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 中小学校建筑抗震性能评价
中山市中心城区内有全日制普通小学83所,在校学生85428人;有普通初中1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在校学生34193人;有全日制普通高中14所(含8所完全高中、3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学生45342人;有中职学校4所,在校学生10397人;有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381人。规划区内学校分布见图6-4。
2012年,中山市完成了2009年启动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3年规划任务,完成了对中山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以及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其他地区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的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校舍,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等级。中山市“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3年规划(2009—2011年)项目涉及24个镇区和市直属119所学校,其中公办学校104所、民办学校15所,总建筑面积79.74万m2。共重建新建49.6万m2,加固维修30.12万m2,总投入13.53亿元。中小学校单体建筑抗震设防情况统计见图6-5所示。
图6-4 规划区内学校分布图
图6-5 中小学校单体建筑抗震设防情况统计
由图6-5可以看出,中心城区内中小学校单体建筑中未设防的占总量的20.83%,按Ⅶ度设防的占66.62%,在Ⅶ度设防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设防的占1.53%,按Ⅷ度和Ⅷ度以上设防的仅占11.02%。大部分学校建筑都采用了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结构。从抽样学校单体建筑震害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地震烈度为Ⅶ度的地震作用下,其大都表现为基本完好。但有部分学校建筑是由2排框架柱组成的单跨结构形式,计算分析表明,这种结构形式的横向抗震能力差,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破坏,其震害比由多排柱组成多跨的结构形式相对要重。从抗震设计原则来看,这种结构形式横向不符合多道抗震防线原则,一旦一侧柱遭受地震破坏,容易引起结构坍塌。汶川地震已证实了这一震害现象的后果非常严重,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房屋。建议在今后建造框架结构房屋时,尽量避免采用这种单跨的结构形式;对于已有的建筑,应逐步开展抗震鉴定和加固,通过增设抗震墙、增设多余约束、采用耗能减震技术等方法,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消除抗震安全隐患。另外,部分学生和教工宿舍采用了抗震性能较差的砖混结构,且未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在地震烈度为Ⅶ度的地震作用下,将会出现中等破坏。建议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重视,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此类结构的抗震鉴定工作,并结合《建筑抗震加固建设标准》(建标158-2011)进行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