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第一节  追问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操作路径

一、追问教学策略的内涵

追问教学策略最突出的功能是求取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感悟。可以说,想要对文本理解得有深度,感悟得深刻,都要追问。追问在教学中出现的频率居高不下,当然,多为自发性质。一是没有将追问作为一种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二是没能建构起追问的操作机制;三是它多表现老师单向性的活动,缺乏师生互动。我们特别需要追问这种学习的智慧,让它在语文教学中成为一种自觉。

追问的结果是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是什么”解决的是锁定追问的对象。该对象可能是文本的题目,这就产生了审题读书。同时,也可能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句群,一段话,几段话,一个场景,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个判断,一个细节等。

 “怎么样”解决的是形态、形状、形象等。“象”的问题,所使用的是形象思维,是想象、联想。在追问中,这一环节直接决定了阅读的深度。我们说,追问很多时候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就和“怎么样”不到位相关。“怎么样”到位,指的是“象”的鲜活饱满。鲜活饱满之“象”就提供了抽象其意义、判断其因果、连接其关联的可靠凭据,也就是说“象”的鲜活性、饱满性本身具有强大的穿透性。

“为什么”解决的是因果性、意义性、价值性、关联性的问题。使用的是抽象思维,是判断、推理、归纳、演绎。鲜活饱满之“象”为“为什么”提供深入解读文本的可能性。同时,“为什么”也有启动“象”的展开运动的作用。追问的三个问题,只是一种模型,在操作中可以置换为相关的问题方式,并且三者之间是不断互动的,不是刻板的程序。

二、追问教学策略的操作路径

1.追问细节。如《倔强的小红军》有这样一段话:“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这段话中的一个细节值得我们反复追问。小红军牺牲了,陈庚发现了他的“鼓鼓的干粮袋”里装的是一块烧焦的牛膝骨,“骨头上还有几个牙印儿”这必然引发我们的追问。“是什么”,让学生的思维锁定在牛膝骨上。“怎么样”,一块烧得黑黑的、上方留有牙印儿的牛膝骨。这块牛膝骨从何而来?我们想象到这位小红军的干粮已尽,干粮袋里的干粮已颗粒无存。小红军早已饥肠辘辘。于是他必须找吃的,他到处找寻,一无所获。猛然发现一堆灰烬,以为出现希望,心中一阵高兴。但他翻遍这堆灰烬,没见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只留下些烧焦的牛的残骨,饥饿难耐,眼前一个烧焦的牛膝骨,让他闪过一种饼呀、馍呀的幻觉,于是迅速地拾起来,狠狠地一口下去,几个牙印留下了。“吃”的问题没解决,只得扔掉,但又不舍,还是留着吧,这毕竟是牛身上的东西,把它装进干粮袋,这袋子空着也是空着,也许还用得着,至少干粮袋变得鼓鼓的呢。这是我们想象到的牛膝骨的故事。想象得还算合理,还算鲜活、饱满。现在我们稍微分析一下,这个想象中存在着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互动。“为什么”,为什么他想啃这牛膝骨?一是因为年龄小,不像成人那么理智;二是饥饿逼迫得太急,已经出现幻觉。为什么他要把这不能吃的烧焦的牛膝骨放进自己的干粮袋,是因为他觉得这块牛膝骨尚有些用途。这就是我们想象的牛膝骨的故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互动情况。

但我们的追问并未到此为止,我们仍要往前推进。牛膝骨上的牙印儿的意义在哪里?从牙印儿我们看得出这小红军有一股劲,若是温文尔雅的人,绝不可能让这块硬邦邦的骨头留下牙印的,就算是饿急,一般的人还是要先试试吧!哪会像他那样不管不顾,一口便狠狠地咬下去了,这样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了小红军身上的倔强是怎么回事了。这样,小红军三拒陈庚就好理解了,这是性格使然。如此说来,小红军三拒陈庚的意义就不大了吗?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汉子、一条小男子汉。有歌这样唱到:“红军都是钢铁汉”,难道这意义还算小吗?陈庚也是一条好汉,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因此,他回想他长征那段经历时,才那样荡气回肠,情不自已。

2.追问主题。如《灰雀》的主题往往被定位在“爱”上面,列宁对孩子宽厚亲切的爱,对灰雀自然灵趣的爱。这种知识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我们再一追问“怎么样”,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和谐的画面,人与人,人与鸟,人、鸟与自然何其谐和而生动。这样我们就看到另一主题——“和谐”,它是“爱”的主题的升华,是“爱”伦理的意味向“和谐”的哲学意味的升华。又如《麻雀》,中心主题是什么?大家都认为是“母爱”,作为主题,“母爱”确实存在。但我们经过追问,在老麻雀能最终成就母爱、拯救她的幼儿的背后站着个猎人,如果没有猎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要说拯救幼儿,连老麻雀也自身难保。更本质地说,屠格涅夫的《麻雀》其实是颂扬“人道主义”,颂扬“情爱”,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先进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取向。通过麻雀事件来表现俄国社会出现的新的价值取向。当然,我们也看到,即使麻雀们葬身狗腹,老麻雀的母爱精神也是永存的,是震撼人心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猎人精神对“母爱”实现的重要性,没有“猎人精神”,母爱只能是一种惨烈、一种牺牲、一种被毁灭的价值。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要素,母爱应得到最完满的结果,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是这种完满结果的守护神。

再如对《落花生》一文主题的追问:为何要大谈落花生的作用,且把其与苹果、石榴加以比较?很明显,作者是要由落花生的用处,进而赋予其品格,引出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踏踏实实,对别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表面好看而没有实际价值、没有用处的废物;还可升华为过一种平凡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承认并享受平凡的幸福,即平平淡淡才是真,甘于寂寞,享受孤独等意义。当然,我们也可以与时俱进,超越前见,提出既要敢于表现、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同时又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要有真才实学。或者从另一个层面解读,既要有外表美,还要有心灵美。就教学操作来说,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文本主题的多元解读,应在学生对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有基本的认识后,再结合当下的语境给予多元解读,教师一定要关注把握好诠释的“度”,否则极易导致“过度诠释”,甚至“价值虚无”。[1]

追问教学策略的语感意义在于:追问以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深刻互动:一方面鲜活、饱满其形象;另一方面不断向意义、因果的纵深开掘。因此造就了极具穿透力的感觉世界、经验世界,使内心徜徉着体验的景致,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自身生命的要素,成为一种人格坐标,也因此造就了洞悉事物本真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称为直觉的能力,在无数次的习得中就能获得认知能力的实质性升华。同样,这种语感的上层能力,必将影响主体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