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
2025年10月22日
第二节 语感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
语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语感形成的基本理论涉及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范畴。
语言学告诉我们: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生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而感受只能产生于人们自身感受的实践,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感知“自己的语言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唯一条件。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样自觉不自觉地长期训练、反复实践及在社会的不断交往中,语言文字规律、词句的含义、情味等就以“格”的形式巩固和积淀,而储存在大脑里的一个个“格”组成了“格的结构群”。这样,人们在重新接受言语符号特性编码时,意识就会与自己头脑中的“格”相契合,立刻触动心弦,以自动化方式对号入座,迅速感知作出判断,所以就产生了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效应。这一过程正好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揭示了语感具有认知性品格,语感不仅能感受语言的形式,而且能够洞察语言的意义。心理学还告诉我们:语感是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其中介便是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要点便是操作(语文实践活动)和重复(语文训练过程),由此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语感直觉。
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并非不要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策划、组织、启发、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切身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
[1]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