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礼的类型
2025年09月26日
释奠礼的类型
释奠是文庙最高规格的祭祀活动。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定期的祭祀,一种是非定期的祭祀。
定期的释奠唐初以前四次,在夏历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第一个丁日举行;唐开元改为两次后,分别在二月、八月的上丁举行。春秋仲月上丁释奠,历代相因,所以春秋释奠又称为丁祭。之所以取丁日,是因为丙丁均属火,火为文明之相,但丙为刚,丁为柔,内事用柔,外事用刚,所以用丁而不用丙。
上丁释奠并非一成不变的,个别时候可以改用中丁。元朝就明确规定,释奠“日用春秋二仲月上丁,有故改用中丁”[26]。元延祐六年(1319年)“二月丁亥朔,日有食之,改释奠于中丁”[27]。明淇武七年(1374年)二月上丁因为日食,所以释奠也改在中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秋祭释奠因为恰逢太宗文皇帝忌日,所以改用中丁。清嘉庆七年(1802年)因上丁九日为忌日,拟改为中丁十九日,皇帝不同意改期,“嗣后大祀、中祀如适遇忌辰,当以祀典为重,不必改移祭祀日期,以昭虔肃”[28]。
非定期的释奠主要由皇帝、皇太子或在遣官祭祀时举行。记载最早的非定期释奠于魏正始二年(241年)二月举行,齐王曹芳因讲通《论语》,命太常以太牢祭祀孔子于辟雍,其后正始五年正月因讲通《尚书》、正始七年十二月因讲通《礼记》也都派太常以太牢致祭。两晋时,皇帝和皇太子的非定期释奠主要是在讲通儒经后举行的,由皇帝或皇太子亲自行礼。南朝至唐代时,主要由皇太子行礼,如唐开元七年,皇太子入学齿胄,释奠孔子,独自亲行三献礼;宋、明、清时,主要由皇帝亲自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