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抄读教学策略案例及评述
一、抄读中巩固字词,形成语感
案例一:《爷爷的芦笛》[2]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养成预习的习惯,终身受益。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师:(多媒体出示“胧”。)这个字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生:读得很正确。
师:谁来给它组个词呢?
(生答后,多媒体出示“朦胧”“曚昽”“矇眬”。)
师:请孩子们快速地把这几个词语抄写在练习纸上。
(生抄写词语。)
师:看着自己抄写的词语,仔细对照一下,看抄对了吗?
师巡视发现有好几个孩子把第二、三两个词语的偏旁抄错。
师:大家想想,怎样才不会把这三个看起来很相似的词语抄错呢?
生:它们的偏旁各不相同。
师:那你能看部首,猜猜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生:“朦胧”与月亮有关。
师:很好,是说月光不明亮,月光下的东西模模糊糊。
师:再猜猜,这个“曚昽”是什么意思?
生:日光不强烈,所以看不清。
师:是日光不强烈吗?
生:是日光强烈,看不清东西。
师:(再指着“矇眬”)再想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与眼睛有关,看东西看不清楚。
师:这三个词的部首不同,意思也就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部首来猜测它们的意思。不过,现代汉语词典里省略了“目”,变成“蒙眬”了。弄清意思以后,咱们再次抄写,相信一定不会出错。
生再次抄写。
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抄写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内容单一、重遍数轻实效、批改反馈矫正缺乏有效性等弊端。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抄的过程既花费时间,又不受学生欢迎——更何况,利用上课时间抄写,极有可能会让课堂陷入“冷场”的尴尬氛围。然而,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爷爷的芦笛》一课时,却将词语的抄读,巧妙地与本课重难点字词的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了为抄写而抄写的弊病。教师抓住“朦胧”“曚昽”“矇眬”这三个极易混淆不清的词语,通过抄读、对照、反馈、辨析,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让学生对词语的音、形、义进行及时有效的纠错、巩固,从而促进学生对生词的理解、记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谈到,衡量学生语感品位素质的四个维度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度”。在《爷爷的芦笛》的教学案例中,词语的抄读,已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观察力和敏感度,而这也将为学生良好语感得以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二:《慈母情深》[3]
(多媒体出示)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时,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师:请同学们打开学习单,把这段话中括号里的词语抄写下来。
(生抄写。)
师指名读这段文字。
重点指导:“龟裂、攥着”的读音。
师:孩子们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对照一下,看看有没有抄错的地方。
生交流——震耳欲聋的“欲”写成了“玉”。
师:震耳欲聋什么意思?
生:它的意思是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
师:整个词的意思大家比较清楚,那老师还想问问,“欲”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是指的“玉米、玉石”呢?
生笑。
师:看到过龟裂的手吗?谁来描述一下?
生:就是指裂开的缝,很干燥。
生:像裂缝的土地一样。
生:我奶奶的手就是这样,很瘦弱的。
师:嗯,不错,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那知道“攥”的意思吗?做个动作看看。如果找个近义词,那就是——握。这个字看起来有些复杂,怎么才能不写错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生:“攥”的意思与手有关,就是提手旁,我想右边的“纂”应该与它的读音有关。
生:分解一下右边的部分,就不容易写错了。
(多媒体出示“纂”的字源字理,引导学生观察。)
师:通过这样一抄写一比较,大家对这个字的印象会更深刻了。
语感可以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接触、使用以及不断试错、纠正的过程中形成。在王崧舟老师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抓住生词中的几个关键词语——“震耳欲聋”“龟裂”“攥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抄写,发现错误之后,及时交流,并相机纠正“龟裂”一词的读音,了解其意思。接着通过抄读情况的反馈,发现“攥”是学生书写、记忆中的难点,于是教师让学生做做动作、找找近义词、分析字形、了解字理,在“攥”字教学上做足了功夫,学生就在犯错、纠错、理解、再次抄读的过程中,达到字词音形义的准确掌握,并获得汉字的审美感、情趣感,提高了词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词语的抄读、比较中,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力、感受力、感悟力,因而,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便润物无声般地在生词的抄读环节中开始了。
二、抄读中品析词句,发展语感
案例一:《雷雨》[4]
师:孩子们,雷雨来了,不只是你们害怕了,就连小动物也害怕了,我们到文中去找一找哪些小动物害怕了?
生读文找出小动物。
多媒体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引读句子。
师:孩子们,我们拿出作业纸,把这两句话抄写下来,看看雷雨来了,大家都是怎样害怕的。
巡视发现,有十多个孩子把“垂下来”抄成了“掉下来”。(因为口语中都不用 “垂下来”,而说成“掉下来”。)
师:(指着屏幕)孩子们,咱们再读一读句子,想想什么叫“垂下来”?
生:“垂下来”就是“掉下来”的意思。
师:“垂下来”和“掉下来”,这两个词的意思真的完全是一样的吗?请看图说一说,哪个叫“垂下来”,哪个叫“掉下来”?
(出示图片:下垂的小兔耳朵、掉下来的树叶、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成熟的向日葵。)
生观察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垂下来”就是东西一头向下,另一头还和上边连在一起。“掉下来”呢,是指东西完全和上边的分开了。所以这里,用“垂下来”。你看,作者多会用词语啊!请孩子们再把这两个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再把它正确地抄一抄。
一个“垂下来”与一个“掉下来”,仅一字之差却大有文章。在《雷雨》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对语段的抄读,并不是孤立地为抄而抄,而是希望通过“抄读——对勘——比较——品评”的过程,将“摄取——消化——运用——积累”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传神,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当,获得语文的思维力。这种“涵泳”过的词句,才能让学生真正得意、得言、得法,用时方可信手拈来。而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的感知才是鲜活的、形象的,感受才是丰富的、多元的,领悟理解才是准确的、深刻的。这也必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学习的情趣性。经历过这种切入肌肤的体会和感悟,方能提高学生阅读品味和文化品位,在抄读、欣赏、理解后,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敏感度也将得到极大发展。
案例二:《穷人》[5]
师:同学们,都说《穷人》写得很精彩,可老师读完了整篇小说,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穷”字,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
生纷纷点头。
师:那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到的?请大家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认真地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的?默读圈画,画出一处地方标上1,画出第二处标上一个2,标好了之后,选一处感悟最深的,做简单批注,然后小组分享,等一会儿请同学上台交流。好,开始静静地默读。
(生静读圈画。)
生交流文本中的“穷”:从环境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孩子们的穿着、寡妇睡的稻草铺、孩子们没有鞋子被子等角度发现穷人的“穷”。
师:孩子们,在所有这些体现“穷”的描写中,将桑娜心理活动描写的内容,抄写在作业纸上,请注意速度。
多媒体出示:(①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②“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生抄写。
师:拿出你抄写的内容,和书上的原文进行比较,将抄错、抄漏或者重复的地方找出来。
生比较后,交流。发现将省略号抄掉、抄错的情况较为普遍。
师:(将该生抄写的内容展示)孩子们小声读一读,如果文中没有这么多处省略号,就像这样写,你认为有什么不一样?
生:因为这是桑娜在思考,在思考把邻居家的孩子抱来会怎么样。内心挣扎着,如果没有这些省略号,这种内心复杂的感受就没有这样深刻和生动了。
生:也许桑娜的内心还会有自责,也许会有担忧,那么纠结的心理活动,也体现不出来。
师:是的,同学们,在抄写、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也许是一番对话,也许是一个动作,也许是一处细节,甚至也许是一个标点,都能对人物内心和形象的体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抄写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速度又不会出错呢?
生:要抄得快的话,不能一个词一个词地看着抄,需要一句一句或者一块一块地看。
生:边抄要边想,这里描写的是桑娜复杂的内心活动,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
师:好,那咱们再来抄一次,这次,请你们将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抄写下来,用上刚才孩子们提到的方法—— 一块一块地看,边抄边体会人物形象。
多媒体出示: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生抄写后,再次比较,将抄错、抄漏或者重复的地方找出来。
师:这次,大家将抄错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学生在热烈的氛围中,交流抄读过程中的问题,体味、涵泳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曹明海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将言语作品的知情意,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并形成敏锐的语感的过程。[6]在张祖庆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中,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情感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环境描写、安娜的心理活动描写的语段,以此作为文本理解与分析的抓手,引导学生抄读、对勘、反馈,及时发现抄读时出现的问题——速度较慢、标点抄漏等,将其中产生的讹误作为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效资源,让学生仔细对其进行感受、揣摩、玩味、品赏、体会等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中,为穷人的“穷”而心生同情、为穷人的“善”而由衷赞赏,并从中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别具匠心。而这个过程,既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思维敏度和强度的训练,也强化了对文字领悟能力的训练——这也使学生的良好语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三、抄读中把握内容,训练语感
案例一:《我和祖父的园子》[7]
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生:略。
师:能正确抄写词语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来,我们写三组词语,老师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抄写。
多媒体出示:
第一组: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再写一个同一类的词语)
第二组:倭瓜 黄瓜 玉米 韭菜 谷穗
第三组:摘花 拔草 下种 铲地 浇菜
(黑板上的同学将“倭”写错了,“拔”写成了“拨”,教师指点。)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你看是写在哪一组里面去?——草帽
(学生思考,黑板上三位同学最终谁也没有落笔。)
师(问第一位同学):噢,你在下面写上“蚂蚁”了,那“草帽”为什么不写上?
生:因为它们都是昆虫。“草帽”不是。
师:对啊,“草帽”没有翅膀。(转对第二位同学)你为什么不写?
生:我这一组都是吃的。(笑嘻嘻)“草帽”不能吃。
师:你够馋的,是在饭桌上的?
生:是在地里长的。
师:在地里长的,叫什么?
生:庄稼。
师:“草帽”不是庄稼,不好写在第二组。那这个词应该写在这三组啰?——你也没写?
生:我这一组都是干的农活,“草帽”不是农活吧?
师:不错,老师的问题没有难住你们,那写在哪儿呢?对,写在另一边。我们写一写(详细指导右边的“冒”,上宽下窄,上面里面的两横不能与两边相连)。
师: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分分类,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我和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可真多,有——(指黑板上的词语)。
生读: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园子里还长着许多的庄稼——
生读: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师:我和祖父还一起在园子里干农活儿——
生读: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这几组词语和课文有什么关系吗?
生:作者在课文中写的是园子里的动物、庄稼,还有她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地干活的事情,所以这些词语与课文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师:真好,我们刚才通过抄、读词语,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啦!
词语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语言单位。而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童年时代的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蜜蜂、蝴蝶等各种动物的活动,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讲述她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里无穷的乐趣。教师通过潜心研读教材,把课文里关键性的词语——表示“动物、庄稼和活动”的三组词语,放大了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通过抄读、补充、观察,发现词语中蕴藏的奥妙,发现其与课文主要内容的内在联系——与文中“祖父园子”里的人、景、事密切相关,让主要内容的概括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
案例二:《水浒传》[8]
多媒体出示:
腐败无能 战火连天 哀鸿遍野 妻离子散 逆来顺受 忍无可忍 官逼民反
斗智斗勇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铤而走险 劫富济贫 替天行道 志存高远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些词串都与《水浒传》有关。谁能选择词串中的某些词语说说与之有关的《水浒传》的故事?
生:……
师:请孩子们把这些词正确地抄写在作业纸上,抄写时,请一行一行地看,不要看一词写一词。
(生快速抄写词语。)
师:你们发现这些词语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是按照《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来排列的。
师:谁能把这些词语串在一起介绍一下《水浒传》的大概内容?
生:在宋朝时期,由于朝廷腐败无能,当官的不为老百姓着想,到处战火连天,致使民间哀鸿遍野,百姓妻离子散,逆来顺受地过着日子,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宋江、林冲、武松等一百零八将才官逼民反、被逼上梁山。在梁山,各位好汉与朝廷斗智斗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次次铤而走险地劫富济贫。梁山好汉就这样替天行道、志存高远地风风火火闯九州。
师:孩子们,在抄写的词语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那么你们能按这个顺序背诵这个词串吗?
(学生在读读、讲讲、背背中学习。)
师:这是根据《水浒传》的情节发展来抄写的词语,你还可以怎样抄写《水浒传》四字词呢?
生:抄写描写武功招式的词语。
师:好,我们就按这个方法去抄,抄写至少8个描写武功招式的词语,并且用这串词语说一段话。
案例中,教师先出示与“水浒”主要内容相关的两排词语,要求学生快速、正确抄读后,观察词语排列方式,发现它们是按照《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来排列的,再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介绍《水浒传》这本小说的大概内容——这样,学生就将长达数十万字的小说,概括成了两排词语;又将短短两排词语,回归到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中,既把整本书读薄,又能把词语读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语感训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带领学生选择书中关于“武功招式”的八个词语进行自主抄读,并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在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言语活动中,学生有意识地不断地亲身体验,辅以及时的总结、认识,并且有目标地通过再实践而反馈、补正、巩固、加强,学生对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中关键信息的提取、主要内容的把握,将会得到有效训练,同时也必将助力于学生语感水平的持续发展。
案例三:《可爱的大熊猫》[9]
多媒体出示:
大熊猫以它那逗人喜爱的形象、迟缓有趣的动作、温和稳重的性情,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我国把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一些友好国家,人们都亲切地称它是“和平友好的使者”。
师:孩子们,请拿出练习纸,把这段话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上面,注意一行一行地看完再抄,抄好的孩子可以读一读。
(生抄写,抄完的孩子对照、朗读。)
师:孩子们多认真啊!抄的时候专心致志,读得津津有味。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师:孩子们,你们现在知道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叫“可爱的大熊猫”了吗?
生:因为大熊猫的形象逗人喜爱。
生:我补充,还因为大熊猫的动作迟缓有趣,性情温和稳重,所以它是可爱的。
师:对啊!那我们刚才抄读的这一段和整篇课文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了,这篇课文就主要在写大熊猫的形象、动作和性情。
生: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大熊猫的形象逗人喜爱,动作迟缓有趣,还有性情温和稳重。
师:这样的话,我们再去读读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请将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抄下来。
《课标》对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之一: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到较为吃力。在《可爱的大熊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要求孩子们抄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再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其实是整篇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通过这样的抄读、交流,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把握文章或故事大意,将“关注重点段落”这个重要的“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于抄读中得到浸润、渗透。继而让学生自主抄读课文第2、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充分开展“把握主要内容”这一言语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语言感悟力。
四、抄读中积累语言,提升语感
案例:《匆匆》[10]
师:刚才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读散文绝对不能只有一些浅浅的感受,还要进一步运用我们的心灵,去做什么呀?(板书:用心、倾听)
师:用心灵去倾听,刚才我们只是把作者的文章读了,还浅!我们再好好读,你可以把握你感触最深的,你刚才感受比较深的那一段再好好用心灵去听,你能不能从文章中听到作者悄悄地跟你在耳边低低地絮语,说了些什么呀?你们能听到吗?去听。到字里行间去听,听完了以后,把你听到什么了告诉我。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开始倾听。
(生读自己感触深的句或段。)
师:怎么样?谁听到什么啦?听到作者在你耳边悄悄地诉说着什么,没有人听到啊?(一位、两位……多起来了)好了。我请他在哪一段听到作者悄悄地跟他耳语,他就把哪一段读出来,通过他的语感告诉大家,大家听,看他听出什么来了,把他听出来的东西通过读表达出来,通过语感传达给大家,大家听一听,看他听出什么来了?哪段感受深就读哪一段。
(生读,相机交流感受。)
师:我们通过细细地倾听,已经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作者内心的感受就是这样通过一段段文字传递给我们的。许多同学都将目光集中到了课文的第3自然段,就如大家所谈,这段文字非常生动地将时光的“匆匆”表现出来了。那么现在让我们将这个段落抄写在练习单上,积累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悟。
师:抄写第3自然段,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够吗?
生:够!
师:看上去很有信心!那就开始吧。(多媒体倒计时数秒.)
多媒体出示: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5分钟后,班上有8个同学没抄完。
师:嗯,看来,我们这几个同学需要大家支支招——怎样才能提高抄写的速度?
生:如果看一个词抄一个词是抄不完的,你就需要不停地去看书,耽搁的时间会更多。所以必须要一行一行甚至几行几行地看。
生:一定要专心致志、集中精神,这样才能把要抄写的那一行记在心里,抄写的时候才不会出错。
师:大家谈到的经验,对于我们提高抄写的速度很有帮助——抄写时就是要像这样(多媒体出示):浏览、会意,不着急;认真、专注,姿势正。
师:那么,5分钟内抄写完成的同学,又抄得怎么样呢?让我们来欣赏欣赏。
(展示两名同学抄写完成的段落)让我们来评价一下,你更喜欢谁的抄写?
生异口同声选择书写、行款等都更胜一筹的××同学。
师:嗯,看来大家是英雄所见略同啊,那我们就重点看看她的抄写——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生:她的抄写看上去更清楚,我现在坐在最后一排,感觉也是一目了然的。
生:她抄写的这个自然段,词语、句子之间的距离非常恰当。
生:我补充一下,我认为她在抄写时,字的大小也刚好合适,没有忽大忽小的变化,整个段落看上去很协调。
师:真不错,其实大家已经谈到了抄写美观、正确的关键因素——(多媒体出示)间距、行宽,要适宜;词语、句子,连一起。我们在抄写时,都注意这样去做的话,不仅能抄完抄对,还能在抄的过程中将这段生动的描写积累下来。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去抄写课文的第4自然段,去积累语言。
(生拿出作业纸再次进行抄写。)
抄读,是一种练习,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崔峦先生曾强调:抄录不可少,它是一种很好的搜集语言的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凡是语感好的学生,一定是阅读积累较为丰富的学生。但是对于句段的抄写,要关注学生书写的流畅和速度,在感性抄写的过程中渗透对语言的审美和积累,以此达到“强化抄读”之效,所以只有教师心中有法,才能择机渗透方法。案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抄写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抄读方法——“浏览、会意,不着急;认真、专注,姿势正;间距、行宽,要适宜;词语、句子,连一起”,并不是孤立生硬的,而是渗透在学习过程中,从学生实践中来,并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策略。教学中,教师注意通过有效的引领、指导、训练、反馈,让学生在经历抄读、勘误、积累的学习过程后,把经典的、有价值的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贮存在长时记忆之中,在头脑里保存下来,就如本案例中,作者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怀也就根植于学生心中了。同时,学生通过长期这样的潜心阅读、抄读积累,既能为规范合理地表达和运用语言作有效的“奠基”,又能极大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运用语言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1] 现最早的纸约出现于西汉初,于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的汉文、景时期纸质地图,称“放马滩纸”。
[2] 薛法根.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选入有改动)
[3] 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余晓娟,乔桦.《雷雨》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语文教学,2013(1):11-14.(选入有改动)
[5] 张祖庆《穷人》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
[6]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7] 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8] 段素静.抄读,岂能一抄了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9).
[9]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王承平《可爱的大熊猫》教学实录
[10] 支玉恒《匆匆》教学实录(选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