因致紧张情绪的因素而缓解、消退而精神放松,有节奏起伏构成张弛。张弛结合,为性格表现创造有利条件,为表现情节提供帮助。虚实,虚写指暗写,间接描写,使读者有想象空间;实写指明写,直截了当。既能直觉其形象,又能直见其事理,虚实又要相互结合,称为“虚实相生”。虚实分事理虚实、线索虚实、场面虚实、形象虚实和情景虚实。

思路对应的教学建议:第一,用图表显示思路,学生“按图索骥”。如《可爱的草堂》的线索。明线,“表哥”的一系列活动:在屋子里,在草堂边,在水泡子,在小河边;暗线是“表哥”的一系列情感变化:由郁闷到欣喜,由欢快到钟爱。又如《飞夺泸定桥》主线是红军趁雨夜急行军,强攻泸定桥,夺取泸定桥;副线则是白军增援,守桥失败,城池被夺。学生有图可索,便可将要表达的生活事件,安排好线索,获得使用线索的能力。第二,说写并举,可说可写,先说后写。如衬托,《丰碑》中云中山奇寒险恶的环境衬托出红军队伍的钢铁意志、必胜信念,这种反衬手法的习得,在第一时间就应练习内化,调动生活事件,让学生说说写写。如春节前夕,车站人山人海,寒风苦雨,归家的人仍然不顾一切要回家。

意趣对应,指思想感情、情调风格的对应。在思想感情方面,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之类可对应成赞自然山水之美的思想感情。《飞夺泸定桥》《丰碑》《我的自白书》《囚歌》《一本珍贵的教科书》《白求恩大夫》等则可对应感念先辈们的艰苦卓绝、英勇坚贞的思想感情。《晏子使楚》《田忌赛马》等则可对应赞美其聪明机智的思想感情等。

读写对应的语感意义。由于读写对应策略在表达上占据首要地位,语言实践以主体的表达为支撑,为归宿,以可获得优质的表达效果和能力为归宿,以其充分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因此其表达的若干方式通过积淀、内化为相应的表达意识,这些意识并不被封存,而是在不断的重温下酵化,成为一种牵引力。这种现象就如同人们常说的“写作其实就是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是一致的,写作的大量实践表明,我们并非在展开一个对写作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而是一个意到笔到的“跟着感觉走”的过程。感觉的到位与否,直接决定了写作的质量。读写对应的策略就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强化实践意识,在积淀、重温、酵化的作用下贮备优质的感觉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写作牵引力。

读写对应策略从局部上来讲对形成语词感、思路感、题材感、意趣感等方面是特别有效的,因为这种直接、反复、积淀的实践,是对相应言语感受力的优化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