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2018年6月,青岛出版社出版了拙作《孔子庙建筑制度研究》。本书和前作合起来便是我计划中的“孔子庙制度研究”。
鄙姓孔,孔氏家族第一派第四户的第七十六代孙,出生在曲阜孔府东路建筑群中的一个小院之内,离家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曲阜这个古城之中。各式各样的建筑、每年例行的祭祀,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只不过,我从未想过自己日后的专业研究会和这些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2004年,我来到北京孔庙工作,被安排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为北京孔庙和国子监两院的合并做规划。我翻阅了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的有关资料,对于孔子庙的了解和认识也深入了许多。后来,我又负责“北京孔庙历史沿革展”的展览策划,对于孔子庙的建筑和孔子庙的祭祀开始了初步的研究。
2005年,我与家父一起从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孔子庙研究”,课题成果获得了优秀等级,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世界孔子庙研究》这套书成了我工作中的必备资料书。在日常使用中,我觉得书中有些内容还有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的必要,于是便萌生了把孔子庙的建筑制度和祀典制度拎出来进行专题研究的想法。家父觉得,这个想法对于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研究人员来说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能力所及。他建议我先从论文入手,慢慢积累资料。
2015年,经过多年资料的储备积累之后,我和内人王蕊一同向北京市文物局申请了课题“孔子庙制度研究”。2016年课题立项,我和刚产下双胞胎的内人暂别襁褓之中的婴儿,奔赴江苏、淅江、四川和广东,搜集、整理课题资料。看着电脑硬盘中越来越多的资料,我觉得是时候把这些年的研究进行一次有计划的整合了。虽然个人能力有限,但我最终还是把历年的积累攒出了几十万字。“孔子庙制度研究”的课题成果被我分成了两部分,我分别将其命名为“孔子庙建筑制度研究”和“孔子庙祀典研究”。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感慨良多:其一,这些年的研究可算是告一段落了,虽未能尽善尽美,但已无愧我心;其二,家父年事愈高,小儿们慢慢长大,研究的目的其实就是传承,一如家庭;其三,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成果虽已完成,但其中谬误犹存。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市文物局,他们对于“孔子庙制度研究”的课题十分重视,为本课题提供了经费支持和专家支持。我还要感谢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的各个会员单位,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免去了我们不少的奔波之苦。我还要特别感谢青岛出版集团,在学术著作被市场冷落的情况下依然把本书列入年度计划,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家父孔祥林先生,他用自己的方式把他对于孔子和孔子庙研究的传承重任交给了我。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内人王蕊,她在照顾两个儿子的同时,为本书做了大量的工作。道同气合志相感,古之人不余欺也!
孔 喆
2018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