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1.中山市城乡规划局.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3.
2.魏柏林.东南沿海地震活动特征[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
3.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中山市城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影响小区划综合研究报告[R].2009.
4.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地震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查规范(JGJ83-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中山火炬开发区世纪大道商住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R].2003.
8.广东省地震工程勘测中心.国电中山燃气电厂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R].2005.
9.中山嘉明电力有限公司.横门电厂利用近海天然气扩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项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R].2013.
10.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山市城区建筑物震害预测技术报告[R].2009.
11.尹之潜,等.地震灾害预测与地震灾害等级[J].中国地震,1991,7(1):9-19.
12.刘恢先.唐山大地震震害[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13.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海城地震震害[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
14.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15.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 297-2013[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加固建设标准·建标158-2011[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19.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92[S].1992.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JGJ 248-201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1.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农村民居房屋抗震实用技术指南[G]..2011.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 161-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5.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S].2002.
26.金萍,师旭超.砂土液化防治综述[J].铜业工程,2006,23(2):50-53.
27.董军,邓洪洲.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钢结构损坏的非线性全过程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2):101-106.
28.于永海,索安宁.围填海评估方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29.尹之潜,等.地震灾害预测与地震灾害等级[J].中国地震,1991,7(1).
30.刘恢先.唐山大地震震害[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31.工程力学研究所.海城地震震害[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
32.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33.张令心,孙景江,唐玉红,等.中山市城区建筑物震害预测技术报告[R].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
34.孙景江,张令心,唐玉红.广州市20栋典型高层建筑震害预测[R].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0.
35.杜鹏,张孝奎,吴英琴,等.中山市城区生命线工程震害预测技术报告[C],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2009.
36.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7.刘宝林,等.电气设备选择·施工安装·设计应用手册(上、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8.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S].2012.
39.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96)[S].1996.
40.电气设施抗震鉴定技术标准(SY4063-93)[S].1993.
41.李天,李杰,沈祖炎.高压变电站1(1/2)主接线系统抗震可靠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0,16(3):58-62.
42.李天,李杰,沈祖炎.高压变电站抗震可靠性分析(一)[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20(3):43-49.
43.李天,李杰,沈祖炎.高压变电站抗震可靠性分析(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20(4):37-43.
44.杨亚弟,张其浩.具有柔性结点的有限元法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1988,5(3):83-90.
45.杨亚弟,张其浩,等.多柱式电气设备抗震分析[J].地震学刊,1988(1):12-18.
46.李杰.生命线工程抗震——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7.赵成刚,冯启民,等.生命线地震工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48.韩阳.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地震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9.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S].2003.
50.沈世杰.地下管道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J].特种结构,1989:3-10.
51.朱美珍.给水管网的震害预测及可靠性评定[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453-468.
52.油气田及管道建设设计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S]..2003.
53.陈一平,陈欣.公路交通系统震害预测[R].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1987.
54.范立础.桥梁抗震[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55.朱美珍.公路桥梁震害预测的实用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279-283.
56.徐善华,初凤荣,于池清.公路桥梁震害预测[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8(4):350-352.
57.王东升,冯启民.桥梁震害预测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3):113-118.
58.孙振凯,邹其嘉.公路桥梁地震易损性和震后恢复过程[J].华南地震,1999(2):62-70.
59.陆建忠,梁永青,梁启智.珠海(磨刀门)大桥震害预测及对策[J].华南地震,1995(3):87-94.
60.王菁,高小旺.城市中典型及重要钢筋混凝土梁式桥震害预测方法[J].工程抗震,1995,11(1):31-34.
61.李荣安,房贺岩,岳明生,宋志宏.辽西地震重点监视区桥梁震害预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3):122-126.
62.黄龙生,黄勇.公路桥的震害预测[J].工程抗震,1996(13):89-90.
63.王东升,翟桐,郭明珠.利用Push-over方法评价桥梁的抗震安全性[J].世界地震工程,2000,16(2):47-51.
64.黄棠,王效通.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
65.郭继武.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6.尹之潜.地震灾害及损失预测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67.卓卫东,范立础.从震害教训中反思我国桥梁抗震设计现状[J].福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3):7-10.
68.马祥骏,彭汉杰,杨志田.浅谈桥梁抗震设计[J].山东交通科技,2000(1):47-48.
69.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S].2013.
70.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S].2008.
7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S].2004.
72.张竞,杜修力,赵成刚.珠江三角洲通信系统震害预测[J].华南地震,1995(3):47-51.
73.中山市统计局.中山统计年鉴2012[R].2013.
74.吴宗之,高进东,魏利军.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75.叶秉如.水利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210-211.
7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石狮市区震害预测及防震减灾对策研究报告[R].2000.
77.广东省地震工程勘测中心.广州市部分城区地震次生灾害评估技术报告[R],2004.
78.高云学,等.哈尔滨市地震次生灾害危险评估及防灾对策研究[R].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1995.
79.宇德明.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及火灾爆炸事故严重度的若干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
80.余世舟.地震次生灾害的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81.中山市规划设计院.中山市地震应急庇护场所建设规划(2013—2030年)[R].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