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整合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一、音画整合教学策略的内涵
音画整合教学策略的“音”是指“音响、音乐”等声音,“画”指“图画、画面”。前者是听觉对象,后者是视觉对象。音画整合教学策略是指将音画元素整合进语感生成、发展当中来,使语感形成、发展过程与音画因素联系起来,让音画因素促成语感。
从感觉角度来讲,语感与诸多类型的感觉有相当大程度的相通之处。比如语感与乐感、语感与画面感、语感与运动感等感觉休戚相关。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多处形象地描写了这种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的清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用“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即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歌声)来描写,让人产生“感觉的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给人带来一种奇妙无比的联想与体验。再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光影交错,杨柳画在荷叶上稀疏的倩影,浓淡相宜,似一幅水墨画,为了使读者的感受更丰富,把视觉画面转化为听觉感受,观赏不均匀的月色倩影就如同欣赏美妙的乐曲,时而舒缓、时而明快,赋予其一种音乐旋律之美。这其实就是语感与乐感相互融通、交错,彼此转换,也是语感的音乐化表达。欣赏美术作品,有“读画”一说。所谓“读画”,乃是以深刻的体验,走进画作的风神意味中去,让心灵与画作产生精神交融,与画家共鸣,与画家对话。苏东坡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是典型的例子。苏东坡用“画”来感受王维的诗,用诗来感受王维的“画”,一是语感的画面感表达,二是画面感的语感表达。
语文教学与音乐、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堂教学整合音乐、图画的元素,通过美妙的旋律、生动的画面,创造与文本内容情感相一致的情绪氛围,营造特定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移情力,能启迪学生智慧,净化心灵,陶冶审美情感。这样的整合达到了音乐与理解体验的相互促进、画面与文字的同创共生。
二、音画整合教学策略的操作路径
(一)以音乐引发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与体验。以此促进联想与想象,生成画面,促成语感的提升。文学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本身就与音乐有关。如《二泉映月》《高山流水》《送元二使安西》《月光曲》等。这类课文的教学,一定要通过音乐来激活情感与想象,达到语义互补与语境互动。如《月光曲》一文,其重点段落是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现场即兴创作弹奏的音乐,他们依据音乐旋律所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画面,是用文学语言来描绘呈现的。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颇有难度,很难走进贝多芬的音乐世界与兄妹俩的想象世界。这就需要把音乐与文学语言的描写对应起来,教师必须借助音乐来促成学生的理解感悟、体验想象。既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旋律节奏的美妙,又要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描写、画面场景变换的绚丽多姿,体悟到语言文字的灵动和精美。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闭目静听,在欢快温馨和极具变化的音乐旋律中展开联想与想象,引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浮想联翩,各种场景与画面翩然而至,闭目凝神,澄怀味象。由此达成音乐感、画面感与语感的融通。此时,再让学生尽情畅谈与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相信,学生的所想、所感、所悟必会异彩纷呈。
(二)以音响刺激体验的强度。《飞夺泸定桥》,哗哗的雨声、汹涌澎湃的水声、激烈的枪炮声、嘹亮的冲锋号声、雄壮的喊杀声,此起彼落,交织成一片,学生通过这些声音体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克敌制胜的雄心,其感悟必然异常深刻。《美丽的丹顶鹤》,配以鹤鸣,学生将体验到别样的情趣。《狐狸和乌鸦》,乌鸦那滑稽的“哇”之歌,让学生仿拟一下,课堂上会平添许多轻松和快活。给《龟兔赛跑》配点“嘚嘚”的马蹄声、“咴咴”的马嘶声,学生“眼前”的场面会更鲜活。《雷雨》配以雷声、雨声,《观潮》配以涛声、潮声自不待说。《夜莺之歌》就应该适时欣赏夜莺之歌,《山谷的回声》就应让学生听听山谷回声,这样学生就能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作者描写的声音之美。
(三)以画面来饱满语感。语文教学,重理解轻感受的误区由来已久,目前这一认识也没得到较好的改善,也许和对“形象化”这一教学原则粗俗化的理解有关。所以,在课堂上动不动就投影一组图、展示一件实物的做法,虽然看起来学生理解的难度降低了,但是也剥夺了学生自主想象的权利,取消了精神产品个性化的多样可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构成直接伤害。所以,画面问题要十分慎重。我们认为画面的运用应和学生的想象、联想互动,在互动中使语感更加饱满。因此,要把握好画面出现的时机,设计好画面内容。一般来说,画面宜在学生充分体验、想象、描述之后,而不是之前。因为语感是个性化的。画面的设计不宜过分充实,不宜过分终端化。太写实易拘执,太终端易滞塞。拘执便不活泼,滞塞就不通达,就会成为语感的障碍。画面的设计宜动态一点,夸张一点,幽默一点,这样利于头脑的轻松和兴奋,易于找到感觉,易于语文和个体的亲和。比如,用风光短片《庐山》来饱满《庐山云雾》的感受,就会做到“境界全出”,将《狐狸和乌鸦》做成卡通形象,给狐狸、乌鸦来点人格因素,其形象将更加鲜活、立体。
(四)音画元素的整合,其主要功能是使境界性更饱满,使感觉更强烈,使情绪更高涨。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座人迹罕至、清冷空寂的山林,林木并茂,时光仿佛回到了太古。却偶然听见三两人声,似乎这山林并不寂静,但这三两人声在这天边的寂静中被稀释得若有若无,山林中更显得空旷幽静。山深林密,已显幽暗,更有千年青黑的苔藓,更是暗中又暗。而一抹残阳,欲以温暖鲜亮这幽林苍苔,而夕照虽美,只是一瞬。一瞬之后,夜幕降临,幽暗更深。诗人王维又是一个画家、音乐家,这首诗,诗、画、乐一体,王维以其对画面、色彩、声音的敏感,写出了有声的寂静,有光的幽暗,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境界。我们不仅需懂得《鹿柴》诗意,更要体验、默会其境界。体验、默会便是徜徉在音画之中。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计:摇过轻雾弥漫的连绵起伏的山岭,将山岭缓缓拉近,一片茂密的森林,让镜头在幽暗的林间穿引。黝黑的树干,厚重的青苔,堆积的落叶,不时有一股溪流潺潺,一抹残阳从枝叶间挤过苍苔留下一痕暖红,瞬间淡去,村子渐渐暗下去了,眼前一片混沌模糊。音乐随画面一起律动,音乐可截取《天籁》的若干段落,可穿插洞箫、古琴的乐句。音响也嵌入其中,叮咚的水声、乍然的鸟鸣、人语、笑声。不过,要把这些音响处理得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最好。学生在音画氛围中默读《鹿柴》,一遍,两遍,若干遍,那境界身心俱入,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的感悟力大增。
音画整合教学策略和情景教学有某些类似之处,但也有差异。情景教学营造情景更多是为了理解,音画整合教学策略的目的当然也有理解,但更主要的是为了体验、感悟,是为了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情绪,是为了生成并升华语感。
音画整合的语感意义在于:①音画元素能激发语感,使语言所表达的境界、氛围、情感情绪,在音画的支持下更加饱满、鲜活、深刻。②提升感觉的转移能力,将语言转化为音画、音乐、音响等。③提升感觉的综合概括能力。整合的成果形成方式是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是全方位的综合,是复合型的经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