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述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一、演述教学策略的内涵
演述的“演”指表演、演出、演绎、演说,“述”指叙述。演述包含故事化的演述、评书化的演述、相声化的演述、小品的演述、戏剧的演述、电影的演述等。
二、演述教学策略的操作路径
演述教学大致经历探究文本、再创造、形式设计、演述演练、演述进行、评价等环节。
文本的探究是最基础的工作,所探究的对象是文本中的所有内容,包含文本的构成方式以及语言特征、表现手法等。其中不仅有全面的理解,还有探究者的体会和感悟,演述成功与否,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它能充分地体现探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觉性。
再创造环节是在对文本探究之后为满足演述要求必须进行的加工改造工作。不仅文本样式要改变,而且文本内容也要改变。譬如说,演述《西门豹》的故事,首先,要基于文本本身的故事情节框架、人物形象及其相互关系去构想你的演述。其次,可以对人物关系、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填补空白,使形象更丰富,更鲜活饱满。课文中的西门豹只有一个名字,具体形象如何,不清楚,就必须创造出一个形象逼真的西门豹来。在故事中将其描述,他的长相、他的身材、他的性格、他的事迹都有必要创造出来。这样的工作就叫再创造,即源于文本创造的再创造。再创造的工作对所有演述形式都是必须的。在再创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创造精神得到肯定和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再创造过程中,学生踊跃地想象、联想,甚至幻想,踊跃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并且将自己的生活经验、阅历融于再创造过程中,他们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形式设计环节指选择恰当的演述形式,这里的设计指选择,也就是说哪一种形式更合适一些。“合适”指学生对某种形式的熟悉程度以及喜爱程度,另外还有一个新奇程度。不同的演述形式其训练价值也有差异。故事、评书侧重叙述能力、刻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小品强调合作能力、空间虚拟能力、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相声需要合作能力、对话能力、幽默能力、悬念能力。戏剧需要创造能力与表演能力,包括语言、形体动作的表现力、体验能力、对话能力。一般情况来说,在学生中宜采用比较经济的形式,如故事、评书、小品之类。另外学生还应具备相应的表演形式方面的知识,可以先采取观摩及模仿的方式让他们有所习得。
演述演练是正式演述的准备阶段,准备到位是其基本要求,满足这个要求的是精益求精的理念。为了做到“精”,就需要反复,尤其需要自我批判,没有自我批判就无所谓反复。自我批判意识和能力的建构与发展是求精的必经之路。自我批判是人格完善的必备条件。可见准备阶段对“完整的人”的形成的重要性。反复意味着认真,意味着耐心,意味着坚持,由此可以训练出良好的人生态度,克服浮躁心理。
演述进行环节是展示成果的环节。这是一个张扬自我、体验成功的阶段,对于演述者,重要的是信心,要主张积极的暗示,勇于面对,不瘟不火是最佳状态。对于观众要主张理解、信任、配合及取长补短、取长补长。
评价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把自我评价与共同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时应以一种相互悦纳的心态,不仅求是,而且求美求善。评价可从是否认真准备与训练、语言表达与演述的能力展开。
评价之后,当然就会改进与更新。更新演述环节则是前述各环节的整体整合及升华,当然它不会是一个终止性的环节,它应向更高水平发展开放。如果有比较恰当的机会和充裕的时间,可以再进行二次创编与演述。
上述所列环节在展开的顺序上要因时因人因文而制宜,孰前孰后,交叉融合没有固定的模式,达成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行。
演述教学的组织。老师在整个活动中充当组织者、协调人、帮助者、对话者角色。学生则可以选择独立演述人和合作演述人的身份。演述是需要观众的,而一个作品恰恰又是和观众一起完成的,观众是作品重要的合作力量,除调动同学演述的积极性以外,还要调动其作为观众的积极性。合作形式有对应合作、小组合作、大组合作、班级合作。对应合作指一对一的对手戏,或一对一的表演与观众。小组合作可以是循环性的一对多的合作,也可以是组内各司其职的合作。大组合作可以是组际之间的互换性的观众与演员间的合作,也可以是表演者与评论家的合作。班级合作则指的是全班性的汇报及研讨。
演述教学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是一个整合听说读写创造的过程,对于发展学生语感能力作用极大。学生的揣摩和领悟、学生的再创造和让人觉得“很有感觉”的表演、学生生动的想象和联想等无一不是语感训练。
当然,演述教学也将面临一些难题,如时间、观摩、学习方式转变、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等。如果要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可以采取先小步后大步、先局部后整体、先少数后多数再全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