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沿革
文庙祭祀列入国家祀典,国家对祭祀使用的礼器也有统一的规定。由于文献欠缺,唐代以前规定使用的礼器已经难以详查,但可以通过文献去考证。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刘邦专程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太牢为牛、羊、猪三牲,而牲需要置于俎内,可见礼器有俎。汉高祖虽是戎马倥偬,但祭祀孔子既然使用了最高的祭品太牢,就不可能只用三牲。对于祭祀,汉高祖刘邦非常重视,“二年六月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后“令郡国县立灵星祠,常以岁时祠以牛”,“十年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三月及时腊祠社稷以羊家,民里社各自财以祠,制曰可”,祭祀宗庙时“乾豆上,奏登歌”,有祭器豆。祭祀孔子也应该有其他祭品,使用豆等祭器。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令增加神祠礼器,“诸祠各增广坛场,珪币俎豆以差加之”[1],国家祭祀普遍有圭币俎豆。昭帝时,韩延寿任颍川太守,“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延寿于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嫁娶礼,百姓遵用其教”[2]。公元前一世纪中期,民间婚丧嫁娶也使用俎豆,而且操办者为文学校官诸生,俎豆应该是学校的。
大约在东汉明帝时,鲍德为南阳太守,“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黼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3]。永平二年(59年),令“郡县道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之后,地方学校祭祀孔子已经使用俎豆等祭器。元和二年(85年),章帝祭祀孔子后,将使用的太尊、牺尊、象尊、山尊、雷尊(习称“汉五供”)和明水瓶留下,可见祭祀用尊都已经自成系列。从班固(32―92)《两都赋》看,学校祭祀使用俎豆已经很普遍,“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4]。元嘉三年(153年),朝廷批准曲阜孔子庙“春秋享礼,出王家钱,给犬酒直”,有犬有酒,曲阜孔子庙以犬作为主要祭品,但是京师祭祀仍然用太牢,“辟雍礼未行,祠先圣先师,侍祠者孔子子孙……河南尹给牛、羊、家、鸡、□、□各一,大司农给米祠”[5],祭品还有鸡、米等,除俎外还应该有其他祭器。永寿二年(156年),鲁国相韩敕募捐为曲阜孔子庙制作礼乐器,礼器有“雷洗觞觚,爵鹿俎豆,笾柉禁壶”[6],列举十二种之多,应该是按照当时祭祀制度制造的,韩敕制作礼器是不会违背国家制度的。
从儒家文献来看,汉代祭祀使用的礼器也应该很多。《周礼·天官》中祭祀的礼器比较少,仅有玉币、玉爵、鼎、俎、尊、笾、豆、铏等。《仪礼·少牢馈食礼》中使用的礼器比较多,盛放祭品的礼器有俎、鼎、爵、觚、觯、(尊)、笾、豆、敦、铏、甑、甗、篚、几,使用的礼器有镬、罍、洗、盘、匜、匕、筵(席)、箪、巾,等等。《周礼》于西汉末年王莽时才立博士,成为国家教科书;《仪礼》在武帝时就设立了博士,早期的影响远远大于《周礼》;《少牢馈食礼》祭祀程序详细,便于操作。由此可见,汉代时祭祀孔子使用的礼器应该仿自《仪礼》。
晋元康元年(291年),皇太子释奠孔子,“设尊篚于两楹之间,陈罍洗于阼阶之左,几筵既布,钟悬既列”[7],礼器有尊篚、罍洗等,从罍洗尊陈设位置看,与《仪礼·少牢馈食礼》相同,可见晋代释奠孔子的礼器仍然是采自《仪礼》的。
齐永明三年(485年),朝廷讨论释奠礼乐时说:“今之所行释奠而已,金石俎豆,皆无明文,方之七庙则轻,比之五礼则重”,“元嘉立学,裴松之议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权奏登歌”,最后议定“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8]由此可见,南朝宋元嘉立学时就议定释奠乐舞,有乐舞不可能无牲牢器用。南齐朝议定为“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可见南齐已经有详细的祭品、祭器规定,可惜史书无载。
齐永泰元年(498年)诏书说“祀典陵替,俎豆寂寥,牲牢莫举”,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诏书说“敬神之寝,簠簋寂寥”,北魏延兴二年(472年)诏书要求曲阜孔子庙“公家有事自如常礼,牺牲粢盛务尽丰洁”,看来祭品有牺牲粢盛,礼器有簠簋笾豆,与唐代祭品礼器相似。
唐代确定了祭器的种类和数量。国学孔子庙“春秋释奠于孔宣父,先圣先师笾豆十,簋二,簠二,登三,铏三,俎三,若从祀笾豆皆二,簋一,簠一,俎一”,“州县祭社稷、先圣,释奠于先师,笾豆皆八,簋二,簠二,俎三”[9]。后唐释奠一度不奉祀七十二贤,长兴三年(932年)基本恢复唐制,“诸座各笾二,实以栗黄、牛脯;豆二,实以葵俎、鹿醢;簠簋各一,实以黍稷饭;酒爵一”。
宋代国子监仍然采用唐代制度,由于州县学校孔子庙也逐渐一体奉祀七十二贤并先儒,所以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令太常礼院制定州县释奠器数,“先圣先师每座酒尊二、笾豆八、簋二、簠二、俎三、罍一、洗一、篚一,尊皆加勺、幂,各置于坫,巾共二、烛二,爵共四,坫。有从祀之处,诸坐各笾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烛一、爵一”[10]。第二年还制定并颁布了释奠仪注及祭器图,“颁天下释奠先圣庙仪并祭器图”。政和元年(1111年)制定的《五礼新仪》规定国子监孔子和配享均为:笾豆各十,俎八,簠簋各二,铏三,登二,盘一,牺尊二,象尊二,太尊二,著尊二,壶尊六,殿前楹间还设置牺尊四,象尊四;从祀每位笾豆各二、俎一、簠簋各一、爵一,两尻各设象尊二;盥洗位设洗二,罍、篚各一。州县学校孔子庙孔子及配享除簠簋各一外,其他全部相同,两尻也全部相同,簠簋各一却有两种食物,簠簋应该是各二。绍兴十年(1140年),国子监孔子庙释奠升为大祀,加笾豆为十二,但时间很短,庆元元年(1195年)恢复中祀。州县学孔子庙一直为中祀,据《绍熙州县释奠仪图》载:“每位各左十笾,为三行,以右为上;右十豆,为三行,以右为上;俎二,一在笾前,一在豆前;又俎六在豆右,为三重,以北为上;簠二,簋二,在笾豆外二俎间,簠在左,簋在右。设牺尊四、象尊四,为二重,在殿上东南隅,北向,西上(配位即于正位酌尊之东),牺尊在前,皆有坫,加勺幂,为酌尊;又设大尊二、山尊二在神位前,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壶尊六,在殿下,皆北向,西上,加幂,五齐三酒,皆设而不酌。又设诸从祀位祭器,每位各左二笾,右二豆,俎一在笾豆间,簠一在笾前,簋一在豆前,爵一在笾豆之前,两尻各设象尊二。有司设烛于神位前,洗二于东阶之东,罍在洗,汤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实以巾,执罍篚者位于其后。”孔子及颜孟配享均为十笾豆,配祀为二笾二豆。
金初,国子监释奠“用本监官房钱六十贯,止造茶食等物,以大小碟排设,用留守司乐,以乐工为礼生,率仓场等官陪位,于古礼未合也”。大定十四年(1174年)经国子监上言,“礼官参酌唐开元礼,定拟释奠仪数。文宣王、兖国公、邹国公每位笾豆各十,牺尊一,象尊一,簠簋各二,俎二,祝版各一,皆设案。七十二贤、二十一先儒,每位各笾一、豆一、爵一,两尻各设象尊二。总用笾、豆各一百二十三,簠簋各六,俎六,牺尊三,象尊七,爵九十四,其尊皆有坫。罍二,洗二,篚勺各二,幂六。正位并从祀藉尊罍俎豆席,约用三十幅,尊席用苇,俎豆席用莞”[11]。文庙“诸州释奠俱遵唐仪”,仅州学举行释奠礼,既然俱遵唐仪,礼器就应该是按照唐朝标准的。
元代释奠礼器,“笾十,豆十,簠二,簋二,登三、铏三,俎三,有毛血豆,正配位同;笾豆皆二,簋一,簠一,俎一,从祀皆同。凡铜之器六百八十有一:宣和爵坫一,豆二百四十有八,簠簋各一百一十有五,登六,牺尊、象尊各六,山尊二,壶尊六,著尊、太尊各二,罍二,洗二,龙勺二十有七,坫二十有八,爵一百一十有八;竹木之器三百八十有四,笾二百四十有八,篚三,俎百三十有三;陶器三:瓶二,香炉一;笾巾二百四十有一,簠簋巾二百四十有八,俎巾百三十有三,黄巾蒙单十”[12]。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孔子裔孙、江南行台照磨孔淑在同僚帮助下制作了曲阜孔子庙祭器,“太尊二,山尊四,著尊四,壶尊六,牺尊面者八,体者五,象尊面者二十二,体者十,尊皆有幂,龙勺三十,爵一百三十五,坫五十,筐十,罍二,洗三,帨四,豆二百三十五,簠一百五十三,簋一百六十四,笾二百五十,笾皆有巾,檠燎一百二十,御史完颜贞又益以俎一百七十四”[13],数目与国子监有差异。按照礼制,祭祀笾豆、簠簋是相同的,但制作数目却不相同,看来并不是按照礼制规定制作的。地方学校和书院释奠是中统二年(1261年)恢复的,“中统二年夏六月诏:宣圣庙及所在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释奠悉如旧仪”。中统二年时蒙古所辖区域主要是金朝旧地,旧仪应该是金朝祭祀礼仪,那么礼器采用的应该是金朝的制度;金朝“诸州释奠均遵唐仪”,元代礼器采用的应该是唐朝的制度。
明代释奠礼器有几次变化。淇武元年(1368年),定笾豆各六。四年,“礼部奏定仪物,改初制笾豆之八为十,笾用竹,其簠、簋、登、铏及豆初用木者悉易以瓷”[14],簠、簋、登、铏和豆均改为瓷器,并将原来陈列祭器的席子改为高案,“初圣像高坐,陈祭于坐下,于礼不称,至是易以高案”[15]。改设高案是一次重大革命。文庙设塑像且高坐,但仍然在席上陈设礼器。这种陈设方式曾受到苏轼的嘲笑:“古者坐于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今土木之像既已巍然于上,而列器皿于地,使鬼神不享则不可知,若其享之,则是俯伏匍匐而就也。”[16]两百多年后方才改变。但现在供案一般低于塑像的脚,仍然太低。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孔子庙升为大祀,笾豆增为十二。嘉靖九年(1530年),厘正文庙祀典,复改为十笾豆。
明代时,地方学校文庙一直低于国子监文庙释奠的等级,“凡府州县学笾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杀于国学,三献礼同,十哲、两尻一献”[17]。
清代时,文庙祀典仍然为中祀。国子监文庙孔子位前十笾豆,二簠二簋,一登二铏,一俎三格,六尊;配位各八笾豆,二簠二簋,二铏,一俎二格;十二哲各四笾豆,一簠一簋,一铏,六位一俎二格;两尻每二位一案,案各四笾豆,一簠一簋,东西尻各设三俎,每俎二格;崇圣祠正位各八笾豆,二簠二簋,二铏,一俎二格;配位各四笾豆,一簠一簋,一铏,一篚,东西各一俎,两格;两尻东西各一案,四笾豆,一簠一簋,一俎两格。一俎多格是清代的创举,改变了唐代以来的牲各自一俎的惯例。府州县学文庙笾豆各八,较国学低一等。
国子监祭祀牲品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以前,除孔子、四配、崇圣祠主位用整牲外,其他用家首和家肉,“大成殿内十二哲东西各家首一,每位家肉一盘,两尻先贤先儒百二十三位东西各家首六,每位家肉一盘;崇圣祠内四配东西各家首一,及两尻各家肉一盘;共用家二十有九,徒为烦琐,而陈设之处不足以昭整肃”,决定按照曲阜孔子庙和顺天府学文庙进行整改,“谨按乾隆十三年车驾东巡,亲祭先师孔子,照阙里春秋祭礼,十二哲东西各少牢一案,两尻各少牢三案,崇圣祠四配、两尻东西各少牢一案;又考顺天府府学每年丁祭,十二哲东西各少牢一案,两尻各少牢二案,较太学见行之礼转觉整齐。应将太学春秋丁祭、阙里牲品画一改正,以与典礼相称。又十二哲东西各篚一帛一未免太简,请照崇圣祠四配位各异帛之例,每位一帛,东西共篚二,以照画一。又按两尻位次皆东西向,先贤先儒南北分列,向于中间墙壁空处设案,案上供家首六,皆倚于壁前设香帛案,分献官各一人皆向墙壁空处奠献,于礼未协,应照帝王庙分献之例,两尻各用分献官二人,各增香帛一案,俾得就位行礼,以严昭假。”[18]
地方学校文庙与国学释奠礼器相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文庙升为大祀,笾豆也随之增为十二。
曲阜孔子庙祭器主要是国家颁发的,有的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后还将使用过的祭器留存,供祭祀时使用。东汉元和二年(85年),章帝祭祀孔子后,将使用的太尊、牺尊、象尊、山尊、雷尊(习称“汉五供”)和明水瓶留下,首开帝王亲祭留存祭器的先河。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太祖郭威留下奠酒器和银炉。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皇帝亲祭后,赐给祭祀用银器八百两;大中祥符二年又颁给“玄圣文宣王庙充供养器物等:浑金镀银香炉一座,实重一百两;浑金镀银香合一具,实重五十两,并栋香一合;浑金镀银香匙一柄,实重三两;浑金镀银稜棕子二十只,诸般香药共二十袋子,封印全;黑漆香药匣子一只,锁籥全;绯罗销金帕子一条;黄绢复一条”。宋政和六年(1116年)颁给礼器一套,计有“罍一;洗一,有勺;帨二,有笥;壶尊二,有勺幂;毛血盘一;象尊一;牺尊一;簠二,簋二,有盖;箱篚各一;铏鼎三,有盖柶;笾十,有幂;豆十,有盖;胙案八;爵三,有坫;三献祭服一副。”金明昌二年(1191年),兖州节度副使高镇奏请后,国家按国子监名数颁给曲阜孔子庙释奠祭器。元代国家没有拔给祭祀礼器,孔子五十三代孙、江南行台照磨孔淑请求行台制作未获同意,在同僚支持下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自行制作,现在保存的元元贞二年(1296年)款的青铜礼器应该就是此次制作的。明淇武七年(1374年),“赐瓷祭器一副,酒盏一百二十五,酒尊五,有盖,毛血盘一十五,罍四,和羹盌四,笾豆碟四百八十,爵二十”[19]。明正德六年(1511年),刘六、刘七农民军驻屯孔子庙,毁坏礼乐器。正德十四年兖州知府童旭重新制作,许多礼器改为铜质的。
清世宗颁画珐琅五供
清雍正二年(1724年),孔子庙遭雷击被焚,皇帝拔款重修,七年命颁内府新制大成殿祭器一分,次年制作完毕。雍正十年还颁给画珐琅供器,计有香鼎一、香盒一、烛台二、花瓶二并珐琅松竹梅,除香盒外还配有绘金龙木漆几。乾隆六年(1741年),又颁给礼器一副;三十六年因曲阜所用祭器不古,特颁给十件周代青铜器(经专家鉴定,其中两件为商代的)。
孔子庙祭祀礼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其器:承牲以俎;承帛以篚;而书祝文则用版;祼献之器曰爵,曰斝;缩酒之器曰茅沙池;盛酒醴之器曰太尊,曰牺尊,曰象尊,曰山尊,曰雷尊,曰著尊,曰壶尊,曰彝;盛粢盛之器曰登,曰铏,曰簠,曰簋,曰笾,曰豆;用以爇香者曰香鼎,曰提炉;用以焫萧脂者曰燔炉;用以然照者曰烛檠,曰庭燎;用以涤濯盥洗者曰洗;用以庋祭器者曰案,曰几;而筐筥釜锜者不与焉。”[20]因为祭祀是在夜间进行的,所以神位前用烛,庭院用灯和庭燎。如杭州府学文庙设庭燎八,立灯十二,挂灯四,“庙内设香鼎一,檠六,庙门设鼎一,檠六,挂灯四,燎四,阶下设燎四”[21]。
后世祭祀礼器有所损益但变化并不大,不过样式变化比较大。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南巡,亲至曲阜孔子庙祭祀,见孔子庙祭器尚存古意,令人绘制样式仿造,用于郊庙坛,“皇上十三年春时巡东土,驻驾庙庭,周览古物,慨有更革礼器之意,遂于回銮之日,命工绘式制造,而郊庙坛
笾豆尊罍簠簋之制悉复古初。礼失而求诸野,则阙里亦后世征文献之所也。”[22]曲阜孔子庙礼器成为国家部分礼器的样本。
每次祭祀使用的祭品数量,道光《钦定国子监志》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国子监文庙春秋释奠每次用礼神制帛三十二端,均白色,长一丈八尺;牛二头,一头解为五体供奉孔子神位前,一头作羹;羊二十二只;家二十五头;鹿三只,制作脯醢用;兔十只,制作脯醢用;大藳鱼十条;小藳鱼十条;黍粱均七升;稷、稻均四斗六合;小麦、荞麦均十二两;青菜一百八十八斤,春用大,秋用小;芹菜十二斤八两,春用大,秋用小;韭菜八十二斤四两;栗子一百九十九斤十二两;榛子十六斤四两;红枣一百六十四斤;菱二十七斤八两;芡三十二斤八两;葱十二斤;盐砖三十六斤十四两;白盐一斤;糖四两;花椒、茴香、莳萝各五两;笋二十片;鲜鱼二十五斤;秋用香油三斤;酒醴一百三十六瓶,洗鱼用二瓶,每瓶一斤十二两;圆柱降香三十七炷,其中一炷长九寸,直径八分,其余长七寸,直径五寸;降香丁三十四两,粗者一百五十八两;蜡烛白蜡挂红,重一斤的大烛二枝,六两的中烛二十八枝,三两的次中烛四十四枝,二两的小烛二百七十四枝,一两的次小烛九枝;白蜡重三两一枝,黄蜡重三两者二百一十枝,重二两者一百九十八枝。
皇帝临雍祭祀规模较小,用檀香四两,白蜡挂红三两者二枝,牲木柴春天二千二百六十六斤,秋天一千七百零一斤,焚帛的芦苇一百斤,秋天用冰一百一十二块。
释菜、行香每次共用降香三炷,长七寸,直径五分,块香二两;蜡烛重二两大烛四枝,次大烛无分量者二枝,重一两中烛八枝,重半两小烛六十二枝;酒十瓶。释菜还用红枣、核桃各九斤十两。
因事祗告每次用礼神制帛一端,鹿一只,兔一只,红枣一斤十四两,桃仁、葡萄、莲子各一斤十两,香油二斤,酒六瓶,每瓶二十八两,木材二十斤,芦苇五斤。