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对于语文教师的意义

第一节  语感对于语文教师的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关涉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且更是教学思想的更新与重构。正如李海林指出:“语感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论范畴,而不是一种操作手段和方法。”[1]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首位,这样才能避免语文教学存在的烦琐的“条分缕析”、重理解轻感悟、重认知轻情感、重分析轻综合的弊端,改变那种工具化、技术化地肢解语文教学的倾向,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首先,应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以培养语感为核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培养语感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力。《课标》强调,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也就是突出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吸收祖国优秀文化精神,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过程。学习语文固然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阅读和鉴赏能力。语文学习具有重体验、感悟的特点,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意义。正如叶圣陶所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2]而要深入地理解体悟它的情味,非靠语感不可。语感的理解功能具有洞察力、穿透性,就文本的词句理解来说,不仅能够很快把握词句的表层意义,而且能够迅速领悟其感性意义、语境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预测与推论,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直觉的把握,甚至能够直抵文本的深层内容和意蕴。第二,语感之“感”,既包含形象思维的因子,又孕育着逻辑思维的因子。因此,培养语感,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系统,其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语感的想象和联想侧重于语义的领悟、形象的再现、情感的体验,从而探究言语的旨趣,把握其深刻的意蕴。如教材中的《丰碑》一文,读到“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读这个句子时,学生凭借敏锐的语感,借助想象与联想,在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鲜活的画面来,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旷野之中将军的身影,军需处长被白雪覆盖的形象,又仿佛听到激荡于耳畔的阵阵狂风呼啸声,更能透过“深深、缓缓、化为、云中山”等词语体味到军礼的分量,以及将军无限沉重、悲痛、内疚的复杂心情,感受到军需处长已与云中山融为一体的高大形象与崇高人格——这是一座精神之碑、人格之碑。在此,联想与想象越是丰富活跃,语感就越显具体、生动、真切,领悟感受也就越准确、深刻、全面。当然,形象思维中自然也包孕着多种内隐的不可见的逻辑思维的运作,如感知、替换、比较等。第三,重视语感培养,还可以使语文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收到实效。因为“语感的生成是和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的心灵成长同步的”[3]。语感本身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内涵。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切忌空洞地说教。学生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品德、高尚的审美情趣,必须通过感受具体作品,让作品的高尚思想、美好情感与学生的心灵撞击出火花,产生情感共鸣,认同内化,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德育价值。

其次,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感素质,使自己具备高品位的语感。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品位的语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提高自我的语感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广泛阅读,获取知识,增加积累,积淀语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分析、评价的能力。高品位语感的形成也是需要知识的,它需要静态的语音、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更需要语用学、语境学、语体学、阅读学、接受理论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方面的动态规律知识。因此,有关这些知识的书籍也不得不涉猎。当然,教师更多的阅读还是无功利的非专业的阅读,它涉及的面可以很广泛,天文地理、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广泛阅读会使教师变为一个“杂家”,当教师面对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而不致陷入窘境;广泛阅读可以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滋养精神情感,使教师的心灵永不干涸枯竭。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缺少阅读无异于釜底抽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能关注更多的是文学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更能够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文化、开启心智,提升阅读能力与语感水平。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承了人类的文化精髓,积淀着人类高尚的思想情感,寄托着作者美好的理想与追求。阅读这样的作品,就是与一个个高尚的心灵对话,同他们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交流,无形中升华了自己美好的心灵情感,提高了人格境界。如当我们阅读《红与黑》后,于连的形象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进而引发深思,于连究竟是一个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野心家,还是一位追求幸福而不幸误入歧途,而最终迷途知返、幡然悔悟的年轻人?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对于今天仍沉迷于盲目地追求幸福、在物欲中挣扎的年轻人应该具有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人生,怎样去认识幸福,承认并享受平常的幸福。小说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平凡而又朴实的人生价值观、幸福观。再如读陶渊明的诗文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人对待仕途、对待人生的一种豁然旷达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自然而然地让我们体悟到诗人高远的精神追求,从而在心灵上与诗人的情感寄托产生对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这种“悠然”的人生境界会在我们可能遭遇的人生困窘中,起到一种心灵“拯救”的作用。我们从阅读中获得了一种健朗的情感支撑,开启了对人生智慧的思考,使精神走向茁壮。可见,阅读使我们积累了情感与思想,积淀了文化,还使我们的感觉变得敏锐与细腻,思辨趋向灵活,精神走向健朗,视野更加开阔。这自然能提高我们的语感水平,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而丰厚的文化积淀、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内在底蕴和根基,其深厚或肤浅决定着一名语文教师究竟能走多远。试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感水平,自己都不能读懂课文,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受到情感的震撼和灵魂的洗涤,他又何以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体味课文的思想内涵、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呢?

最后,教师具备了高品位的语感、较深厚的文学修养,在教学中还要有很强的语感训练意识,自觉地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掌握语感教学的模式、途径与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方面,国内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如洪镇涛、李镇西等人已走在了前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洪镇涛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这是很有见地的。他所倡导的语感教学程序和结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也是符合中国母语教学的传统,符合阅读教学的认知心理的。[4]他从培养学生语感出发设计的教学程序和结构,凸显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规律,应该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首先,学生通过听、看、读、说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对文章的体裁、内容、质地、气势、表达等方面有整体笼统的感受,触发初步的语感。其次,从语言、语境、情感、结构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推敲、品味,由整体进入局部,特别是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感。再次,加强对重点段落的指导学习。通过朗读、品味、体验、对话,交流感悟心得,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当传神。最后,背诵优美词句、语段,摘抄精彩语句,进行积累训练,包括摘抄积累、复述积累、背诵积累,再辅以运用训练,如搭配、填空、造句等方式,有意识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就阅读学习某一篇课文或某一段文字来说,这几个环节又是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并非截然独立、毫不相干的。其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可以对之简省、整合优化。又如课文《生命  生命》中的第二自然段,“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学生通过初读能够感知到这一自然段主要写飞蛾求生,以及“我”放飞飞蛾。主要采取的表达方法是描写、议论、抒情。文章描写生动具体,文势贯通,情感变化起伏跌宕,转折自然而不露痕迹。这是对此段一个模糊、笼统的语言感受,也就是通过初步的读、听触发的语感。接下来就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体悟。对于词语的理解感悟应该有多种方法。比如“骚扰”一词就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感受理解。夜深人静,“我”在伏案写稿,可飞蛾在我的“头顶不停地飞来飞去”,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是处在怎样的一种心境之中,他需要怎样的一种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飞蛾飞来飞去,还可能发出扑哧的声响,使“我”感到不爽,郁闷不安。这就是“骚扰”。实际上这个句子本身已对“骚扰”作了注释。“极力”“鼓动”是对“挣扎”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通过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如可否把“极力”换为“使劲、用力、努力”,让学生比较辨析,使学生体悟到只有“极力”一词才能更准确传神地写出飞蛾竭尽全力,用尽全身的力量挣扎求生的情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经常性地作这样的比较品析,学生的语感能力定能得到提升。然而,有的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词语、感受形象时采取了非常简单的做法。如本段的“挣扎”一词,有位老师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什么是挣扎,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整个画面是两个手指抓着飞蛾的尾部,飞蛾缓缓地扑扇一对大翅膀,然后给学生说这就是“挣扎”。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机械呆板、毫无生气的。试想,这样的形象感受有何价值、意义?何谈语文教学的形象思维的培养?怎么体现语文学习的情感想象性?这种滥用多媒体的做法,抑制了学生富于个性化的鲜活的想象和理解,取代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本身去感悟、想象的过程,低估了学生的想象力,似乎学生只有看了才能想。这是一种严重消解学生想象力、理解力的愚不可及的做法,也是与语感培养背道而驰的,背离了语文教学重在“使学生对具体而又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有所体验从而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他的语感”[5]的价值追求。本段的教学要通过朗读指导来感受领悟。要使学生读出感觉、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在把握了本段的情感脉络、思路的前提下进行背诵、好词佳句的摘抄以及运用训练等,以达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