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对应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第二节  读写对应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一、题材对应

案例一:《少年闰土》[2]

师:同学们,“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是怎样的呢?他留给我什么样的印象呢?请大家仔细阅读第2—4自然段,勾画出写闰土外貌的语句。

学生默读、勾画后,教师多媒体出示: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师:仔细读读想想,我们从这句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

生:我认为闰土很勤劳,因为闰土“紫色的圆脸”是帮父母干活晒出来的,我从课文中知道他要帮父母看瓜和管理祭器。

生:我认为少年闰土很健康,也是从“紫色的圆脸”看出的,“紫色”说明少年闰土的皮肤黝黑,太阳晒得多。

生:我觉得少年闰土很惹人喜爱,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不怕我。

师:是的,从闰土的相貌、穿着和神态的描写中,一个健康、勤劳、害羞的少年闰土是多么惹人喜爱呀!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读出你对闰土的喜爱之情。

抽生读,评议。齐读:边读边想象,表达喜爱之情。

(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我”和闰土。)

师:同学们,这幅图中的两个人谁是少年闰土?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我是根据文中对闰土外貌描写的语句来判断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所以我一下子就认出了闰土。

师:真棒!这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闰土外貌中典型的特点进行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外貌中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这是外貌描写成功的秘诀!知道秘诀了,我们就来试一试吧!请大家写一写我们班的同学,写的话中不出现这个同学的名字,然后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如果大家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说明你的特点抓得准,写得好。

(生饶有兴趣地开始观察、思考、写作。)

几分钟后,抽生朗读自己写的话,听的同学仔细猜,说出理由并加以补充。

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题材而言,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文章皆有,这些文章的解读要领各不相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旦引导学生明晰了解读要领后,就应设计相应的写作练习来检验,这是十分必要的,也能体现以读促写。学习写人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这“五种人物描写方式”(后面简称“五描”)来刻画人物,而学生在写人的习作中也是需要会用这“五描”的。因此,从课文中剖析出“五描”及其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刻画人物,这一清晰、务实的读写对应设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写人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洞察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式,片段中主要指向作者抓住人物的长相特点,运用人物的外貌描写方式成功勾勒出少年闰土的形象。设计让学生抓住人物长相特点,运用人物外貌描写方式来写人物,正好能检验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是否学会了“外貌描写”。学生阅读或者写作一篇文章,能根据文章内容迅速判断出其题材类型,继而按照不同类型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读或者写作,这就是对语言文字直觉地、整体地把握,这也是语感敏锐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

案例二:《美丽的小兴安岭》[3]

一个孩子大声说道:“老师,我好想去小兴安岭看看!”

孩子们点头附议道:“嗯,我也想去!”

望着兴致勃勃的孩子们,我追问道:“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最想去看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

话音刚落,教室里的议论声便不绝于耳:“我想春天去,万物复苏,到处都是绿色,想想都觉得漂亮!”

“不,我要秋天去,还要带上一个大口袋,边玩边采摘酸葡萄、榛子和蘑菇……”

“我想冬天去,滑雪、堆雪人、看小松鼠……我要和爸爸妈妈一道去!”

……

孩子们的脸激动得通红,异常兴奋的眼珠里仿佛闪动着小兴安岭的画面,我顺势说:    

“好,现在我们就去小兴安岭旅游一番。大家趴在桌子上,轻轻地闭上眼睛,静静地去畅游不同季节的小兴安岭。”

几分钟过去了,我唤醒正在酣畅游玩的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精彩的“旅游梦”。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每个孩子都滔滔不绝地述说着自己的“梦”,就连平时口语表达欠佳的孩子都争着想开口。见此情形,我连忙说:“看到大家兴致很高,为了让你头脑中的那幅画面不消失,现在我们将你梦游小兴安岭的经历写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好吗?”

这一次,孩子们的习作普遍写得很流畅,想象力丰富,把小兴安岭的景色写得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字里行间里明显流露出他们向往去游览的热情!

写作顺序、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用其所表现的景物特征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四个方面是解读写景文的入手点。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顾及这四个入手点的训练,恐怕学生就觉得学习写景文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儿。如果能就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年段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点燃学习的兴奋点,就不怕学生没有用笔“一吐为快”的写作内驱力。《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如上面这个写景文章读写对应教学案例,是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把阅读与写作的连接点确定在学生被文本内容引发的兴奋点上,这样的题材对应练习让学生乐于接受,阅读与习作达到了无痕统一的效果。教师要使用题材对应策略,必须要进行深度备课,尤其是整合备课。对于一种题材类型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总结出让学生易于掌握的阅读方法,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形成相对固定的解读思路。对每种文章的解读思路掌握了,实际也就掌握了每种文章的写作思路。久而久之,学生有了思路感,就能高效率地按类阅读和写作,这也是语文水平提升的表现。

二、文词对应

案例:《威尔逊出游》[4]

师:同学们,除了刚才认读的生词,你还在课文中勾画出哪些好词?

生:信心十足(多媒体出示)。

师:课文中“信心十足”是什么意思?把课文中这个句子找到,我们一起读读。

生:学生自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再理解“信心十足”——很自信,很有信心。

师:“您放心,”威尔逊信心十足地说,“我会照顾好自己。”这个句子,既是对话的提示语,也是对威尔逊神态的描写。你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再次进行批注(自信、得意、有点骄傲的样子),再交流。

多媒体出示:

第16课《地球的清洁工》  “我呀,能把人们坐船时扔到海里的剩饭剩菜全都吃掉,所以我做海洋清洁工最合适。”小海鸥得意地说。

第17课《温暖》  他惊奇地叫起来:“哎,奇怪呀!这是谁给我补的裤子?”

第18课《小读者》  小姑娘从背后的书包里掏出我们最近出版的一期杂志,一本正经地说:“这里面有两个字错了。”

师:请同学们朗读本单元三篇课文中以上三个句子,你知道哪些词语最能够表现人物特点吗?通过学生自读、同桌互读体会神态描写表现出的特点。

抽生朗读,特别注意提示语,读出语气,体会人物特点。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填空训练,看看孩子们能不能根据语境恰当填写表示神态的词语。

多媒体出示:

1.他(     )地说:“放心吧,这次运动会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定得第一!”

2.小红红着脸,(     )地说:“对不起,小明,是我不小心把你的文具盒摔坏了。”

3.小萝卜头望着飞走的小虫子,(     )地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语感的强弱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是否敏锐。语感虽不容易感知量化,但培养语感也是一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情。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词语或句子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这就是在利用文词对应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积累并运用词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学生语文知识建构中的基础工程,需要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扎扎实实地推进。在阅读课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优美的词语,还要引导学生对一些质朴无华但能训练连贯表达的词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运用。上述案例中采取单元统整教学,把本单元课文中相同的神态描写句子归类在一起有机整合,达到有效地用好教材、抓住重点词让学生学习神态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适机进行了朗读训练。

三、思路对应

案例一:《仙人掌》[5]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仙人掌》这一课为我们介绍了它独特的根、茎、叶的功能,同时还告诉我们,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用途。现在,我们也按照作者的介绍方法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植物。

师:(课件出示桂花树图)这种植物见过吗?在哪儿见过?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生1:校园里。 

生2:马路旁。 

生3:家门口。

师:金秋十月,这桂花的香味飘满了整个学校。说说你眼中的桂花树。

生:它高大挺拔。

生:这桂花香极了,百米之外都能闻到。

师:对,因为我们熟悉桂花树,所以我们能随口说出它的很多特点。但是,学习了《仙人掌》这一课之后,我们怎样才能把桂花树介绍得有条有理呢?

生:像《仙人掌》这课一样,分别介绍它的根、茎、叶、花以及用途。

师:说得对,看来同学们理解了《仙人掌》的写作思路。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介绍你熟悉的桂花树吧!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桂花树的树干、叶、花的特点。描写时,注意用上一两个比喻句或者拟人句,描绘出花的形状和颜色。

生分组讨论。

师:它的树干是怎样的?是什么颜色的?(点击树干。)

生:笔直的树干。

生:灰褐色的树干上长满了一个个“小疙瘩”。

生:碧绿色的叶子,重重叠叠。

师:(出示实物:拿出一簇桂花给学生观察)现在让我们走近些,来观察这一簇桂花,请把你看到的说出来好吗?

生:花儿四片花瓣,呈十字形,金黄娇小,挺可爱。

……

师:刚才同学们按照《仙人掌》一文的写作思路,观察并说出了桂花树的特点,现在,大家就按刚才的观察顺序,动笔写一写桂花树吧。

……

在教学《仙人掌》时,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之后,总结出课文介绍仙人掌是按根、茎、叶的功能(生命力顽强的原因)和用途的思路写作的。学生明晰《仙人掌》的写作思路后,马上将其迁移运用到自己熟悉的桂花树的说和写上,实际上这就是运用前文提到的“先说后写,说写并举”方式强化训练学生的思路感。这个案例针对的是写植物的思路,老师们的教学中还会涉及写动物、人物等内容的思路。只要老师坚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清写不同内容的各个方面,并有符合逻辑的顺序,相信学生的思路就会渐渐成熟起来。茫茫书海,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如果能引导和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去理清和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阅读和写作,那么也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案例二:《飞檐走壁的虎将》[6]

师:本单元都是写动物的文章,它们分别为我们介绍了课文中所写动物的特点。那么,课文都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和方法突出各种动物的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文章的表达形式,也就是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第10课、第12课是总分结构,第13课是总分总结构。

师:对,这三课都采用了非常清晰的“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而第11课是以讲故事的逻辑顺序,从具体事件中让我们去认识马蜂和熊的特点。本次习作建议大家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我们再看看,课文在具体表现动物某种特点时,多数采用了什么结构?

生:总分结构。

师:对,这样的结构,让读者很快就能领悟到作者要表达什么,也能看出作者的思路很清晰。所以本次作文要求大家在突出动物特点时要有总分结构的段落。如何写好“总分”结构的段落?(基于部分学生在分写中并没有围绕中心句而展开,而是写了一些与中心句无关的内容。)

生:分写要围绕总写来写。

师:对,现在以本单元课文的某些段落为例,如:第10课的第6自然段。

生再次领悟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写。

师:写动物的文章,我们一般都从它的哪些方面来写特点呢?

生:它的外貌特点。

生1:它的吃食。

生2:它的睡觉

生3:它的捕食。

师:对,这些都叫动物的生(生活习性)。除了这些,还有它的喜好啊,性格呀,都可以写。是不是这些都要面面俱到呢?

生:不是。应该写这种动物最突出的特点。

师:或者是你印象最深的,或者是你认为最有趣的来写。我们再次回到本次习作要求。

(生齐读《习作百花园》。)

(生动笔安静地写作。)

同桌交换阅读,提出修改意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习作写出了动物的什么特点?突出特点时,有“总分”结构的段落吗?具体写部分是否很好地突出了这个特点?)

修改,阅读,誊写。

《飞檐走壁的虎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训练并教授学生掌握“总分总”的思路。教师利用本单元课文都具有的这个特点,进行反复巩固训练,就能有效提升学生解读和写作文章的效率。文章的写作思路简单地理解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执教者在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后,作者的思路也就一目了然。题材属于同一类的文章,往往写作思路也是相似的,所以思路应对策略适用于同属一类文章的读写结合。这种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之初,先用一两篇例文总结出学习方法,再由扶到放,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与巩固中逐渐举一反三。

四、手法对应

案例:《看戏》[7]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演出现场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1—2小节,想一想此时露天的“劳动剧场”是怎样的一个场面?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生:人山人海、天气闷热(暑气逼人)、鸦雀无声。

师:你从哪一句话体会到“劳动剧场”里人山人海?抽生回答,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  

师:这句话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人山人海,谁来说说?

生:“每个角落”……

师:看到这,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这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这样静静地期盼这位艺术大师出场,是为什么?

生:是因为梅兰芳技艺精湛、精彩的演出、动听的声音……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4小节,尽情地欣赏梅兰芳先生的精彩表演。请把直接描写梅兰芳唱戏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学生画。)

师:画好了吗?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的感受吗?

(美、妙、绝。)

引导生抓住“滚、滴、溅、落”四个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性,想象的丰富和美感。

……

师:同学们,文字其实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它能让我们每个热爱它的人进入一个神奇的境界。今天,我们在《看戏》这篇课文中就充分领略了这一点。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用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写写我们上个月亲身经历的运动会吧。

多媒体出示:运动会时的照片。

学生在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开始和同桌说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教室里一下活跃了起来,一句句精彩的话语从学生口中迸了出来,并迅速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路对应策略是引导学生学习同一类文章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那么手法对应策略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文章的局部进行亮点打造的技巧。培养学生运用合适的手法为自己的文章画龙点睛,势必要求语文老师要深度解读教材,抓住训练点,立足语文课堂坚持训练巩固,有效促成学生语感的形成。

案例中对梅兰芳和观众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人物描写,成功刻画出当时现场中台上台下人物的表现。众多人物的表现又汇聚成了场面描写。如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运动会、集体活动等题材的文章中使用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的方法,那么他们的作文就会变得生动丰满起来。而写作手法的丰富,又使他们能够根据写作要求和文体特点去灵活选用描写方法,来达成写作意图,凸显文体意识,表达主题,抒发情感。

五、意趣对应

案例:《生命的药方》[8]

师:面对难以治愈的疾病,面对无人理睬的寂寞,小小的德诺心中会是怎样的无助和孤独呢?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生:同桌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一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

师:请你们小声读读这段话。你从德诺的梦体会到了什么?

生:孤独。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一个人待”体会到此刻德诺的孤独。

师:说得很好,那么从这个梦我们除了能体会到此刻德诺内心的孤独,还体会到什么呢?

生:他病得很重,我从“冷得发颤”体会到此刻德诺病得很重。

(课堂气氛变得凝重,除了平时上课爱发言的那几个人还举手发言外,绝大多数同学都低头看课文沉默不语。)

师:二百亿年前的宇宙,多么空旷,多么荒凉,连一个人也没有。黑暗、寒冷、恐惧紧紧地缠绕着德诺,他像一只迷途的羔羊,找不到回家的路。——谁来读?

(指名朗读后,生仍然无法体会出德诺的害怕、无助。)

师: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做这个梦之前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想借这个梦告诉艾迪什么呢?可以轻声读,也可以默读。

生:他得了艾滋病,小伙伴都不跟他玩了,只有艾迪还陪他玩。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当你患病后别人都不跟你玩,你会感到什么?

生:孤独。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句话齐读一遍,读出德诺内心的孤独。

学生齐读,但感情不到位。

多媒体出示:播放带着悲伤的音乐。接着师范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当学生再次捧起书本朗读时语气不再像先前那样生硬,而是多了一分忧伤、怜惜。

师:你从德诺的梦体会到了什么?

生:害怕。我从“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体会到的。

生:我还体会到德诺此刻的无助、害怕。从“找不到回来的路”“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体会到德诺可能觉得自己活的时间不会很长了。

…… 

当学到“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只球鞋”这时教师再问:“你听见德诺在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写话。在凄美的背景音乐中课堂活了,学生争相起来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清楚了意趣对应策略适用于教师在阅读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所学文章需要唤起读者共鸣的部分。根据我们的经验,需要唤起共鸣的部分,往往是读者不曾体会的情绪、不曾经历的遭遇、不曾到达的时空……要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地去体会自己不曾体会和经历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超越时空的体验氛围。案例中,朋玲老师运用意趣对应策略第一次引导学生体会德诺的孤独,即一个患有艾滋病的儿童的“孤独”,根据德诺下葬时抱着球鞋这一细节,第二次启发学生想象德诺逝世时的心情。前后两次,从扶到放,学生走进了自己并不曾经历和体验的意境中,准确地体会到了文中人物在悲惨遭遇中的心境。在语文课堂中使用意趣对应策略,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奠定了学生写作想象类作文的语感基础。

六、综合对应

案例一:《春的消息》[9]

师:自读第2—6节,看看还有哪些春的消息。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勾画,甚至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批注感受。

学生交流汇报:①你知道了哪些春的消息?②最喜欢哪些句子?

生回答:从第2小节春天到了,我们换上春装,到树林、山岗去欣赏春天。

师:那“我”为什么捉住蝴蝶又爱怜地把它放走?

生:爱护小动物。

师:我们来看看小雏菊吧!多媒体出示:观察春天的小雏菊的颜色、样子。

师:诗中还告诉我们哪些春的信息呢?

生:吐出绿苞、唤醒沉睡的溪流、明丽的太阳、嫩绿的小草……

师:想象一下,暖烘烘的阳光照在你的身上,脚下是绿油油的草地,你想怎样活动活动你的筋骨?

师:下面就将心中的春天留在你的心头,用你的彩笔画出你心中多彩的春天吧!(完成积累运用,综合性学习画一幅《春景图》。)

生:10分钟画简笔画。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春天,画下了春天,你能用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的春天吗?要求只是一个小片段。

(生完成小练笔《多彩的春天》,约15分钟。)

案例二:《一幅难忘的画》[10]

师:在生活中,你也有过这样喜怒哀乐、一波三折的事情吗?请你说一说,再写一写。

生:有。就是那次妈妈把生活费装到我的书包里,叫我到学校就交给老师。结果到了学校,我一摸书包,钱不见了!我当时就急哭了,这可怎么办呀?我到处找,都没找到。这时,琪琪的妈妈送她到寝室来,见我着急的样子,就问我怎么回事,叫我不要着急,慢慢回忆一下,到底把钱放到哪里的?我平静了许多,想想妈妈是把钱放到我的书包里的呀,琪琪的妈妈叫我再摸摸书包,我伸进手又仔细地摸了摸,啊,钱,我的钱找到了!就在包的最里层!我高兴极了!

接着,又有好多同学举起了手。

师:好,孩子们!赶快用文字把你们心中的激动表达出来吧!一定要把你当时的想法写出来哟! 

(生动笔写作。)

师:孩子们,你们的小练笔很多同学都写得好,都是真实的事件,都有真实的情感表达。比如小蒋同学写到的和爸爸、妈妈、哥哥玩24点扑克牌,就写得非常真实。她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大家牌一出,我很快算出了24点。我高兴地“啪”地拍了一下桌子,正准备得意地算给他们听,忽地,我的脑子一片空白,糟了,该怎么算了?我怎么一下不知道了?这时,哥哥在一旁不停地催我:“快算啰,会不会算啰?不会,让我来!”我急得差点哭了,只得求助妈妈,妈妈叫哥哥安静一会儿,叫我不要慌,再想一想。我算出来了,“5乘6等于30,30减7等于23,23加1等于24。”我高兴地收走了牌。(孩子们都听笑了。)瞧,孩子们,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你的身上也发生过,把这些生活小事,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好作文。你们想把这样的小练笔变成一篇作文吗?

生:想!

师:那该注意什么呢?

生说后师总结:把事件写完整,把经过写详细,当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还说了些什么,心情怎么样,细致地写下来。有信心把这样的小练笔变成一篇作文吗?

生:有!

(40分钟完成。)

所谓“综合对应”,我们可以理解为:以阅读的文本中某一个方面为发散点,设计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写作训练,甚至其他训练的教学对应策略。这一对应策略的运用,对执教者解读教材的要求比较高,要么教师能够按单元解读教材,把单元中与某篇课文相联系的一些教学点结合起来;要么教师把一篇课文与学生诸多的生活经验联系一二,并引导其表达出来。案例一,教师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感悟作者是如何抓住表现春天特点的景物(文词对应策略),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抓住颜色、形状、感受春天的美(意趣对应策略)。张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景,把课前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词句、图片进行交流,结合积累运用的综合性学习,感知春天的美好,画一幅出多彩的春天图,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画的图画,联系生活写一段话(手法对应策略),或自己编写一首小诗。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主要是基于教学任务重而教学时间紧迫的实际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用好教材并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像这样,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以教材为范文,指导学生把春景说出来、写出来甚至画出来,确实不失为一种让学生在一堂课内高高兴兴拥有多元收获的综合对应策略。案例二,教师想关注的点是伴随作者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没想到这样的喜怒哀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说到这样的事情,他们都侃侃而谈。随即有了小练笔、习作的诞生。习作中,学生也表达了情感变化(手法对应策略、思路对应策略)和相应的心情(意趣对应策略)。语感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物体,但是它通过人的阅读和写作是能够表现出来的。语感是可以培养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语文课堂和生活实际,积极为学生探寻培养语感的途径,创造培养语感的语言实践机会。


[1]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2] 重庆市北碚区东阳小学,谌纺《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3] 重庆市北碚区东阳小学,舒眉《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实录

[4] 重庆市北碚区东阳小学,余萍《威尔逊出游》教学实录

[5] 重庆市北碚区东阳小学,喻霞《仙人掌》教学实录

[6] 重庆市北碚区东阳小学,黄芳《飞檐走壁的虎将》教学实录

[7] 重庆市北碚区东阳小学,朋玲《看戏》教学实录

[8] 重庆市北碚区东阳小学,杨梅《生命的药方》教学实录

[9] 重庆市北碚区东阳小学,张卫《春的消息》教学实录

[10] 重庆市北碚区东阳小学,张迎春《一幅难忘的画》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