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奉祀人物

第一章 奉祀人物

孔子庙奉祀孔子,也以孔子弟子和后世儒家代表人物附飨。最早附飨的是孔子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到鲁国,亲诣孔子故宅祭祀,“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1],其后被元和二年(85年)和延光三年(124年)分别到孔子故宅祭祀的章帝和安帝效法,“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2],“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3]

从唐代开始,孔子庙奉祀人物渐次增多,逐渐形成了主祀、附飨和附祀三大类。主祀和附飨人物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附祀人物虽然不统一,但是必须由国家批准。主祀只有孔子一人,附飨有孔子的许多弟子和儒家学派历代的代表人物,附祀更多的是地方人士。附飨人物根据与孔子的关系近远和对儒学的贡献大小不同分成配享、配祀、从享和从祀四小类,在具体的名称上又分为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四。附祀人物则分作名宦和乡贤两大类。

文庙奉祀人物由朝廷确定后颁布全国一体执行,所以各地文庙的奉祀人物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地在执行中产生了差异,为了使全国统一,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曾将国子监奉祀人物位数、爵号、姓名颁布全国州县,明宣德三年(1428年)也曾命礼部考正从祀先贤名位颁示天下一体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