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当前,教师培养学生语感意识淡薄。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语感的认识有待提高,对语感教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培养语感的有效操作策略也不多。基于此,在北碚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赵铭老师、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游泽生教授的主持下,北碚区的一批语文教师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级教育学院部分教师组成了研究团队,对语感教学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研究。
回顾研究历程,我们有以下收获:
一、研究源于问题。我们的研究立足于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真问题:对语感教学研究的忽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把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不仅对参加研究的教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且对研究的落地生根也有强大的推动力。
二、过程基于教学。语感教学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生相融。从研究方式看,有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但更多是基于课例的研究,如《瑞恩的梦想》《蜘蛛织网》《天鹅的故事》《画风》《地震中的父与子》《桥》《最佳路径》《别董大》等。从教材中来、到课堂中去,整个研究紧密结合教材、聚焦课堂展开。本书涉及的小学语文教材篇目达六十余篇,涵盖了小学各年级各阶段。
三、管理科学规范。我们在研究中注重规划,拟订方案、分步实施。本书自2014年开始规划,同时启动研究,至今历时三年多。负责人通过充分论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拟订了提纲。团队在撰稿过程中数易其稿,在理论阐释的准确性和案例选择的典型性上都多次斟酌、反复修改,力求完善。
四、团队优势互补。研究团队由一线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和教研员组成。一线教师长于实践,高校教师、教研员长于理论。我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力求做到让课例得到理论的支撑,让理论找到实践的土壤。
研究过程是艰苦而充实的。我们把阅读与实践研究作为生活的常态,注重在实践中积累提升,使自身素养与底蕴得以厚实。本书汇集了团队三年来的研究成果,凝聚了团队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教学实践经验,真实地记录了成长的足迹。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了王本朝、朱福荣、杨蔚、蒙为民等专家的悉心指导。特别是王本朝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拨冗作序、斧正书稿,更让我们感动不已。正因为有了北碚区教委搭建的名师工作室平台和经费保障,有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精心管理与指导,有了主持人和学员所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才使《语感教学研究策略》一书得以和大家见面。
各章作者分工如下。
第一章:游泽生、杨蔚、廖静。第二章:游泽生、蒙为民。第三章:赵铭、游泽生。第四章:赵铭、游泽生。第五章:游泽生、赵铭。第六章:谢婷婷、游泽生。第七章:丁历黎、游泽生。第八章:王承平、赵铭。第九章:谌纺、游泽生。第十章:杨兴梅、蒙为民。第十一章:童钱、蒙为民。第十二章:周辉、蒙为民。第十三章:辛娟、游泽生。第十四章:刘洁、游泽生。第十五章:蒋尼、游泽生。全书由游泽生、赵铭审改、定稿。
本书由于作者水平所限,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