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本质与特征
关于语感的本质有“感悟论、领悟论、感受论、经验论、直觉论、无意识论、智慧论、能力论”等诸说,我们认为,语感本质上是一种言语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语感具有敏捷性、整体性、模糊性与精确性及情感性等主要特征。
一、语感的本质
语感本质上是一种言语能力。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对活动的进程和方式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那种个性心理特征。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是在言语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也是在言语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在言语活动中,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一个人语感素养的高低。语感能力强,则能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其背后就是语感在起着或自发或自觉或自动的调控作用。反之,则听不明、说不清、读不懂、写不畅。语言能力包括阅读和表达(听说读写)能力。语感既存在于言语的理解之中,也存在于言语的表达之中。如果从信息论、阅读理解与表达的层面来分析,听说读写能力实质上就是借助语言文字(口头、书面)来吸收、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听读是理解和吸收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的过程,是以理解意义为中心的;说写是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以表达意义为中心的。在听、读(理解)和说、写(表达)的言语活动中,语感始终与之相随,起着自动化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决定着言语活动的进程和方式。
语感本质上是一种言语能力。首先,语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语言是言语个体的言语活动经验的积淀,语感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伴随言语活动过程的始终。其次,语感具有主体性。语感是言语个体在言语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是言语个体与言语客体的互动,即言语个体在言语活动中通过学习、积累、体验、感悟而主动建构形成的个体言语能力。最后,语感的形成具有渐进性与累积性。语感能力是在丰富的言语活动中获得、形成与发展的。语感不是知识,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复制、粘贴。言语主体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磨砺自身的语感,从而使自身的语感不断积淀和发展。
语感是一种直觉建构的心智技能。语感似乎很神秘,“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语言,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2]。这里的“自然而然”说的就是不经过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对语言的一种快速反应、敏感与直觉。李海林用“直觉同化”来解释语感生成的过程。所谓直觉“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3]。这种对语言直觉的判断与识别、对言语的创造与生成,其实依赖言语主体的语言知识和心智技能及其言语经验。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执行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心理活动。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简缩性,不像动作技能那样可以言说清楚其动作过程。在言语主体与言语客体的互动中,那种直觉、下意识、无意识、自动化、敏锐、迅速的反应背后,其实是有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调节和指导言语活动的方向与进程的。心智技能是类化了的言语经验。语感作为一种心智技能是获得言语经验、语言知识的主要手段,它通过对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的作用来影响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4]
二、语感的特征
语感是言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言语活动过程中通过言语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语感最本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敏捷性。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语感的敏捷性是指语感“往往表现为一瞬间就把握住某种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的那种顿悟”。人在感知语言文字后,能够迅速领悟、理解其意义,并且能够直抵语言的深层意义,领悟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旨。言语主体凭借高品位的语感,可以在瞬间不假思索地辨别词语、句子等在具体语境中的隐含意义、语体色彩、感情意蕴等细微差别,而不需要揣摩、体味、理解、领悟的思考过程。可见,语感的敏捷性渗透着直觉的非意识性特征。这是一种潜意识思维,或者说是通过某种潜意识直接把握对象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往往凭“感悟”。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尽得风流、境界全出。“语感能够迅速、准确对言语对象做出正误、真伪、是非、美丑的直觉判断。”这种判断的不假思索却是言语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借鉴、揣摩、训练、积累而成的。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知识与经验相互作用,使字词句与一定的隐含意义、情味、语言规律在头脑中形成某种稳定的联系模式而固定下来,当人们新接受到的言语刺激同已固定下来的模式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时,通过类推,语言信息就立即被理解,情感也随之产生共鸣,于是实现瞬间直接迅速的领悟。“乍看起来,好像是无须思考,其实是早已思索在前,并且思索得十分透彻、深刻,以至于使得眼前的思索达到高度凝练的程度,一触即发,信手拈来。这样敏锐的语感是对语言文字表象感受和理性思考的高水平的和谐统一,它既指向言语形式,也指向言语内容。”语感的敏捷性特点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多积累规范的、文质兼美的句段与文章,并要重视言语实践活动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语感能力。
第二,整体性。对语感整体性特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是训诂式地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5]。二是指对言语对象及其所处语境全方位的认知和把握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全部意义的正确理解和建构。语感整体性特征一方面与直觉思维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汉语的独特文化传统相关、与言语作品的整体性相关。汉语是“人治”语言,汉字字形耐人寻味,语法以语序和虚词为手段,“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注重心物感应、直觉体悟、整体综合,思维结构偏于笼统模糊。言语作品是按照一定的体式章法、语言形式建构起来的、能够传达作者某种精神情感的一个言语系统、一个有机整体。有机的整体性是一个言语作品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基础。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指出,各类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完整性,有机性,以及这样的特质:形式和内容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表达艺术家所体验过的情感”[6]。文本作为一个自足的系统、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气脉、神韵,教学中肢解课文,只抓住片言只语、某一个词句而过度阐发是有问题的,可能造成对文本肢解与阉割,损害了文本的整体美。[7]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在感知体悟言语作品时,要有语境意识,要对言语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而不能作片言只语的片段式感受。就阅读理解来说,文章由字、词、句、段、篇构成,字、词、句、段就是文章的部分,由此构成篇章整体(作品)。部分与整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是由多层次的部分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相对的。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语感既表现为对基于语境的整体理解与把握,也表现为对各个部分的感知、感悟。语感之感重在“感”“语”,“感”的过程就是对所“感”之语(文本)进行理解和把握的过程。语感的整体性表现为先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从整体上迅速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意蕴、语言风格,而后将整体分解,厘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做整合。语感的整体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立足于具体语境对言语作品进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思路,提升学生迅速捕捉文本主旨与语言特色的整体感知能力。
第三,模糊性与精确性。精确与模糊是相对而言的,模糊与精确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就语言理解和表达而言,模糊中包含着精确,精确中隐含着模糊。语感的模糊性和精确性表现在语感的过程具有模糊性和语感的结果的精确性特点。语感作为一种内隐的心智技能,属于头脑中的动作经验,具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等非外化操作的特点,使其显得不确定和难以把握。在实际的语感过程中,我们很难说清楚是由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哪一段语言文字使言语主体明确地意识到、捕捉到和把握到言语客体(作品)所表达的主旨的决定性所指,但言语主体又实实在在准确地把握了言语客体的中心主旨和意蕴。[8]言语主体对语感的判断过程表现为一种“意会”,一种“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语感过程的不确定性,而语感的结果又是正确、精当的。语感过程的模糊性凸显的是语感生成的自觉性与自动性,一种瞬间的直觉,一种心智技能,体现出语感的不可言说性。其实,直觉之中包含着理性思维,潜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因此,语感并非不可言说与分析,正好相反,语感如果“不能被言说,也就不能进入我们注意力集中觉察的范围而被我们反省”。其实,我们正是凭借语感能力(诸如语言知识、字词感、语句感、篇章感、理解、想象、联想等)来进行言语活动的。在言语活动中我们是可以凭借“语感”并分析“语感”、培养“语感”的。
第四,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感在心理体验上的特征。情感是人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本身并不是一种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往往通过感知黏附在一定的表象之中,一旦表象被激活,情感随之被唤起。语感的情感性一方面表现为 “感言者(作者、作品)”之情,即表现捕捉言语对象的情感信息;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感言者(作者、作品)之情的基础上感“自己”之情,即表现为对捕捉到的情感信息迅速作出自己的情感反应,使作者、作品之情与自我之情产生交融与共鸣。语感的情感性既受到言语作品本身情境的制约,又受到感受主体情感经验、情感体验能力的影响。《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联想、想象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象世界与情感世界。真正走进文本就会达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体验着作者的体验。通过情感体验不仅能重构学生的语言世界,而且能更新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
[1] 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6-160.
[2] 潘纪平.语感的心理机制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99-101.
[3] 董奇.论直觉思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68.
[4] 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
[5] 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及做法[J].语文学习,1990(9).
[6]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丰陈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10.
[7] 杜社东.不要惊动文本里的美[J].语文学习,2009(11).
[8] 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