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型语感
在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中,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言语主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因而表达型语感也称为输出型语感。表达型语感的功能主要是针对言语作品(口头言语、书面言语)而生成的。表达型语感在说写活动中直接决定言语主体怎么说和怎么写,当然也要决定说什么和写什么。与理解型语感相比较,它更具有创造性。具体说来,表达型语感具有表达功能和调控功能。
一、表达功能
所谓表达功能是指日常的说写表达言语活动中凭敏锐的语感不假思索地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甚至是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能力。我们知道,人们在表达的时候不仅仅是靠理性的语言知识来遣词造句,而且还依靠非理性、非逻辑的语言知识来指导。语感在其中扮演了主角,只是我们难以意识和觉察到,但它的确存在,并能无形地左右着话怎么说、文如何写。表达型语感的表达功能具体表现在对言语作品的编码造型和监察修订两个方面。
听读理解是解码,即言语主体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个体经验去积极主动解读言语作品,探求个中真味与意蕴。而说写表达是编码,即言语主体根据其所要表达的意思选择词语,组成话语,创生言语作品。在这一表达过程中,词能否达意,言语能否承载特定的思想内容,完美传达出作者之意念,主要还是靠语感的灵敏与准确。语感的编码造型功能是指语感毫不费力、自然而然地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提供一种遣词造句的图式,使模糊的、不太清晰的意念变得清晰、固定并化作线性的言语表达,从而一开口或者一动笔就能说出或写出合符语法规范的,且具有个人特点的,为人们接受理解的话语。[11]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快速敏捷、准确精当地遣词造句的能力。郭沫若在谈到语感的时候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老正是有这样的言语敏感,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对出老师的对子。老师出的上联是“昨天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老智对为“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郭沫若的巧妙应对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也免去了一顿责罚。语感左右着人们的表达,决定你要选取的是这个字、词而不是那个字、词。学生的语感无形中也在支配着他们的表达与作文。由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个性心理、文化修养的差异,学生的语感呈现出不同的水平,体现出个性特点。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而不是压抑学生的个性,一味追求整齐划一。比如有位教师带学生春游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春天细菌繁殖很快,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沥淅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应该说这样的作文写出了学生真实独特的感受,把自己的意念用较为准确恰当的文字表达了出来。但老师却认为写得不好,并批评学生说,古往今来的文人们都说春天好,你怎么会产生这样奇怪的想法?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没有认识到学生语感的个体差异,严重压制了学生语感的个性化描写,而强求语感表达的模式化、标准化,这在作文教学中是十分可悲的。
二、调控功能
调控功能是言语主体在说写活动中对言语内容、言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自发或自动的调节与控制。简而言之,就是说写者凭借语感对自己的言语作品(口头、书面)作出判断与选择、纠正和修改。尤其是限于一定的语境之下,有时会急不择言而说错话,忙不择句而写错文。但说写者会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表达不当,进而对说出的话或写成的文进行及时的纠正或修改。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在作家的创作中常常可以见到。因为语感还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特别是在某个意思可以选择多个句式或多个词语来表达时,就要靠语感来作出判断与选择。历史上贾岛“推敲”的典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追求与执着,都告诉我们炼字炼句的艰辛与不易,而要找寻到那个终极的“唯一”依然要凭借语感。宋代大诗人王安石写《泊船瓜洲》时,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先由“到”改“过”,又换“入”,再换“满”,最后,终于炼出“绿”字,才心满意足,使诗歌意境徒然升华,更成千古绝唱。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词人宋祁对其《玉楼春》一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也是反复锤炼,对“闹”字也数次改动,先由“到”而“浓”,最后炼字为“闹”,更是使满词生辉,在文坛上留下万代佳话。清人刘公勇在词话里对宋祁炼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道:“一闹字卓绝千古。”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选词填空、换词比较、修改病句等语文基本训练,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学生修改病句、选词填空固然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但更多地还是凭借自己的语感对此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是语感的调控功能在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以上,我们为了便于论述,把语感分为了理解型语感和表达型语感,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非截然独立、毫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可以说理解型语感中包含了表达型语感,表达型语感中又隐含着理解型语感,表达中有理解,理解中有表达,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的态势。它们互为核心与基础,共同创生、共同构建起语感的两根支柱,支撑起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供无限的潜能。
[1]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5.
[2]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60.
[5]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2.
[6] 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3.
[8]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38.
[9]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5.
[10] 大卫·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1]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