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形成机制的若干理论
要解决语感如何培养,首先要解决语感的形成机制问题。关于语感的形成机制,它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若干理论。
近年来,诸多学者不乏有见地的阐述,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诸说:
“语感中介说。”语感中介说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中的“建构学说”。即语言信息不断刺激言语活动主体的视觉、听觉器官,言语主体依据自我原有的言语图式对语言信息进行个体同化,并把同化结果积淀于原有图式之中。语感的生成不是一个单向线性过程,语言信息与言语主体的语感生成之间构成双向交流的动态关系系统。语感中介说这一心理过程是一种感性认知,即在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内容的伴随下,从感性接触到直觉综合再到表象积累,进而实现语感生成。
“内外驱力说。”伊道恩、李中立认为,语感的内驱力是表象和情感,外驱力是语境;语感发生诉诸内驱力,但外驱力制约着语感的方向,并且影响着语感的速度和质量,语感是内外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化—外化说。”此说认为“语感能力的形成是人获得理解语言和语言生成能力、积累语言知识的过程。这个心理过程的根本形成是内化和外化。语感能力的有效形成,有赖于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内化是指外部的语言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主体头脑内的认知结构;外化是指学生把获得的语言知识运用于具体的言语活动。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外化是内化的巩固与深化。
“程序性知识学习说。”该说法认为,语感作为程序性知识的一种,其形成经历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及程序性知识的自动化三个阶段。
“语感图式与同化—顺应说。”图式说认为,人的所有知识都能组成一定的单元(模块),这种单元就是图式。“语感图式是语感生成的基础,是一个庞大、精细、严密的网络系统,包括许许多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知识单元。”语感图式由形式结构、情境结构和意向结构三个层次的结构网络组成。言语主体与言语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发生作用。同化是指头脑中已有的语言认知结构与将要接纳的语言认知结构基本一致时,就直接把它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顺应是指当前的语言认知结构与将要接纳的语言认知结构不一致时,改变已有的语言认知结构来再造或重构新的语言认知结构。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主观的语感源于客体的言语,是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1]语感图式与同化—顺应说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语感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 这种能力是以对语言文字表层意义的感受为起点,通过各种途径深化,以达到对语言的深层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经过强化之后,在言语主体内部积淀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的语言习惯。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它的心理机制是在于图式对语言与对象的加工作用”。语感是心灵的直觉。直觉构成了语感的核心因素。正因如此,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2]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学生如果有了这样的体验,再加上言语实践,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增强。
以上诸说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语感作了界说,提法迥异,各有侧重,有些还显粗疏、模糊,但基本内核则趋于一致,即语感属于直觉思维,是对言语的直觉能力,语感是一种高级的语言文字综合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语言感受是从感知开始的,整个过程包括感受、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的心理因素。据研究表明,语感认知是一个特殊的机制,首先,语感的认知结构是表象系统。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是以表象和语词的形式保存着,认识网状结构是表象系统和语词系统相互制约、渗透、影响、配合构成的,反映了事物的联系和本质;与语词系统不同,表象系统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进行想象,用形象显示,而语词系统是以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用理论阐明,因而语感应归属于形象思维范畴。其次,语感的心理结构是图式系统。人类的认识活动并不是刺激——反映这种单纯的单向活动,而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辩证运动。“图式”是指人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在新的语象刺激下,头脑中的“图式”会发生变化,或整合同化,或改变顺应,产生心物感应现象,因而,语感的认识机制是类推而不是归纳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