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教学策略的开发途径和方法

第二节  语感教学策略的开发途径和方法

语感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教学策略亟待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感教学策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理应成为老师的重点开发对象。通过语感教学策略的开发,一方面升华自身的语感,使自己的教师生涯,洋溢许多乐趣,淡去了许多焦虑,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爽适的境界;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造就学生的语文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靓化学生的生命质地。

第一,须确立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强化语感意识。我们认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中心地位。“语感中心主张语文学科应当聚焦于语言,以提高语感素质为中心,而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进行的有关技术训练处于辅助地位。”[5]语文教学的任务所面对的其实是言语的实践与运用问题,而言语是每一个个体的独特生命活动方式,精神活动方式的活动空间,所谓“言为心声”就是这个意思。而语感的获得与提升只能是语言的实践,因此语文教学以语感为中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语感意识就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的基本意识。语感意识强的老师,必须产生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就会有出色的表现。

第二,语文老师应升华自身的语感能力。如果自身语感能力平平,感受力低下,甚至麻木不仁,自己在语感方面无路可走,又哪能披荆斩棘、开拓新路让别人走呢?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升教师的语感品味。一是朗读与讲述,它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一个优秀的朗读者、故事讲述者。语文老师不妨每天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朗读或者讲述故事,以此修炼出上乘的语感来。二是阅读,在阅读的时候,留意自己的阅读初感,对自己的阅读初感反复咀嚼,从中悟到些东西,语感力也就渐渐深化、敏感化了。三是写作,我们强调写作在整个语文素质建构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我们越写越有感觉的时候,语感也就越来越灵敏、深刻。管建刚老师说:“阅读是一种寻找,对于写作而言,那是一种表达的寻找,那是一种精神的寻找。”“‘写’然后‘读’,很容易‘读’以致‘用’。有了‘写’的‘读’,你就会琢磨别人的‘写’。”[6]从管建刚的读写史中,有力地阐释与确证了一个教师的精神发展史与语感建构的历程。四是爱好,尤其是对艺术的爱好在语文老师的生活中,应有重要的位置。在音乐、美术、大自然的熏陶中,保持并升华自己的灵性,使美感和语感和谐共生。

第三,留心生活中的语感现象,养成琢磨语感的习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不同”,这不同的性格、气质,不仅从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表现出来,还从一言一语中表现出来。即使不见其人,仅闻其声,也知其人。甚至一个人留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大多也是凭这个人的语言,完整并鲜活起来的。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一种自发的不经意的过程,如果我们将这种现象经意一下、回顾一下,对自己感受的认知,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人的言语、声音作为一种介质,激活、链接、整合意识中的影像系统,迅速给定一个或一组特定的表象,他是谁,就自动立体起来。我们对自我之认知的自觉就是自觉于这样一个过程。自觉之于认知其作用就在于,激活力更大,链接效率更高,整合的强度更大。一句话,语感更具深度、广度、敏感度。这样,就能为语感策略的开发广开方便之门。

第四,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通过观察、总结来开发语文教学的策略。如,语文课堂的气氛问题,是我们语文老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理当追求那种高度和谐而又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心情愉快轻松,精神集中开放,思维活跃,语言机智,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感受性敏化,体验性强化,直觉性表达化。这里面储藏并爆发出许多语感资源。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语感资源得以显现,其中究竟有哪些技术问题、策略因素?于是我们进行总结,定会得出我们自己独有的适切的语感教学策略。

第五,从理论上演绎出语感教学的策略。语感,有深厚的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美学,尤其是心理语言学的背景。哲学的中心任务就在于认识人本身,而语感则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是包含认识、情感等在内的对语言全方位地感知和判断,是一种社会的人的感觉,社会的心灵的感觉,甚至可以说,语感就是人本身,这就是语感的哲学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无论认知问题、爱好和需要问题、兴趣和动机问题、情感和情绪问题、内驱力和外驱力问题都是语感和语感过程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语感的心理学对象。教育学的核心价值是关于如何“立人”,是关于人的素质发展的学问。人的全方位的素质培养,离不开“言语”,而语感的培养,还是人的全方位培养的重要角度。只要有人的存在,语感便和他相伴终生,因此语感教育,不管是他者还是自身,都是终身性的,是终身性的学习。语感为中心的教学还具有开放性,开放于生活,开放于未来,开放于心灵,它感动生活、领悟生活,课堂内外和谐共生。语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对话性的,因为感觉的独特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的中心,老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帮助者和参谋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语感活动的优质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文本、学生形成真正的对话关系。以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心理感受,语言感知,其实是语言的实践,是言语的形式、情境和志向及其相应的结构。语言感,包括音位感、节律感、语调感等。语义感,包括词汇感、语句感。情境感,包括时间感、空间感、场合感、对象感、关系感、集体感、性格感、情绪感等。意向感,包括意念感和倾向感等。从美学角度来看,包括语言美感、风格美感、形象感、幽默感、哲理感等。语言美感,包含言内和言外感,言内感即感者表达对象尽在言中,言外者即感者“言有尽而意无穷”。风格美感,“风格即人”。言语格调是人本性的流露,往往通过词语的运用,句式的安排,修辞的运用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简洁感、繁富感、含蓄感、明快感、朴实感、绮丽感、稠密感、疏放感、典雅感、庄重感、协调感、豪放感、柔婉感、雄浑感、纤巧感等。形象的美感,包含感知“象”,感知“象外之象”以及“象”中之情。哲理性语言的美感,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哲理性表达,体验其睿智和深刻、新奇和不凡,这种体验常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慰藉,行动的牵引。幽默型的语言,带给我们以幽默感,幽默的语言使我们发笑,你读到幽默的语言就发笑,证明你有幽默感,第一时间便发笑证明你幽默感很强,想一想之后才笑,那就要弱一点了。笑什么,当然是笑那些可笑之事、可笑之人了;表里不一,可笑,荒诞乖谬,可笑;笑,表示了批判,同时也能让我们在幽默中摆脱尴尬。幽默和语言的关系,幽默性的语言可以表现幽默。非幽默性的语言照样可以获得幽默的效果。幽默性的语言常使用变形、夸张、岔断、倒置、转移、牵涉、降格、升格等手段。非幽默性语言,规规矩矩,都原生态地表现出了生活的幽默。因此,幽默的语言美感,便是感受两种不同的幽默——语言幽默和幽默语言。

上述五方面途径,前三项着力解决教师自身的语感问题,只有自身语感意识强烈,养成琢磨语感的习惯,加强自身语感能力的训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着高品位语感的优秀语文老师,才能为语感策略的开发铺就金光大道。以其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后两项是具体途径。一方面来源于教学实践与教学创新。语感教学策略中的泛故事化解读、朗读设计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的。另一方面来源于理论演绎。无论从语感的哲学角度、心理学角度、语言学角度、美学角度、教育学角度、心理语言学角度等,都能演绎出相当恰切的语感教学策略。比如,我们提出的读写对应策略、演述教学策略、追问教学策略、鉴赏教学策略等都和理论演绎有关,同样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着语感自身的生命力。理论的学习,是语感策略开发的富矿,其资源极其丰厚,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比如,哲理感用什么策略?美感用什么策略?幽默感用什么策略?形象感的“象外之象”用什么策略?这些都等待着我们走进这片既赏心悦目又神奇多姿的天地。


[1] 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0.

[2] 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5.

[3] 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5.

[4] 曹明海,陈春秀.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85.

[5]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8.

[6] 管建刚.我的读写史——我是个半路出家的读书人[J].人民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