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只在国子监文庙和曲阜孔子庙祭祀孔子,其他各级国立学校文庙不再举行祭祀。他的这一举措立即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刑部尚书钱唐上疏劝谏说:“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刑部侍郎徐程也上疏说:“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两人的上疏,道出了孔子庙的三大社会功用―――崇德、报本、教化。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学校祭祀的对象。东汉初年,学校祭祀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东汉后期,学校改为以孔子为先圣,除唐朝初期两次大约十年改为以周公为主祀和隋朝一度废除外,孔子一直是学校的主祀,也就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
由于孔子被尊奉为万世师表,故自东晋太元元年(376年),首先在太学内建造了孔子庙,北齐时将孔子庙推行到郡学,唐贞观四年(630年)命州县学校建造孔子庙。从此,孔子庙遍及全国各地的各级国立学校。
清世宗说“帝王之尊圣,尊其道也”,历代王朝不断祭祀孔子、建造孔子庙的目的就是显示国家崇儒重道。明宪宗大扩曲阜孔子庙,竣工后御制碑文纪成,碑文开篇即说“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纲常何自而正?伦理何自而明?天下万物又岂能各得其所哉!是以生民之休戚系焉,国家之治乱关焉,有天下者诚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用不可暂阙”,“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扩修孔子庙,刻碑纪成,“树于庙庭,以昭我朝崇儒重道之意焉”。成化十三年(1477年),将文庙祭祀升为大祀,宪宗遣官致祭,祭文说“增乐舞为八佾,加筠豆为十二,盖用祭天享地之礼乐,庶副尊师重道之本意”。建造孔子庙,祭祀孔子,就是为了彰显崇儒重道和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国家意志。
孔子庙主祀孔子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就是要报答孔子和儒家圣贤对后人的贡献。报答的最好方式就是祭祀,报答的最高标准就是血食天下、血食无疆,而孔子成为唯一达到此标准的历史伟人。祭祀是为了报本,报本的目的在于教育后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先人,才能改善社会风气,使民风归于淳厚。
为达此目的,历代王朝不断制定并完善孔子庙祭祀制度,诸如奉祀人物、奉祀方式、祭祀名目、祭祀仪注、祭祀歌章、祭祀音乐、祭祀舞蹈、祝文、祭品、祭器等无一不备,使之成为国家祀典的重要内容。
孔子庙祭祀虽然列入国家祀典,但关于孔子庙祀典却无专书,有关制度散见于各种文献中。古代虽有资料相对集中的《文献通考》《頖宫礼乐疏》诸书,但成于元明,难称完备,而且其中谬误不少,近人也没有研究的专著。小儿孔喆帮我撰写《世界孔子庙研究》时已经发现此问题,所以立志研究孔子庙的制度,去年出版了《孔子庙建筑制度研究》,今年又撰出《孔子庙祀典研究》,要我作序,故略为数语以置于卷首。
孔祥林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